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2021/5/20 7:15:00 管理智慧

    

     从哲学上来讲,物质虽然决定意识,但是我们需要通过意识来帮助我们认识客观的物质世界。在意识中的思维形态上,只有不断升级思维形态,才能去更好地思考并解读更加复杂的物质形态。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认知升级的过程,也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作者:E.F.舒马赫

     来源:本文摘编自中信出版集团书籍《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 E.F.舒马赫 著

     在这个精密仪器令人惊叹、人工智能都能作诗、科学技术以冲刺的速度日新月异的“赛博朋克”世界里,哲学却好像发展得过于缓慢。

     当今天我们仰望星空,思考“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的时候,我们对于人生的困惑,与千年以前的古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古典哲学还“流行”的年代,哲学家们最常追问的一个问题是:人应该如何生活,才能得到幸福?

     但是,随着机械主义科学的盛行,那个执着追问“世界的本源”“生命的意义”“幸福的生活”到底在哪里的声音渐渐式微,人们不再浪费精力在那些虚无缥缈的问题上面,转而只注意实实在在的物质发展。

     这样发展的结果便是:如果我的某位朋友向我请教:“我如何才能幸福”,我是无法给她一个答案的,我只能反问她:“首先你要告诉我,什么会使你幸福?”

     "

     有人说:“要想幸福,你需要智慧,要想幸福,你要获得自由的真理。”

     "

     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能让我们获得自由的真理?它在哪儿?谁能带我们去找它,或者起码能指明寻找的方向。

     我们不得不承认,哲学思考的缺失,使得我们逐渐在“人生方向”“生命的意义”“追求幸福”这方面,成为了无依无靠又无知的可怜虫。

     我们都活成了“手段上的富人,目的上的穷人”。

     这个问题,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被E. F. 舒马赫犀利地指了出来。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该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哲学地图。

    

     一、为什么每个人

     都需要一张哲学地图?

    

     当我们去一个从没去过的地方旅行时,通常需要地图的指引。

     对于这个偌大的世界而言,我们也是初来乍到的游客,对这个世界没有过多的了解。

     我们通过他人的讲解、书里的记载、课本的知识,对世界慢慢产生了解,但当我们真正迈出自己的第一步,开始“自助旅行”的时候,你是否怀疑过,我们随身携带的这份现成的地图,值得信赖吗?

     那些从小到大被灌输的知识、那些来自他人的经验,那些“被动接受”的“真理”……所有这一切所组成的地图,能否作为生活的准则,给予我们正确的指引呢?

     当你手里的地图是错的,那么无论如何也无法去到想去的地方。

     这里所说的哲学地图,代指的就是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它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行动和生活。

     我们的人生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根源也许就出在这幅混乱的地图上或者说不健全的心智模式上。

     很多人因为处理不好和自己、和他人以及和这个世界的关系而生活在痛苦当中。

     当我们以错误的眼光认识自己、以偏见的态度看待别人,以混乱的方式观察世界,就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果,做出错误的决定。

     那么,与其固守原来那幅地图,不如靠自己的探索,画一幅新的地图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想一下自己的思考、行为方式是出于社会所赋予的惯性,还是基于自己的洞察和反思;是来自他人的影响,还是出自本心。

     只有这样,在这个消费主义横行、独立思考弥足珍贵、哲学思辨逐渐式微的物质社会中,我们才不会太过轻易地迷失方向。

    

    

     二、如何绘制我们的哲学地图?

    

     为了帮助我们绘制属于自己的,可以指导自己人生的“哲学地图”,舒马赫为我们介绍了四大地标。

     1.第一座地标:四大存在

     当我们走入一个全新的游戏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这个世界建立一个基本的认识。

     这个世界有四大存在,从低到高依次是,无机物、植物、动物,和人。

     第一个层次——无机物。

     比如我们日常用到的桌椅。在没有外力的借助下,无机物是一个不会生长,不能动的,没有生命的物体,它是被动的。

     第二个层次——植物。

     和无机物相比,植物具有生命力,植物会吸取营养,然后光合作用,它会生长。

     第三个层次——动物。

     很明显,动物又比植物多了一层东西,叫做意识。我们能看出植物具有生命力,但是我们拉它,砍它或者把它推倒了,它都没有反应,只能被动的接受。

     但是动物不一样,它会有反应,比如备受铲屎官喜爱的的宠物狗,它会意识到我们回家了,要吃饭了等等,而且如果我们要对狗狗做出伤害它的行为,它会躲避甚至攻击我们,这就是动物的意识。

     第四个层次——人类。

     与动物相比,我们又高了一个层次,我们有了自我意识,这是我们独有的禀赋。我们能够自我反思,不只会将自己所经历的简单相加,还可以对这些经历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反思,并基于这些意思做出选择。

     从无机物,到植物,到动物,然后到人,其实就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只可惜,多数人的自我意识并没有苏醒。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在人生的岔路口,当我们决定追随内心最深处想法的那一刻,能够体会到别样的快乐和前所未有的力量。那个时刻,便是我们真正意义上,处在生而为人层次上的高光时刻。

     认识了这些基本观念,我们便能理解一句话:我们的存在层次能够决定我们的生活。

     2.第二座地标:人生两大问题

     世界上分两种问题,汇聚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而人生其实是由一连串发散性问题组成的。

     “汇聚性问题”是什么?

     汇聚性问题的“形状”就像一个漏斗,纵使千头万绪,但始终会归于一个真理。

     比如制造一个飞行工具,虽然问题非常复杂,但是经历了许多代人的尝试和发展,飞机终于被制造了出来,人类飞上蓝天的愿望实现了。

     事实上,即便最后发明出来的不是飞机,也会是相似的一种飞行载体,这就是汇聚性问题。

     你越是理智地研究它们,这些答案就越是汇聚到一起,所需要的只是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研发经费,或者更多的才智。

     发散性问题却没这么简单,它们并不汇聚到一起。相反越是澄清它们,越是强化其逻辑性,它们的分歧就越大,直到其中一些答案看起来刚好与另一些相反。

     比如是“如何教育孩子”这样的问题?

     这时,逻辑帮不了我们的忙,因为逻辑坚持认为,如果一件事为真,那么它的反面就不可能同时为真。逻辑还坚持认为,如果一件事是好的,那就多多益善。

     “最佳教育方案是什么?”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提出了一个完美的发散性问题,答案众说纷纭,越是合乎逻辑、一以贯之,它们的分歧也就越大。

     我们所面对的人生,就是一连串发散性问题的总和,我们不能期望像解决汇聚性问题一样去解决它们,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在这个问题所处的层次找到答案,答案只能在更高的一层。

     其实,在生活的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也是分层。

     思想层次决定人的思考方式、行为准则。我们年少无知时的很多问题,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是天大的事,但是时过境迁,我们长大成人之后再看,却只是一件小事。

     随着我们的内心层次的不断成长、提升,其实很多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这就是我们从精神层面对那些处于低层次的问题的“降维打击”。

     发散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降维打击很类似,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我们目前所处的层次,而要想办法去更高的层次寻找答案。

     3.第三座地标:两种契合

     人活在世界上,需要基本装备,就像我们在进入游戏之前,会检查一下我们背包里的武器、弹药等等。

     要想过好这场人生,我们也需要装备,就是第三座地标——“契合”。

     契合这个词来自于拉丁语,意思是认知与存在的符合。

     第一项契合,“头脑”与“心智”的契合。

     普罗提诺曾说:眼睛若不先变得像太阳,就绝不会看到太阳,灵魂若不先变得美丽,就绝不会看到至高无上的美。

     表面上听到看到摸到的,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真实的,人类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但有时“心”的表达能力和接受水平却能超过人类所能的范围,它能够更准确地捕捉、体会人类五官所触及不到的感受。

     换句话说, “心智”比头脑,更加敏感。

     第二项契合,“理解的知识”与“操纵的知识”的契合。

     很多人在进入社会后发现,曾经通用的学习方法在工作中失效了,这是为什么?

     虽然工种没有高低之分,但是我们知道,有一些工作本身就具有可操作性的,比如车间的流水线,财务工作甚至再复杂的车床加工、大型机械的制作。

     这些工作,随着研究的深入,都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操纵的科学上下功夫,是看得见成效的。

     但是很多难以抉择的问题,我们用到的却不是这样的知识。

     比如,现在有一个难题摆在面前,让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或者是工作中面临的某个左右为难的情形,或者你在追求我喜欢的人却一直没有进展……

     这类问题明显和前一种问题不一样,这种问题我们就算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可能毫无进展。

     舒马赫告诉我们,首先要分清两类知识的不同,其次要知道需要使用哪类知识。

     做操作类事情时,使用操纵性科学知识,做更高层级的复杂事物时,你需要的是理解的科学,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为人处世的智慧,思想境界的智慧等等。

     以上这两种契合,就是我们要“迈入真实世界之前”事先需要检查的“装备”。

     4.第四座地标:四个认知

     踏入真实的世界后,我们不可避免开始和各种人相遇,如何和这些人相处?如何和这个世界打交道?

     舒马赫从四个基本认知入手给出了方法。这四个认知分别为:认识你自己;认识其他存在;认识他人眼中的自己和认识这个世界

     第一层认知,认识你自己,即我们内心世界正在发生的事。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中“自知者明”就是第一层认知。

     认识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在按照惯性活着,并未觉醒。

     比如开车上班这件事情,我们的驾驶行为是机械麻木的。

     《神经的逻辑》一书中曾研究过一个课题:僵尸到底能不能开?最后的答案是没问题的,因为这个行为不需要意识,只要按照惯性思维操作即可。

     认知自己,首先需要摆脱惯性思维,调动注意力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需要我们摆脱计算机运行模式,进入编程员模式。

     第二个层次,认识别人的想法。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一个人商业的能力来自于对别人的感知力,我们强调要重视客户体验,站在客户的角度看问题,但是认识别人的想法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首先,说话者必须准确的知道他想传达的想法;第二,他必须找到合适的言辞,手势、调,将他的内在想法外化;第三,听者必须准确无误地接受这些信息,不仅要准确听懂对方使用的语言,还要准确把握对方使用的身体语言;最后听者将他接收到的多种沟通手段合二为一。

     认知别人很难,但是也不是全无办法。

     《论语·卫灵公》里有句话叫推己及人。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大概率别人也会有,你有这样的使用感受,那么别人可能也有这种感觉。

     认知别人最好的方法,其实还在第一层认知上,在于我们如何了解自己的想法,怎么观察自己,而不是惯性的生活。

     第三个层次,了解别人对我的认识。

     在认知自己的层次,可能会提高人的自负感,但了解别人对我们的认识,会让我们领悟到自己的渺小,所以如果在第三层次待得时间比较长,就会过于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认知。

     帕斯卡尔说,人犹如一根芦苇,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尽管我们的自我意识在多数时间里都处于休眠状态,但也是我们独有的潜能。

     而且别人对我们的认知,本身也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这个鸿沟叫做意图与行动。

     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是坏人,只会觉得别人有问题。

     因为我们倾向于从意图上评判自己的行为,但是却从行动上评判他人。

     比如复仇者联盟中的灭霸,灭霸要拯救世界,从他的角度来说,他的意图是好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他的行动,一个响指死了很多人。

     这就造成了我们和他人之间理解的鸿沟。

     第四个层次,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四大认知相比而言,目前我们整个人类社会都偏重于第四种,认知外部世界。

     我们一直在想办法了解外部世界,但是很少了解自己的内心,也很少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也不知道别人内心在想什么。

     这种认知偏颇或者说认知失调的结果会很严重,它导向的是我们个人,家庭,企业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不稳定。

     生活就是道场,此时正是修炼时,我们所面对的所有的纠结,痛苦,烦恼,都是在不断的拉扯我们,然后试图让我们跳到另外一个层次来看待这些问题,如果你不能够让自己够跃迁一下,我们只能永远和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

    

     尾声

    

     舒马赫在临终前5天把《解惑》的手稿交给他的女儿,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临终前说道“这就是我一生的追求。”

     他希望可以唤醒更多自我意识还在休眠的人,这本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哲学启蒙,提醒我们,在当下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在重视物质发展之外,我们必须拾起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不断反思、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因为比物质成长更重要的是,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新用户思维》原创热文推荐:你这么坚持品质,为何还是止不住客流下滑?盲目跟从带货,是企业对直播最大的误解 私域流量的终极奥义:不在流量,而在于人! 疫情之下着急要做新零售,98%的企业老板都弄错了! 营收破260亿的海底捞,如何破单店负增长的困局?思维方式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