顶尖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
2020/11/12 7:15:00 管理智慧

    

     很多人做事,总是做着做着就失去动力了。他们习惯性的半途而废。通常,我们会把这种行为归因于意志力的缺乏,坚毅力较差。长久以来,我们都没有试着从其它视角去观察和解释。真的只是因为意志力不够坚定吗?只要意志力坚定,就一定能够避免半途而废吗?现在,我们放弃这种令人绝望的内部归因,去寻找一下外部原因。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外部缺乏某种支持呢?找到这个原因,每个人大概率都可以成为坚定的长期主义者。

     作者:柳一一

     来源:一一道出(ID:yiyidaochu)

     我们平常很容易忽视自主的重要性,而事实是,没有自主感会严重影响我们做事的积极性、持久性。终身成长之前,先要获得“自主感”。

     01

     自主感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她告诉我,自己已经有半年多没再动过笔了。

     我很惊讶。她之前对写作有极高的热情,几乎是两天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而且,她的每篇文章几乎都有公号收录。

     高产且高质。在一众作者里,她无疑是出类拔萃的。

     我一直以为她会走得更远。细聊后,我察觉到了原因。

     她之前写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投稿给某个公号,并赚取相应稿费。在这个目标的激励下,她早期热情饱满,勤奋异常。

     时间一长,失去了写文的动力。那些零零碎碎的稿费,远不如她一个月的工资高。

     这且不说,在创作中,她发现自己只能随着平台的思路走,自己的思想被迫埋藏起来。

     我以前投稿频繁的时候,也有过同样的感受。在给不同平台写文章时,为了中稿,你就必须写出和该平台吻合的观点,甚至是行文风格。至于你自己有什么样的想法,有什么样的写作动机,或者风格,统统不重要。

     结果是,最初的写作热情被渐渐的浇灭了。直至最终停笔。

     对于一个作者而言,被“控制”着去创作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时间久了,很难忍受。

     其实,不只是创作者如此。

     不管我们做什么事,如果你感觉到自己被某人或者某种力量所“遥控”,你需要“听话”的去做这件事,那么,即使你起初热情暴涨,慢慢的你也会变蔫儿。

     任何事情,但凡要长久的做下去,根本的力量都来源于我们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的三大支柱是自主、能力和归属。

     自主,是指主动、自由的做事。能力,是说有没有和任务匹配的相关能力。归属,是一个人感受到的社会联结。这些联结,能让我们心有所属。

     在三大动机中,自主感又是最容易被破坏和扼杀的。“被控制”的感觉就是自主感的头号杀手。

     当你感觉到自己被人,规则,或者钱“控制着”去做某事,你根本没多少决定权,最终的结果,势必是感觉自己“不得不做”,而非“我想去做”。

     从“我想”到“我应该”,看起来是字面意思的差别,而实则是动力的本质差异。

     前者,是你内心焕发出源源不断的力量,想去认真做某件事。后者,是你被拖着、拽着、诱惑着,从而生发出被动的力量去做某件事。

     02

     自我的和谐发展

     为什么唯有自主感才能激发出绵绵不绝的内在力量?或者说,为什么自主感对我们每个人都如此重要?

     因为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我的和谐发展。你做的所有计划、所实施的所有行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去发展真实的自我。

     如果你感觉到自己的计划、行动,和真实的自我吻合,或者有助于发展你的真实自我,这种和谐一致的感觉,会激发你的能量,让你持续不断的去做一件事情。

     反之,如果你感觉所做的事情,和真实自我没多大关系,你内心的动力就会熄灭。

     当被“控制”时,我们往往会感觉自己并不是在发展真实的自我。

     即使是同样的一件事情,主动和被控制的两种不同状态,也会导致你有截然不同的感觉。

     真实自我的和谐发展,首先取决于个人是否有掌控感。

     那,我们的真实自我到底是什么?

     在个体成长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形成一个自我图式。

     你可以把自我图式,想象成一个关于自我的画像:身高、体重、聪明与否、喜好、身份、...

     不同的人,自我图式会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只表现在高与矮、聪明还是愚钝等方面,还表现在维度的多与少。比如,有些人的自我图式中,会包括对文化的偏好,有些人则没有这个选项。

     自我图式,除了对当前自我的勾勒外,其实还包括对可能自我的畅想。比如,图式中有你的理想。当你实现某种理想,你会感觉自我更完整了。

     真实自我既包括当前自我,也包括可能自我。

     符合这两者,你都能感觉到和真实自我的一致性。

     自主感,能让你体验到这种一致性。

     遗憾的是,我们谁都没办法生活在凡事由自己做主的理想化环境中。

     你要生存,就要工作。大凡工作,都得去某个组织上班。但凡组织,又总有规章制度。这是你必须遵守的条条框框。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只能任由自主感被破坏,然后自己依靠被动力量去麻木、甚至是痛苦的去做事呢?

     当然不是。我们永远有主动权。

     外在的规则、价值观,我们可以主动进行整合。通过整合,把这些外部规则,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

     2018年,我给大量平台写稿。给平台写稿,你很难体验到自主创作的畅快感。每个平台都有各种条条框框,要求你在写的时候务必遵守。有些平台,甚至会给你把文章每个结构的模板都准备好,让你准确执行模板的要求。

     我在写文之前,会把规则仔细阅读多次。阅读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了解规则,好完成符合要求的稿子。更重要的是,我需要把这些外部规则,尽可能的和我之前给制定自己的写作规则融合起来。平台的写作理念,我也同样会和自己的写作理念做一个整合。

     当我把这些外部的强制性规则,转化成和个人理念吻合的一套东西后,我就把被动感踢走了。

     整合内化的过程,帮助我获得了自主感。我知道,我在做的事情,和真实自我的追求是一致的、没有大的差异的。

     如果没有这一步,我的写作热情同样会被扑灭。

     我们的大背景即是如此,从社会规则到公司规则,从社会理想到公司理想,这些外部的强制性要素,我们需要整合成真实自我的一部分,去保护自己的自主感。

    

     03

     增加控制节点

     自主感的本质,是一种控制感。

     经过整合内化后,你还需要增加控制节点,来让自己体验到自主感,体验到真实自我的一致性。

     怎样增加控制节点呢?

     研究发现,有了选择,人的自主感就会增强。选择越多,主观体验到的自主感就越强。因为有了选择,我们就会感觉对事情有了控制。

     增加控制节点,其实就是增加自己的选择。

     第一个控制节点:你可以主动选择做某件事的时间。

     这是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实则事关重要的选择。

     我在我儿子身上就观察到了“选择何时做”的力量。我儿子现在是3岁7个月。他已经越来越有主意,经常要自己去做决定。

     我给制定的阅读计划,是每天读两本英文绘本,三本中文绘本。这个小计划,在最初执行的时候可谓困难重重。

     刚开始的时候,每次我拿出书来,我儿子就抗争,告诉我他现在不要看书。我只好伺机而动,等他想看时候再看。

     后来有一天,我问小朋友,你想什么时候看书?我儿子说,他想晚上看。再次沟通后,他说睡觉前看。

     他主动把每天的阅读时间定下来后,已经持续阅读了三个多月,基本上每晚雷打不动。

     第二个控制节点:你可以主动选择做某件事情的具体方式。

     公司派发了你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你可以主动选择完成任务的方式。比如,你可以决定找哪个同事和你一起完成,你也可以决定是用A种方式而非B种方式去做。

     在接稿后,我会非常注意选择完稿的具体方式。比如,同时阅读几本主题书单后再去写;用讯飞语音来完成稿件的创作;我也可能会先和朋友讨论后再开工...

     有时候,我甚至是刻意改变每次完稿的具体方式。这会让我充分体验到在这件事情上,我的自主权仍然存在。

     如果公司给予你更高的自主权,那你还可以主动规划自己的工作内容。比如,谷歌公司每周会给一天自主事件,由个人自己决定工作内容。

     一些公司并不要求每天坐班。这种情况下,你还可以主动选择做事的地点。

     在大部分时候,大部分人所在的工作环境,能发挥选择权的地方,主要是主动决定做事情的时间和方式。

     即使只有这两个选择,我们也一定要充分使用起来,尽可能的增加控制节点。

     另外,在大事上,我们更要珍视自己的选择权,做什么工作,去哪个公司,和谁结婚等等。

     大方向上有了掌控感,能让我们变得更有弹性,不会时刻在意是否自主。

     大事自己做主,平时尽力增加控制节点,自主感会与你同在。

     04

     重塑心智模型

     自主感的根基,是个体能够感觉到真实自我的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尽可能的为自己增加控制节点,体验到对生活的掌控感。

     不过,最底层的方法是重塑自己的心智模型。

     假如心智模型始终为固定型,一旦碰到问题,你很容易失去对生活的控制感。控制感的消失,意味着自主感的丧失。没有控制,自主便无从谈起。

     为什么心智模型的影响力如此之大?

     我们来看看固定思维的思考方式。遇到问题、困难,固定思维者会下意识的把原因归结于不可改变的环境,或者是本人的某种固定特质。比如,他会抱怨是经济环境不好,公司环境不好,也可能会归责于本人的某种个性特征等等。

     大的经济环境、公司环境,到个人的某种天性,这些因素的相同点,是我们个人很难去改变。

     如果你归咎于此,你感受到的是对生活的无力,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没办法去掌控本人的生活。

     既然如此,只能被动承受。一个人决定被动生活的同时,一定会伴随着自主感的消失。

     成长思维的人,在发生问题后,会从个体可以改变的因素着手去分析。比如,我本人不够努力,我的观察分析能力还不够细致深刻,我在某个环节上没有仔细核查...

     这些因素的相同点,是个人可以通过调整达到改变。当你这么去思考时,你体验到的是切实的掌控感。

     两种心智模型,不只是对问题的思考方式不同。在顺风顺水时,固定思维者会认为可以归因于自己的天赋,某种恒定的特。而成长思维的人,会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某种可改变的特质。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让我们体验到程度迥异的掌控感。

     成长思维的人,能体验到更强的自主感。

     05

     结语

     我们所处的整体环境,主要是以“控制”为主。

     学生时代,我们要接受家长、老师的“控制”。学什么内容,做什么作业,都不由自己做主。假如你积极性不高,家长、老师始终会有多种手段等着你,或者是用奖励诱惑你,也可能是惩罚你。

     工作后,控制权又转移到公司了。几点上班,在哪里工作,要完成哪些任务...,这些几乎都已经提前确定好了。

     我们的自主空间,可能从来都不算宽广。

     正是这样经年累月的持续破坏,导致我们很多人都丧失了对自主感的知觉。我们不再关注自主与否,不再和内心的声音对话。

     这么做的结果是,我们成了提线木偶,在有“控制”的场景下,本能的、不悲不喜的行动着。

     稻盛和夫说:“人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的人;第二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的人;第三种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的人”。

     失去自主的人,部分属于不燃型,部分属于可燃型。

     想成为自燃型,前提是成为一个拥有自主权的人。当我们有了决定做与不做的掌控力,生命的活力才能被点燃。

     从此,主动为自己提供不熄的动力。(本文完)

     《新用户思维》原创热文推荐:你这么坚持品质,为何还是止不住客流下滑?盲目跟从带货,是企业对直播最大的误解 私域流量的终极奥义:不在流量,而在于人! 疫情之下着急要做新零售,98%的企业老板都弄错了! 营收破260亿的海底捞,如何破单店负增长的困局?

     思维方式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