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善于求助的人,更受欢迎
2021/5/2 7:14:00 管理智慧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当我们在做的事情正好处于我们的短处时,向人求助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反而不愿意求助,一方面是担心麻烦别人,另一方面又会担心暴露自己的短处。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这些事情,有时候适当的求助,反而会让自己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者:埃德加·沙因

     来源:华章管理(hzbook_gl)摘编自《恰到好处的帮助》,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得到CEO脱不花曾在演讲中分享,善于求助的人也能受欢迎,并提出了10个锦囊妙计。 它们分别是: 1.别怕求助,求助能力可以展现你的上进心

     2.求助前,先问自己是否已经足够努力?

     3.求人帮小忙,当下要“关闭”

     4.求人帮大忙,途径要正式

     5.别人来帮忙,先给别人帮帮忙

     6.为帮助你的人提供清晰的工作界面

     7.事情大家做,责任自己背

     8.发起求助要果断

     9.求助的对象和求助的方式一样重要

     10.发起求助要当面恳求

     除了求助的方法,其实发起求助时的心态、和助人者的心态也非常重要。 当一个人被推到助人者的角色时,从字面上理解,意味着他立刻就拥有了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力。 如果从维护面子的角度分析,当我们向一个人求助时,无论他最终能否帮得上忙,我们都在无形中将自己的权力和价值交给了对方。 正是这种权力的交托造成了关系的不平衡。 当发出请求帮助的请求后,受助者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被动的、要依靠他人的观众角色上,而让心目中的助人者成了主角。 认识到这种细微的变化很重要,因为它给潜在助人者提供了利用这种变化的可能性—— 他可以借机推销,也可以并不提供什么帮助,只是借此套取更多的信息。人们可能知道自己什么忙也帮不上,但还是会忍不住用对方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 我们很难发自内心地放弃得到的权力,并谦逊地说“我不知道我能否帮得上忙”或者“我真的帮不了你”。 有机会帮助他人确实是一件充满诱惑的事情,当有人让我教他如何使用计算机的时候,我就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即使我心里清楚我并不比对方知道的多多少,但还是会忍不住插手去帮忙,结果可能把问题搞得更加严重。 另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是当他人求助时,我们有责任做出响应。 这时,潜在助人者被推到了舞台的中央。我们的文化要求我们必须有求必应,因此一旦帮助关系的大门开启,你便不能轻易离开。 当潜在受助者提出请求后,他就成了弱势的一方,同时创造了一个需要重新平衡的情境。 例如,一位同事或者朋友想请你出来一下,就他个人的事情征求你的意见:“我能占用你几分钟时间吗?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我们必须按照文化准则的需要来做出适当的反应: 要么说“好的,我们找个地方坐下好好聊聊……” 要么回应“没问题,我很乐意,不过,我手头有点事儿,等我把这个处理完,可以吗”。 这两种反应方式对求助者的需求都给予了积极的响应,而且让对方感受到了你对他的事情非常上心,重新平衡了双方的关系—表示关切就是给面子。 如果你不想得罪对方,就不能拒绝他的请求或者置之不理,否则就会放大对方的“弱势”,这等于告诉他,他的问题不值得你花任何精力。 如果拒绝来自朋友或者伴侣,我们同样会感觉很受伤。 总而言之,所有的帮助关系在开始时都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 受助者是弱势方,比较敏感;助人者是强势方,具有更大的权力。缺乏对帮助关系中不平衡性的洞察和应对能力,会导致很多的帮助过程最后不欢而散。 帮助关系必须要用心建立,而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其已经存在了—即便其中的不平衡性是显而易见的,也不容易用社交经济学来解决。 在一段关系的初期,无论是助人者还是受助者,其对期待从中获得什么和需要付出什么其实都是不清楚的。受助者在获得帮助(任何形式的)后,都要回馈助人者相应的价值,至少也要表达谢意,而专业性帮助则需要支付真金白银。 如果不能及时察觉这种焦虑的存在,那么双方的关系就会因失调而变得脆弱,进而引发防御性行为的产生。 因而当这种焦虑产生时,就要立刻采取行动去弱化,否则很容易引发一些常见的情绪反应,使关系的发展偏离正轨,帮助也会变得愈发困难。这些情绪化的反应也可能令助人者或受助者坠入陷阱。 一般来说,当人们比较正式地请求帮助时,这些陷阱往往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所有的助人情境中都存在这些情绪化的反应并会引发后续行为。 鉴于助人者通常不会立即察觉到这些情绪化的反应,但其在一开始做出回应时必须要考虑这些因素,我就先从研究受助者的情绪化反应开始。 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受助者面临的五大陷阱。

     01

     不信任 “他真的愿意并且能帮到我吗?” 这样的顾虑导致受助者在一开始将真正的问题隐藏起来。不仅如此,小心翼翼的受助者还可能进行一些让人左右为难的试探,用以判断助人者是否能积极主动帮助他,是否具有足够的同理心。 “爸爸,您能帮我看看这道数学题吗?” 当儿子内心是想和爸爸谈谈自己的困惑但不知道如何开口时,他便会以这种方式提出请求。 “大夫,我睡不好觉。” 在夜晚倍感焦虑的患者会这样描述他的病情。 “我想请你帮我搞一次比较好的团队建设。” 一位经理对管理咨询顾问这样说,而实际情况是他刚失去了一位得力干将,但她不知道该如何挽回。 在这种情况下,助人者所面临的陷阱就是容易太快给出解决方案,急于针对假定的问题提供建议和指导,因此错失了解真正问题的机会。没有找对问题,就无法建立相辅相成的关系。

     02

     解脱 终于把苦恼分享给可以提供帮助的人以后,受助者就会大松一口气。 “我真高兴终于可以把这件事讲给你了,接下来怎么办?”“知道有人能帮上我的感觉太好了。”“你能理解我的苦恼真是太好了。” 即便解决眼前的问题不需要受助者的参与意见,但最终还是要由他来掌控局面。 如果助人者强化了这种依赖性,后面再让受助者主导就会变得越发困难了。 在大部分的助人场景中,助人者最主要的目标是激发受助者能自己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帮助关系中,既要允许受助者有一定的依赖,又要逐渐减少其依赖性。

     03

     寻求关注、保障和验证而非帮助 人类社交过程中经常有人会通过寻求帮助的方式,强迫对方做出响应,从而让其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达到寻求关注的目的。 在社交中如果有人说“请关注一下我”会显得很不合时宜,但如果他说“请帮个忙”,这句话就显得容易方便多了。 其实他只不过需要他人的肯定、积极的评价甚至表扬而已,根本就不需要帮助。 这种情景最危险的情况是受助者为了避免让自己“处于下风”,会有意将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隐藏起来。这些人他们的习惯这样说: “我们之前有个问题,我很自豪自己把它解决了,您看看有什么问题吗?” “我现在的计划是×××,这么做没错吧?”“请您帮忙看看我们做得怎么样。” 在这种情况下当对方意识到他的结论是错的或者问题本身存在问题时,并指出来,往往会给他带来很大的不快。

     04

     怨恨和抵触 “你这个想法不可行,因为……”“我已经用过这个方法了,不成!”“你没搞明白,实际情况比你认为的复杂多了!”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因为助人者过早地提供了不成熟的或者南辕北辙的指导,从而使受助者落入怨恨和抵触的陷阱中。 他要么是对助人者的建议不认可,要么指出他的建议是多么无关痛痒,要么反驳说已经试验过这种方法,根本无效,要么以其他方式拉低助人者,好让自己找回与对方平起平坐的感觉。

     05

     对比投射 每个人都有得到他人帮助的经历,会因此对帮助产生一种感受,于是会有先入为主的判断,这就给其客观地看待面前的新助人者造成了障碍。 比如如果受助者之前遇到的助人者都是非常支持他且富有同情心的,那么他会期待新助人者说出:“哦,你真是可怜人,怎么会遇上这些不幸?” 如果新助人者说“你再想想”或者“你为此都做了什么”以这样的提问方式来提供帮助,受助者便会感觉不适应。 受助者内心深处的无意识情感很可能会投射到助人者身上,而在起始阶段,双方几乎察觉不到这一点,受助者可能将助人者投射成自己脾气温和或者急躁的父母,也可能投射成自己过往喜欢的或者厌恶的老师,如此种种。 这样投射可能带来的问题是,受助者会将自己内心对投射角色的期望与助人者的一言一行进行对比,进而以此来评价双方关系进展的好坏,而不是以得到的帮助作为评估的依据。 因此考虑到人们的这种倾向,助人者与受助者最好在初次接触时就先问清楚之前得到过什么样的帮助或者你习惯喜欢的帮助是怎样的,这会为助人者理解受助者当下的行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做出恰当的回应,从而双方建立起有效的帮助关系。(本文完)

     《新用户思维》原创热文推荐:

     你这么坚持品质,为何还是止不住客流下滑?盲目跟从带货,是企业对直播最大的误解 私域流量的终极奥义:不在流量,而在于人! 疫情之下着急要做新零售,98%的企业老板都弄错了! 营收破260亿的海底捞,如何破单店负增长的困局?思维方式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