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努力,还是在原地打转?
2021/7/6 7:15:00 管理智慧

    

     超级富豪有什么区别于常人的地方?德国作家齐特尔曼博士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了成功的公司创始人有8种人格特质,其中一条是“内部控制点”:人们的行为由自己控制。因为成功者坚信:“我的命运掌握在我自己的手中。”

     作者:喻颖正(“孤独大脑”主理人)

     来源:摘编自中信出版社出版书籍《人生算法:用概率思维做好决策》

     01认知飞轮 一次完整地认知行为,实际上是由4个最为关键的控制点组成的。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超级富豪有什么区别于常人的地方? 德国作家齐特尔曼博士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了成功的公司创始人有8种人格特质,其中一条是“内部控制点”:人们的行为由自己控制。 因为成功者坚信:“我的命运掌握在我自己的手中。”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作者柯维讲过:在外界刺激和回应之间,存在着一个空间,我们的回应就存在于这个空间之中,我们的成长和幸福蕴含在我们的回应中。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就像一个夹心饼干,外部世界的刺激是上面那层饼干,你的内部感觉和回应是下面那层,中间还有空出来一块放夹心的地方。 这个地方就是柯维说的空间,是外部世界和你内心世界之间的空间。 这个空间让你可以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也能让你的内心世界成长和感受幸福。有些人会主动把握这个中间夹层,有些人就放弃掉了。 我们平时干的傻事儿,要么是一时冲动,要么是条件反射式地作出回应。 要想启动中间这个空间,做到主动控制并不容易,原因有三个: 一是,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自动化了。

     手机和网络让人们变得没那么敏锐了。 二是,人的专注力带宽是非常有限的。

     《决策的力量》这本书研究发现,人脑每秒钟能够接收1000万比特的信息量,但其中只有50比特是思维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加以处理的; 三是,信息泛滥让人的持续专注力下降。

     微软有个调查,2000年人们的持续专注力还有12秒,2015年只有8秒。 那怎么才能做到主动控制呢? 最好的办法是,像飞行员,大多时候靠飞机自动驾驶,起飞和降落等关键控制点,人工介入。要形成暂停能力,让自动模式暂停,启动主动模式。 那么,该在什么时候按下暂停键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引入一个概念:认知飞轮。 “认知飞轮”由感知、认知、决策以及行动这四个节点构成: 在感知环节,你像个情报员,获取外部信息,所以你需要很敏感; 在认知环节,你像个分析师,你需要特别理性,考虑各种变量,并且给予公平的估值; 在决策环节,你像个指挥官,你必须根据分析师的评估计算,作出一个决定,而且这个决定必然是有取舍的,你需要十分果断; 在行动环节,你像个战士,需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执行任务。 我把这四个环节的要求总结为16个字:好奇感知、灰度认知、黑白决策、疯子行动。 难题来了,敏感、理性、决断、野蛮,看起来都是有点儿冲突的性格。 一个人怎么做到呢? 一个完整的认知飞轮,就像一场4X100米的接力赛,是由4个人共同来完成的,他们分别叫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 “感知”跑完了把接力棒交给“认知”,“认知”跑完了交给“决策”,最后由“行动”来跑最后一棒。 这四个人彼此交棒的那一刻,就是“内控点”要介入的时候。我们的认知出现问题,也经常发生在这些点上。 例如,“感知”作为侦察兵获取了某个信息,结果到了内控点他不交棒,拖到认知环节。你知道一个人如果太敏感,就会有些情绪化,也很难客观地评价各种可能的情况。 又比方说“认知”这个人,更像一名军师,优点是特别智慧,考虑问题周到,但让他拍板,可能就会因为想法太多而优柔寡断。 所以到了“决策”这个内控点,他必须把接力棒交给一名将军气质的人。 以上是用生动的人格打比喻,来描述我们在认知基本单元上的四个“内控点”,这个过程都发生在大脑当中。 但想做到让这四个人格,在大脑里完美交棒并不容易。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两类人容易在这件事上犯错误: 第一类人,有点懒,他压根没有停下来,去思考。 正如科学家卡拉汉的研究:人们做不出聪明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动机或能力有限,而是他们缺乏对思考时机的敏感性。 这种敏感性,其实就体现为我们在“内控点”的暂停能力。就好像在一条路上走,明明有个岔路口,如果你停下来想一想多半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但大部分人压根没有停下来。 那怎么提升我们思考的敏感性呢? 我给你一个指标,来评判你思考的覆盖范围:思考率。这是我创造的一个词。 思考率,等于主动思考的次数,占你内控点的数量的比例。 我有个很厉害的朋友,看起来也不那么聪明,遇到问题想得很慢,但他就是能在每个内控点停下来,慢慢想,死磕,然后再走向下一个内控点。 这类人,我就称之为“思考率”很高。 反过来,有的人就像一个聪明学生,最厉害的题都答出来了,简单的题却漏答了。这其实是缺乏对思考机会的敏感性。 第二类人,是看起来很聪明的人,他们总是爱自圆其说。 人们不能忍受不完整和不确定性,所以总想把认知飞轮这个圆圈快点儿画完。 认知神经科学之父加扎尼加博士就发现了一个秘密:大脑会编造理由。 “聪明人”很擅长找到一个解释,然后就觉得自己想明白了,想赶紧蒙混过关。这种人赢了就觉得是自己实力强大,输了就说是运气不好。 这样其实会堵死自己成长的路途。 那怎么避免小聪明呢? 你的脑子要给自己设立一个角色,叫“立项决策者”。 立项决策者是四人接力赛的总教练,他要指挥“感知、认知、决策、行动”这四个角色完成接棒和赛跑。 放到我们的生活语境来理解,“立项决策者”是一个挥舞小皮鞭的狠人,他催促我们完成每个角色的任务,还要在每个内控点顺利交棒。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对自己狠一点”,说的就是你在心里住一个“立项决策者”,遇到困难不能跳过、逃避。 说完单个认知飞轮里面的四个“内控点”,我们再说一下不同的认知飞轮之间的“内控点”。 这就像羽毛球比赛打的每个球,从一个来回结束,到开始准备打下一个球,这中间也是一个重要的“内控点”。 在这个内控点,我们需要正确的复盘。 我们要充分利用上一个认知飞轮的经历和反馈,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经验中提升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你能把下一个认知飞轮的决策过程,和上一个认知飞轮的结果分开。 为什么呢? 因为好的决策未必带来好的结果。好的结果,也可能是由错误的决策撞来的。 所以,别后悔,别找借口,不要怕犯错,有时候还要主动犯错,因为随机突变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把握内控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 最后,我送给你一个有用的操作方法,叫:巴菲特内控法。 巴菲特说自己如果不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理由,就绝不交易。 这个交易可能是错的,但自己必须有一个“交易答案”。 比方说,在纸上写:“我今天要花500亿美金来买苹果公司,因为……” 如果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你就不要买。 写在纸上能有什么用呢? 其实,就是建立了一个节点,人为制造了一个“内控点”,防止爱欺骗自己的大脑过于冲动。 02增长黑客 滚雪球的特点是什么? 就是开始很小,越滚越大。 生活就像逆水行舟,假如你不能加速,现实中最好的情况,你也就处于一种原地打转的状态。 讲一个我的亲身感受,我是一个围棋爱好者,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朋友,喜欢下棋,天天研究天天下。 几十年了,他们的水平还是不怎么样,可能还下不过一个刚学了一两年的孩子。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提高下棋水平的增长模式。其实想提高围棋水平可以有三个办法: 1)做死活题,练习做关键决策的能力;

     2)打谱,复盘经典案例; 3)找AI陪练。

     这些都是“可重复的笨办法”,只要你每天坚持,训练的量到位,下棋水平就可以逐步提高。 这就有点儿像滚雪球。怎样才能实现增长? 那些原地打转的人呢? 东看看西看看,每天花的时间也很多,看起来也下了不少功夫,却毫无长进,就像猴子掰苞谷。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从“掰苞谷模式”,进化到“滚雪球模式”。这也是第一流公司的核心心法。 2005年,Facebook刚成立没多久,有人提出了一个能够为公司创收的想法,这样就能向投资者证明公司是可以盈利的。 听起来很有道理吧,结果公司创始人扎克伯格并不同意,他走到白板前写下了大大的一个词:增长。 为什么呢? 扎克伯格认为,公司当时的战略焦点是用户增长,这一点比收入更重要。回头看来,这是Facebook成功的关键。 你想想看,投资人为什么要投Facebook? 他们要的就是未来的想象空间。他们更愿意投资一台印钞机,而不是一台收银机。再想想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道理。 对于个人来说,需要有增长思维。 最重要的增长不是这个月的工资,而是你的能力和社会网络,以及你未来的赚钱能力。 那怎样才能实现增长呢?

     有效的增长,分为三个阶段:1)增长假设;2)增长验证;3)大规模增长。

     怎么理解? 打个比方,首先你要有种子,才有增长的可能。因为没法确认种子一定能发芽,所以叫“增长假设”。 然后我们要开始做“育苗实验”,看看哪些种子真的可以发芽,对前面的假设进行验证。这是第二个阶段“增长验证”。 只有完成了前两个阶段,才可以进行大规模种植。这是第三个阶段,真正的“大规模增长”。 在现实中,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在“增长思维”上容易陷入两个误区: 一个误区是——有内核,没增长。产品好,服务好,但没法做大。 结果,要么维持着手工作坊的状态,要么就慢慢地消失了。 还有一个误区是——没内核,乱增长。种子不对,也没进行育苗实验,就开始大规模种植。 有家公司叫星空琴行,地推能力很厉害,迅速开了很多家连锁店,但是因为商业模式根本行不通,很快就倒闭了。 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样,即使你再有能力,你没有增长思维,成长就会受到限制;假如没有基本能力,只谈增长,到头来也是一场空。 概括而言,对于个体来说,增长思维有一个清晰的主线,分为三个阶段。 在输得起的时候快速试错,积极探索,目的是找到可持续的、可规模化的增长公式,也就是你的个人算法。 这个持续改进、快速迭代的过程,在商业领域,有个类似的热门概念,增长黑客,也就是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力求给产品带来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实现增长具体要怎么做呢?

     三个实战步骤:1)假设;2)验证;3)执行。

     你可以把这些步骤,应用在企业和个人的发展中。 第一步,假设:建立最小化闭环。

     在增长这个大要求下,闭环这个动作要先完成最小化的闭环。 为什么呢? 听完这个故事你就明白了。我问你一个问题,有一大批信件,必须装入信封、封上封口、写上地址、贴好邮票。你会怎么做? 第一种办法是:拆分动作,把所有的邮件全部装好,全部封好,全部写上地址,再全部贴上邮票; 第二种办法是:每次把一个信封的动作全部完成,然后再完成下一个。 你可能觉得当然是第一种更快,但实际上,第二种才能更快地完成工作。 为什么? 万一信件塞不进信封,要是采用大批量的方式,我们一直要到接近流程终点才会发现问题。 而用小批量的话,我们马上就能发现问题。一次装一个信封的做法在精益生产中被称为“单件流”,就是我们说的“最小化闭环”,它的价值在于能快速试错。 这一步我还要提醒你,从笨办法开始,不怕犯错,代价并不高,你可以勇敢去尝试。想道杯子是冷是热,就伸手去摸。 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不行动,你就没有办法获取反馈。 当你知道,每一次失败都会为最终的成功,采集数据,你就不会那么害怕失败了。 “增长黑客”的第二步,验证:找到北极星指标。

     首先,你要建立一个反馈回路,获取验证结果。 特斯拉的CEO马斯克曾经说过:“我认为有一个反馈回路非常重要,这样你可以不断去思考做了什么,怎么做得更好。” 我觉得这是最好的一个建议:不断思考如何做得更好,不断对自己提问题。这个动作看起来是多加了一个步骤,但它能让你少走弯路。 如果没有这个步骤,你就有可能原地打转。

     验证,其实是确认两件事:第一,获取一个正向反馈;第二,找到单一指标的关键要素。

     那什么是单一指标的关键要素呢?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Instagram早期的社交功能和现在不一样,后来他们发现用户对分享照片需求很大,于是只留下了照片、评论和点赞功能,并增加了滤镜。 因为市面上已经有了Facebook,多功能的社交产品很难再突出重围。而Instagram团队找到了最关键的要素,也就是分享照片,再以照片为核心去设计产品。 改变几个月后,专注于图片社交分享的Instagram正式推出,上线一天获得25000个用户,三个月后这个数字达到100万。 单一指标的关键要素,有一个名字,叫“北极星指标”,它就是你的关键增长点。 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都要致力于找到自己的“北极星指标”,才有可能有效实施增长战略。 增长黑客的第三步,执行:设计增长策略。

     优秀的创业公司,往往采用分阶段发布产品的策略。例如Facebook,他们开始只在哈佛大学推出,然后是常春藤大学,随后是别的大学,最后才对社会开放。 分阶段增长有几个好处: 1)在验证技术风险之前先验证客户风险,产品再好如果推荐给了不合适的人,可能也无法获得正向的反馈。

     2)验证一个商业模式并不需要大量的用户。 3)控制好节奏,将一场马拉松拆成很多个400米比赛,团队更能聚焦。

     在这样的策略下,Facebook后来居上,战胜了MySpace等一系列的竞争对手。 对于团队来说,把不切实际的任务分割成合理的小任务,只要每天都完成小任务,你就会越来越接近那个大目标了。

     03找到内核 我们再往本质探索一层,讨论一个更难的命题,那就是找到自己的内核。 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到底有多大? 假如有个特别厉害的外星人来到地球,他看人类可能就和我们看蚂蚁一样,根本没啥区别。 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里欧算厉害吧,他说自己阅人无数,但没见过一个成功人士天赋异禀。 你可能会说,不对呀,有些人就是聪明。巴菲特却说:“我可以告诉你个好消息,要做伟大的投资者,智商不必高得惊人。假如你的智商有160,把其中30都卖给别人吧。” 也就是说,你智商有130就够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成功呢? 答案是:找到自己的内核。就是核心算法,发现你自己的商业模式的种子。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要经历找到自己内核这一步。 但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可惜的是,很多人一辈子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 当然,这也意味着,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的内核,你就已经比大多数人更靠近成功了。 内核有两个特点: 第一,要简单,这样才可以大规模复制;

     第二,要有构建系统的潜力,这样才能防止被别人复制;

     我们来看一个生动的例子。那就是全世界最赚钱的玩具公司——乐高。 乐高的产品,说起来真是简单。就是塑料积木,让小朋友搭各种造型。 乐高为什么这么厉害?原来啊,乐高积木的发明人克里斯第森想明白了一件事儿,他认为自己要做的玩具,需要具备两个特点: 1)只有最好的才是足够好的;

     2)制造有系统逻辑的玩具。

     乐高是由一个个“小颗粒”组成的,它符合内核“简单”这个特征。 各个小零件儿虽然很多,但是可嵌入的凸粒的标准都是一样的,所以小孩子立即就能上手,哪怕是乱搭,也能拼上去。 对着图纸拼就好了,又特别有满足感。既好玩儿又简单。 另外一方面,乐高又是有逻辑的。比方说,靠这些基本零件,乐高可以搭建各式各样的建筑,也能还原星球大战的场景,还能模拟你真实生活中的场景。 乐高不用去跟随行业大溜,费力地制造出昙花一现的产品,而是创造出一个连贯的、可拓展的玩具世界。 这个玩具世界就是一整个体系,进入了这个体系的玩家,就不会再去选择其他同类的玩具,而是想着如何把自己的乐高王国拓展得更大。 那些简单的小方块,必须基于有逻辑的系统,才能焕发生命力。 怎样找到自己的内核那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应该怎样找到自己的内核呢? 其实人们无非是用两种方式。用中奖来打比方,这个世界上想发财的人分为两种: 一种是想中头等大奖的,一次暴富管终生; 还有一种,是只想中100块钱的小奖,但是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反复去买,中很多次100块钱,天天都中。 巴菲特有句话给这两类想法打了个比方,很恰当。 第一种想中大奖的,他们是“试图跨过七英尺的栏杆”;第二种,愿意每天中点小奖的,相当于是“跨过了一英尺高的栏杆”。 我们对比一下这两种方法: 方法一:跨过7英尺高的栏杆,这大概是一种适合于极富天赋的人才用的学习方法,例如达·芬奇、比尔·盖茨等。 他们能够快速学习,还可在不同学科之间自由穿梭。可惜,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采用这种方法,风险极大,很难复制。 方法二:跨过1英尺高的栏杆也就是说,找到可重复的“简单动作”。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成功的概率要远大于方法一。 假如找到这一类方法,你只需重复、坚持,就能取得超乎想象的回报。 巴菲特怎么选呢? “

     巴菲特说:“在投资方面我们之所以做得非常成功,是因为我们全神贯注于寻找我们可以轻松跨越的1英尺高的栏杆,而避开那些我们没有能力跨越的7英尺高的栏杆。”

     这句话还有一个潜台词:你必须找到那些可以大规模复制的1英尺高的栏杆,否则一个个去找,太费劲了。 所以,我们的难题不在于做好一件大事,而在于找到一堆可重复的小事。怎么样实现这一点呢? 你需要做到三点: 第一,把握时机。你可以选择你在哪,但你不能选择时代。所以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把握时代的机遇非常重要。 第二,依靠禀赋。什么叫禀赋呢?就是指天赋,以及你已经拥有的资源。比方说海底捞的张勇,他的禀赋就是“懂服务”,从而才能构建文化系统。第三,形成专业。光有上面这些还不行,你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打磨,进而形成自己的专业护城河。

     好的“内核”,要看起来简单。但简单的背后它要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有大规模复制和形成系统的潜力。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不是要做好一件大事,而在于找到一堆可重复的小事,然后形成系统。 04结语 我们在学校里学的,都是有边界的确定性问题;而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的,大多是没有边界的不确定性问题。 要想应对现实世界的挑战,我们要学会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决策和行动,用概率思维解决难题,更新自我。 所有的认知概念,其实不过是你大脑的脚手架。请拆除脚手架,用你的思考去行动,在你的行动中去思考。你要相信,这个世界的未知和不确定性,是对人类自由意志的赞美。每一刻你都有权利作出自己的判断,决定自己的人生,去和不确定性共舞。(全文完)

     《新用户思维》原创热文推荐:

     你这么坚持品质,为何还是止不住客流下滑?盲目跟从带货,是企业对直播最大的误解 私域流量的终极奥义:不在流量,而在于人! 疫情之下着急要做新零售,98%的企业老板都弄错了! 营收破260亿的海底捞,如何破单店负增长的困局?

     思维方式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