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会越来越优秀?看这18点就够了
2021/6/21 7:15:00 管理智慧

    

     我们都想变得更加优秀,但是如何变得优秀,却是书本里学不到的。其实变得优秀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向优秀的人学习他们优秀的品质就可以了。本文总结了18个优秀的人拥有的品质,值得每一位想要更加优秀的人去学习。

     作者:泽平宏观

     来源:泽平宏观(ID:zepinghongguan)

     方法是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明灯和路标。

     方法十分重要,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失当事倍功半。

     工作中只有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才能确保高效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提升工作的境界和水平。

     1

     不要差不多,盯住最完美

     “差不多”,是很多人常说的一句口头语。

     很多人学习上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工作中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满足于应付了事;生活中粗心大意、随意邋遢等等,其实都是“差不多”心理使然。

     “差不多”心态看似没有什么大碍,但是若干个小的“差不多”,集中起来就会导致“差很多”,1%的疏漏往往会造成100%的错误,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上错一点、下错一片,长期下去对工作对事业不利、对自身成长不利。

     这实质是一个态度问题,与能力基本无关,但与一个人的性格、习惯有关。

     鲁迅先生曾专门批评过“马马虎虎”现象,胡适先生还写过一篇寓言故事叫《差不多先生》。

     这位“差不多先生”,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觉得兽医和人医差不多,最终生病找错医生一命呜呼。

     故事虽然滑稽可笑,但这种处事方式,到现在仍然是不少人的写照。

     世界上的事,最需要“认真”,也最怕“认真”。

     所以一定要强化精品意识、细节意识,时刻拥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养成严肃、严格、严谨对待工作的习惯,绝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要做就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切实做到“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自觉杜绝“差不多”,追求最完美。

     2

     长计划、短安排、立即做

     长计划,就是说要着眼明天、着眼未来、着眼长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对人生和工作有计划的人,能胸怀大局、放眼长远,不为一时一地的不利所困。俗话说得好,愚者赚今朝,智者赚明天。

     有人说,工作天天短平快、年年马拉松。其实这其中也要有一个长期计划的问题,切忌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要脚踏实地、从长计议。

     当然,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光有长期计划还不够,还要善于将其具体化、阶段化,也就是要有短安排。

     从细从实,每天给自己制定一个小的目标,计划好今天要完成的事情。

     这样不仅可以知道每天要做些什么、做了什么,还可以对工作进行有效控制,让每一个小目标、短安排的成绩,都成为成功路上的阶梯和里程碑。

     不管是长计划还是短安排,都要立即行动、马上就办,将工作落到实处,否则都只是一句空话。

     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计划的工作都能如期完成,工作效果也会非常明显,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也容易获得。

     只有做到了长计划、短安排,才能真正实现有序、有效;也只有把“立即做”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并形成习惯,才能不断进步。

     3

     日清月结,有条不紊

     所谓“日清月结”,本意是指办理现金出纳业务必须按日清理、按月结账,是一个财务术语。

     运用到工作当中,就是要“今日事,今日毕”,每过一段时间就及时“回头看”,检查审视一下自己的工作,确保任务不拖延、事情不遗漏。

     如果今日事明日做,那一定是“日日待明日,明日何其多”,工作就永远拎不清、无章法、效果差。

     有些人工作没有规划目标,任务稍重一点,就有畏难情绪,找理由拖延,觉得今天做不完的,明天还可以接着做。

     殊不知今天的事情做不完,明天的事情也会做不完,“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在拖延中自己并不快乐,反而会累积许多压力,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导致自信心下降。

     所谓“有条不紊”,就是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打乱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甚至影响一个人的成功和发展。工作往往人少事多,如果缺乏条理性,就会忙乱而效率不高、效果不好。

     做好日清月结,要统筹规划、有条不紊,不轻视怠慢眼前和当下的工作,把今天该做的做好,把明天要做的计划好、准备好,努力做到事不过夜,从容不迫、井然有序地应对复杂工作。

     4

     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所谓“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就是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学习力的高低,是人与人之间拉开距离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只要做到坚持学习、善于学习、快速学习,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当然,学习既是一件快乐的事,也是一件苦差事。加上工作任务繁重,如何才能长久地保持学习激情、提高工作效率?

     其奥妙就是,在学的过程中结合工作,在干的过程中感悟学习,互相启发促进,自然而然就会在心中不断迸发出热情的火花。

     有人认为,一个人一生中90%的学习都是在工作中实现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工作状态、一种生活方式,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要树立“不学习无以立”的意识,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习与工作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增强本领,超越自我,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搞成“两张皮”。

     5

     注重积累

     始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任何事物都要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发生质的变化。

     但也不是说积累越多就越好,如果没有研究和思考,积累也只是把一堆东西堆砌在一起,做一个“储物柜”而已,工作、学习都是如此。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职能职责,要想做好工作,必须能沉下身来、静下心来、置身事中,广泛了解自身工作所涉及的业务知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成为本职工作的通才。

     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还要注重调查研究,就是用脑子干活做事,不仅苦干实干,还要巧干会干。

     在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时,必须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提出解决问题的点子、办法。

     这就要求我们把理论与经验结合到工作实际中,身在事之中、心在事之上,把握大局,多谋善断、敢于拍板决策。

     要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知行合一,日积月累,就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专业方法、专业能力,成为工作的行家里手。

     6

     信息要对称,善于沟通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对称、沟通及时十分重要。

     每个管理者都要有及时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有总结归纳信息的能力,要努力成为提供相关信息的源头,要重视沟通协调。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是人类集体活动的基础。

     世界上的事情,都需要沟通,沟通是人们必备的基本能力。及时有效的沟通,才能达成协调一致的意见、形成步调统一的行动。

     信息对称是做好自身工作、提高工作水平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要了解上面的要求、左右的情况、下面的进展,就要增强主动沟通的意识,确保上情准确下达、下情及时上传,着力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内外一体、立体交叉的运转体系,实现各方面工作无缝对接,形成“整体一盘棋,同唱一台戏”的良好格局。

     向上沟通要及时,该请示的请示,该报告的报告,既要提出问题,还要给出意见建议,上级决定了的事项要全力落实;

     同级沟通要真诚,互相尊重,换位思考,积极配合,不设障碍;

     对下沟通要体谅,不能蛮横霸道,颐指气使,要准确了解下属的优点和长处,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工作,关心关爱下属,增强亲和力、凝聚力。

    

     7

     分工不分家,主动补台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刘邦、张良、萧何、韩信相互协作补台,才有了大汉天下,廉颇、蔺相如“将相和”,才有了赵国的祥和稳定。

     团队是一个集体,团结协作、主动补台不只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胸怀胸襟。

     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垮台。

     工作中有人补台,就可能避免错误,或是将损失降到最低。

     若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站在城楼看风景,就容易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情况,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很多工作,都不是单独哪一个部门能完成的,同一个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哪一个人能单独完成的,没有谁可以包打天下。

     要做到分工不分家,既提高个人单兵作战能力,也提高团队的整体作战能力,超越个体认知和个体力量的局限,发挥1+1>2的效果。

     班子成员之间、部门之间、同事之间,要重视互相补台,还要善于补台。帮别人补台,当无名英雄,时间久了,大家终会认清你的为人,最后都愿意为你补台。

     当然,补台也不是说毫无主见的盲从,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和不足,大胆提出意见,修正决策,不断完善。

     补台更不是毫无原则的迁就,对涉及个人利益的小事要讲风格,至于事关原则性的问题,则要敢于“拆台”,这样的拆台恰恰是为大局更好地补台。

     8

     执行有力,反馈及时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对大多数人而言,执行力是第一位的能力。

     提高执行力,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要有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的实干精神,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要有健全的制度规则保障,更要有及时反馈的“复命意识”和“划句号”的能力。

     事毕不回复,就像任务完成了99%,只有这1%没落实,看上去就差这么一丁点,结果就是事情没有到位。

     实际工作中,绝不能搞先斩后奏、边斩边奏、甚至斩而不奏,也不能等任务全部完成了才反馈。

     应该注意适时反馈、阶段性反馈,一方面可以让领导和同事放心,另一方面及时反馈情况又能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特别是执行中遇到困难、发现问题时更需要及时反馈,以便重新调整思路和办法,从而更好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只要是和岗位职责有关的事,都要及时反馈,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9

     跳出自身看自身

     立足自己看自己

     人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一个人不可能用自己的眼睛完全看清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些人经常自我感觉良好、夜郎自大,就是把自己局限在了一个较为狭窄的时空内,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认清自我最好的办法,就是“跳出自身看自身”。

     要学会登高望远,放开视野去比较。看清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渺小,要学会用“第三只眼”看自身,不以自我为中心,用旁观者的心态,高出事物一两个层次来审视自己;

     要学会以人为镜,见贤思齐。照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明确方向和目标。

     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立足此时此地的人生思考问题,扬长避短,不纠结过往,不忧心未来,做好当下正在做的事,过好眼前的生活,立足自己看自己,这是一切工作的原点。

     要善于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听了几句表扬就妄自尊大、自以为是,也不能挨了几句批评就妄自菲薄、自我否定;要能够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样,未来要怎么发展,吃透上情了解下情,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佳状态,活在当下,做好自己。

     跳出自身看自身,可以看得更加明白;立足自己看自己,能够走得更加顺畅。

     10

     事情要一桩一桩地做

     人们常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过,文章要一篇一篇地写,事情要一桩一桩地做。

     这些都是大白话,确是大实话,富有哲理。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很多工作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有的需要好几年甚至好几届领导班子传承接力,不能急于求成、心浮气躁。

     明朝吕坤在《续小儿语》中说:“大凡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若还苟且粗疏,定不成一件事。”

     就是说无论什么事情,要取得实效、赢得胜利,都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阵风、不落实,更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部门工作事务繁杂,既要会总体把握、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又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必做到底,做到最后胜利。

     不能三心二意,狗熊掰棒子,抓一个丢一个,如果这样就什么事也做不成。

     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茬接着一茬干,做好做透做实每一件事,用足够的耐心和韧劲来面对工作生活,不折腾、不反复,久久为功、绵绵用力、一抓到底,积小胜为大胜。

     11

     想问题做事情

     要尽可能合情合理

     人有人情,物有物理,合情合理就是要合乎情理、合乎原则,两者兼顾。

     现实社会中,有时候合情不一定合理,合理不一定合情。

     中国自古就是人情社会,“投桃报李”、“滴恩泉报”、“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等传统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没有感情,肯定也要讲人情。不近人情的人是缺少情商、缺少魅力和感召力的。

     但是人情,也有其世俗庸俗乃至功利丑恶的一面。只讲人情不讲原则的人,颠倒人情与原则的关系,丧失自己的立场和原则,迟早要“栽跟头”。

     当然,情与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

     一个人既不能太死板机械,也不能太圆滑世故,尤其面对重大利益和重要人事问题,要自觉和严密地设置人情防火墙,自己不去突破,也严防别人逾越。

     要重视人际关系,但不要刻意去追求搞好人际关系,要学会以简单对复杂,别人复杂,自己要简单

     要努力做到情理兼顾,在不好兼顾的情况下,坚持原则就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也才能做到“自己不打倒自己,别人永远打不倒你”。

     12

     自觉按职能职责做事

     永远忠于职守

     处在什么岗位就要履行什么职责,岗位就是责任,职务就是责任。

     不管是在公司部门还是在各自的家庭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职能职责,这是我们做事的前提和方向,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明确了职能职责,更要忠于职守,就是忠诚地担起自己的岗位责任和职责操守,时刻提醒自己工作就意味着责任,这是所有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

     每个人首先要熟悉自己工作岗位的职能职责,对自己职能职责范围内的事,都要主动地去做,尽心尽力地去做,千万不要事事等领导来安排。

     其实,每个人都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当好一个“循吏”,那也是大贡献。

     当然也要有更高的追求,要努力做个“能吏”,发扬“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对待工作,自觉做到“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苦累面前多思得,工作当中多思责,“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干大活、出新彩、干出水平。

     13

     分清轻重缓急

     抓本质、抓重点、抓关键

     轻重缓急,是指各项工作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

     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要学会运用辩证法,把最重要最紧迫的放在第一位,不太重要不太紧迫的放在第二位,依此类推,分出轻重缓急。

     要善于紧盯大事要事打攻坚战,紧盯急事难事打歼灭战,紧盯薄弱环节打持久战。

     牢牢把控工作节奏、力度和质量,善于抓本质抓重点抓关键,切实做到“打鼓打到重心处、工作抓到要害上”。

     抓本质,就是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客观全面、深刻系统、辩证历史地看问题,坚持打破砂锅问到底,深挖细查,为工作打牢基础。

     抓重点,就是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始终能分清主次、合理布局工作力量,以重点带动一般,不平均用力、撒胡椒面,不“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抓关键,就是要把握关键少数,掌控关键环节,认准关键时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牵牛牵住牛鼻子,打蛇打到七寸上,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集中精力,扭住不放,持续用力,善作善成。

     14

     掌握特点,把握规律

     特点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别之处,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与众不同的特性,也就是个性。

     但无论事物如何复杂、如何变化,其背后都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这就是规律,也可以称之为共性。

     规律具有稳定性、重复性、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不能任意创造和改变,但可以认识和利用它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造福人类。

     善于把握规律,才能认识事物发展的轨迹和趋势,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倘若没有掌握特点、把握规律,将会是盲目推进,不得要领,甚至事与愿违。

     工作同样如此,不同的部门和岗位都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要想得心应手、从容应对、体现水平,就要掌握特点、把握规律。

     首先要正视每一件工作的个体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全面分析,合理施策,有针对性地把每一个问题解决好、每一项工作落实好。

     同时,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和岗位也有共同的规律,不能拍脑袋决策,否则就要吃苦头,造成损失。

     要善于把平时零碎、肤浅、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全面、系统、本质的理性认识,使思想和行动既不落后也不超越于客观实际,增强认识规律、找准规律、把握规律的能力,提高运用规律的水平,从而在具体工作中增强主动性和有效性。

     15

     始终保持适度的紧张感

     生命是需要永远激活的,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气神,工作必须在状态。

     对每一个人来说,压力太大会崩溃,但没有一定的压力,不保持适度的紧张感,对身体、对生命、对工作都是负能量。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青蛙在温水里待得太久,就会跳不出来;人如果太闲适,就容易生出事、干坏事。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

     有压力不一定是坏事,适度的紧张感对于一个单位、一个团队、一个组织、一个人的健康等方方面面都有好处,它能使我们不忘“初心”,远离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热情,始终让思维和行动保持在平均水准以上,甚至可以迸发超出想象的能力。

     工作任务重、节奏快,更要人在岗上、岗在心上,时刻警醒、积极适应、快速跟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以“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一心一意谋工作、干事业,推动创新发展。

     当然,也不能过于紧张,要劳逸结合,生动活泼,正确面对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避免造成心理失衡和精神压抑。

     16

     不多事、不误事、不坏事

     不多事、不误事、不坏事,看似简单,要求不高,实则蕴含深刻。

     “不多事”,就是尽好本职、守好本分,看好自己的门,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不越位抢球,不无事生非,做老实人不吃亏。

     知事晓事不多事,就会太平无事。

     “不误事”,就是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岗位作为锻炼自己的舞台,认真履职尽责,把工作作为展示自己才能的载体。

     这是一种牢记使命、敬畏岗位的责任自觉。也只有责任,才能使一个人坚持和长久。

     “不坏事”,就是走得端、行得正,不坏别人的事、不坏大家的事、不坏集体的事。

     现在职场里,有些人名利思想作怪、价值取向错位、红眼病严重,喜欢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混淆黑白,他们不是跟事过不去,而是跟人过不去、跟心过不去。

     这样的行为不可取,我们要有阳光心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与人为善。

     17

     急事缓办,缓事急办

     所谓“急事”,往往是突发事件、紧急事件,让人措手不及,无法选择、不能回避。

     人的一生,遇急遇险在所难免,能够坦然面对,急事缓办、缓事急办才是大智慧。

     急事急办可能会忙中出错,急上加急就会错漏百出,难以弥补。

     急中生智也是有的,但可遇不可求,急中生智是超常态,急中失措才是常态,所以说很多急事反而急不得。

     急事缓办,体现的是一个人沉着冷静、深思熟虑的智慧、勇气和应急能力,遇到急事要赶不要急,应当冷静思考、从容应对,不急于表态,不随便答复,考虑周全后再去妥善办理。

     所谓“缓事”,是指常规性、日常性事务,或者预先知道需要做的事,都是你必须做的职责内的事,类似统计报表、会议纪要、周报月报等等。

     有的人认为这个事是一个周或者一个月以后的事,现在不用着急以后再说,最后缓事都变成了急事,时间到了就措手不及,弄得一团糟。

     缓事急办,显示的是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工作的计划性和条理性,对缓事要有计划,抽空及时做不要拖延,要事先安排以免临时抱佛脚,忙乱而又得不到好结果。

     18

     务虚与务实相结合

     务实是指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想实招、求实效;务虚则指仔细分析,深入研究,搞清楚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

     如果说务实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实践,务虚就是运筹帷幄之中的谋划。

     一般来说,人们比较警惕务虚不务实的毛病,却不大重视只务实而不善或不会务虚的做法,如果过分强调“埋头拉车”,忽视“抬头看路”,就会陷入事无巨细、疲于奔命的困境,工作就很难突破和提高。

     孙悟空随唐僧去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每渡过一难,他都会腾云驾雾到空中,看看妖魔鬼怪在何方,并思考如何应对,这其实就是务虚;如果发现妖怪,那就跳下来打,这就是务实。

     没有务虚,务实就没有方向性,所务之“实”就可能是一种盲动或蛮干;没有务实,目标计划则都停留在想象阶段,一切就都是空想。

     务虚是为了更好地务实,要务好实必须务好虚。

     每个人要在务实中生存,更要在务虚中提升。

     不能借口真抓实干否定务虚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务虚就是空谈道理、只说不干;更不能借口务虚,不干实事、不求实效、坐而论道。

     既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又要善于谋划、注重总结提升。一定要正确理解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本文完)

     《新用户思维》原创热文推荐:

     你这么坚持品质,为何还是止不住客流下滑?盲目跟从带货,是企业对直播最大的误解 私域流量的终极奥义:不在流量,而在于人! 疫情之下着急要做新零售,98%的企业老板都弄错了! 营收破260亿的海底捞,如何破单店负增长的困局?

     思维方式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