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延迟满足感
2021/7/29 7:15:00 管理智慧

    

     定目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我们在实现目标时,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每一个目标初定时都雄心勃勃,全身心投入其中,但是不久就会把视线转移到其他的地方。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本文所提到的“延迟满足”。学会延迟满足,都可以懂得如何实现定下的目标。

     作者:三谷淳(日本)

     来源:摘自时代华语出品书籍《延迟满足:如何在等待中获得更多》

     不知道你是否有以下这些经历?

     年初立下“今年要减肥成功”的目标,但体重还是继续增加;

     月初立下“这个月要多拿10份新合同”的豪言壮语,但还是没有做到;

     立下“我要考上理想的学校”,结果却经受不住游戏/电视剧的诱惑,次次考试失利……

     其实,设定目标很简单,但能够完成目标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我们可以试着思考一下为何自己设定目标总是完不成?为何设定目标没过多久就会厌烦从而放弃?为何你会沉迷于“躺平”的满足感和喜悦感当中,无法自拔?等反应过来时,又会出现失落,悲观,焦虑的情绪。

     1

     如何运用“延时满足”获得长远目标?

     人类的大脑可以分为三大区域:爬行脑、情绪脑和理性脑。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和本能,情绪脑控制情感和记忆,理智脑控制思维和语言。

     大脑可以进化,但很难整体优化,新的进化不会让旧功能区有显著改进。以至于很多现代人,在权衡“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时,仍然喜欢做原始人的选择——目光短浅、缺少目标。

     比如在理性思考状态下,学习比刷微博更有意义,实际上人们更倾向后者。因为刷微博的行为能够得到即时满足,它是简单的,让人愉悦的。相反,学习很难马上见效果,它对人的影响是缓慢的,长远的。

     放弃刷微博,选择学习的行为就叫做“延迟满足”,可以简单理解为“学会克制”。也就是人们能在当眼前有诱惑,有利益的时候,能够看到事物长远的发展方向,学会分散注意力,克制心的欲望,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回报。

     这个能力叫做“延时满足”能力。

     “延迟满足”这个观点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

     幼儿园内每个孩子的面前都放了一颗糖,实验员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掉的话,只能吃一颗,如果等待20分钟再吃,就能吃到两颗。

     通过观察发现,有些孩子等了一会就吃掉了糖,有些孩子很有耐心,他们用闭上眼睛、唱歌、讲故事,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顺利地等到了两颗糖。

     专家将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发现缺乏耐心的人更多展现出性格固执、容易沮丧,而那些能够等待的,往往能成为适应性强、自信独立的人。

     “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人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人的欲望,而是要让我们深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看看成功者我们会发现,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延迟满足感。他们相信,人生就是不断的埋下伏笔,要把耕耘和收获分开。

     延迟满足感其实就是控制心性的阀门,而将这种能力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典型就正是张一鸣。张一鸣在《财经》访谈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成功之道:“我的成功秘诀就是延迟满足感,而且最大的延迟满足,是思维上的。”

     当张一鸣还是职员的时候,12点回家后继续编程,不是因为工作要求,而是个人兴趣。当产品出现问题的时候,作为技术人员也能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寻找方法。

     毕业六年时间,跳槽四家公司,逐一积累好的搜索技术、基础运算工具、信息分发能力、产品视野,张一鸣才有了今日头条、抖音、火山小视频等爆款产品,才完成从程序员到CEO的升级。

     很有意思的是,张一鸣自己从来不刷头条,换句话说,他在用自己的“延迟满足感”,不断地满足大众的“即时满足感”。这就是成功者与普通人的区别。

     延迟满足一旦成为习惯,就会期待自己完成更高的目标,然后想象自己的成长并且迫不及待地设立下一个目标。

     如果能够感受到设立目标并愿意为之延迟满足时的欣喜,自己每天也会过得开心又充实。更进一步说,人生也会随之改变。也许你前两年变化得慢,十年后再看,肯定会非常不一样。

    

     2

     实现延迟满足的

     “三个步骤+一个诀窍”

     你现在有什么目标吗?为了达到目标,你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呢?我们周围总是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目标,随之而来的就是怎么做才能实现烦恼、实现目标后的喜悦和没能如愿以偿的失落。

     这个月过去了,又没能实现计划,要怎么跟领导解释呢?如果一直没有很好地完成诸如此类的目标,你可能会萌生诸如“还不如自由地工作”或者“没有目标该多好”这类想法。

     一个诀窍:处于学习区的状态。

     其实完成目标是有诀窍的。这个诀窍也是成功者比别人多的一个优势——处于学习区的状态。

     试想你是否一直处于“舒适区”?例如每天同一时间上班、工作中接到的任务默默做完、习以为常地回到司空见惯的家、每年拿着一成不变的年薪……这些都是处在舒适区的典型例子。

     一个人设立的目标是轻而易举可以完成的,就无法走出舒适区,这样目标完成的概率就会降低。然而,若设立的目标过高,自己进入了恐慌区,思维就会停滞,也会导致无法行动。

     而在学习区能感到适当的压力,按照上述三步有计划地行动就能增加实现目标的概率。很多人虽然想进入学习区,但就是进不去,这源于自己意志薄弱或者热情不足,在学习区前有“维持现状偏差”这个强敌。

     维持现状偏差是一种人类规避变化的心理本能,即使该变化可能带来好处,但是对改变的而恐惧让人无法采取行动。

     比如日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尽管想减肥,但就是控制不住吃零食;哪怕交往很久的恋人,也没办法踏入婚姻殿堂。继而产生下面劝导自己的内心独白:这个月聚餐太多,减肥这件事下个月再开始吧;结婚之后可能会十分幸福,但是也会产生各种制约。

     要想跨越这个“维持现状差”这个阻碍,我们有各种技巧,比如公开说出目标、组群实现等,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实现目标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设立目标:敢进窄门,愿走远路

     这一步要做到乐观思考(设想自己不管怎样都一定能做到),因为只有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都会非常努力并沉浸其中。

     比如沉迷推理小说,尽管知道第二天上午会饱受睡眠不足之苦,但还是不知不觉读至深夜,因此乐观地构思并且设立较高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设立的目标必须是能让自己跃跃欲试的,是比能达到的目标要尽可能再高一点的目标,过低目标反而会让人漫不经心,降低完成率。

     并且,不要在设立目标时就想“怎么办”。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最初肯定没有思索“怎么做才能设计出能载人飞翔的物体”,而是想“人如果能翱翔于长空,那该有多逍遥啊”。

     如果一开始就思考“怎么做”,就不会想“虽然迄今为止没人能在天上飞,但是我可以做到”,然后内心就会受到阻碍。

     在这一步中,要避免与口号混为一谈,要有具体方法,把口号“这次要培养下属”“这周要对孩子温柔些”,变成“怎样培养下属”“要做什么才能对孩子温柔些”。

     其次,梦想和目标不能混为一谈。目标的设定需考虑两个重要因素:

     第一,被验证的可能性。

     比如营业额突破1亿日元和店铺增加50家,我们是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客观地判断出营业额是否达到的,而“在公司举办的高尔夫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或“环游世界”这样的目标是无法客观判断能否实现的。

     第二,完成期限,那些说“总有一天会这样那样”的人是没有下文的。

     “总有一天”是明日复明日,永远也不会行动起来,如果给目标设定好期限,比如“3个月体重减去3千克”,自然要考虑要采取什么行动才能达到目标。

     还有一个小技巧,和他人商谈的同时设立目标。和他人商量能让人更加乐观地期待目标,他人会注意到自己意识不到的可能性。

     同时,和他人商谈的同时对方可以助你一臂之力。比如,你是汽车零售商的营销员,和你特别尊敬的大学学长商量自己的目标如何设定,然后设立了很高的销售目标,这位学长几天后介绍了他的一个正好想换成的朋友给你,这一点在心理学上叫做“好意的互惠性法则”。

     第二步,制定计划:结果倒推法

     这一步要悲观思考(设想偶然或突发事件,慎重考虑)。

     比如设定了“3个月减肥5千克”的目标,进而制订了“减肥期间不喝酒”和“一周慢跑两次”的实施计划。

     但是,现实中客户突然邀请说“一起去喝几杯吧”的时候,“现在我在减肥中,不喝酒”这种话会很难讲出口,这样一来,计划就被打乱了。

     所以,不会所有计划不可能都按理想状态实行,这时候一定要有预留的“方案B”。例如一周可以喝两次酒,但是其中一次仅限于交际应酬。

     其次,制订行动计划的起点是从你想要获得的结果开始彻底地往前倒推。倒推包含时间上的反推(中间目标)和领域上的反推(分别目标),其中时间倒推是倒推过程的基本。

     例如,3个月要瘦5千克,前2个月就需要减下来4千克左右,这样的话,第1个月就要减掉2千克。就类似一条线段,先找到两端设置大目标,再找到中间的节点设置小目标,这样逐渐接近目标。

     设立中间目标的目的有两个:

     第一,为了明确方向;

     第二,完成中间目标后,你的心情会大好,也容易维持向下一个中间目标前进的动力。

     但有时完成目标的条件和因素十分复杂,即使设立了中间目标,也还是会面对如何实现的问题时毫无头绪。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到领域上的反推,斟酌实施计划时需要彻底地从目标开始反推,下面举一个简单例子介绍一下细分方法。箭头前面是领域,箭头后面是细分后的行动计划。

     减肥目标:5个月内体重要减去5千克。

     限制摄入卡路里→限制糖分摄入,减少喝酒、聚会,晚上9点之后不再吃东西。

     增强消耗卡路里→慢跑、肌肉锻炼,提高代谢。

     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如果你每天忙忙碌碌,还依然想着这个也做,那个也来,不断追加行动计划,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所有计划可能都要泡汤。

     因此,如果制订了完整的行动计划,就有必要决定哪些事不做。如,为了确保练习高尔夫的时间,就要减少看高尔夫电视节目的时间;为了确保每天早上学金融知识的时间,就不要看电视看到深夜了。

     在这里,希望大家可以将目标公开,这样不仅可以激发自己的潜意识,让自己茅塞顿开,还可以给自己施加压力,完成目标的概率就会有意想不到地提升,自然跨越了舒适区。

     第三步,实施计划:用行动推动热情

     这一阶段也需要乐观的心态,抱着相信自己绝对能做到的信念执行,每天带着愉悦的心情执行计划。我们虽然无法选择结果,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行动,不要在这个阶段关注结果。

     如果设立了目标并且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但是一开始就问题不断,没办法顺利进行的话,不仅自己的动力会受挫,而且实现目标的执行力也会一股脑消失。

     即便开始实行计划,有时候过程并不如想象的那样顺利,心生动摇、中途放弃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所以,在进展不顺的时候如何调整前进轨道至关重要。

     首先,要从很容易就能完成的事开始迈出第一步。

     其次,为了实现目标,你还要坚持实施PDCA循环,也就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调整)。

     3

     结语

     对于那些没有习惯性实现目标的人来说,完成设定目标就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但是,擅长完成目标的人只不过是把设置与完成目标当作事业和人生成功的手段而已。

     本来完成目标的目的就是成长和贡献,即使没有实现所定下的目标,只要全力以赴尝试过了,并且自己得到了成长,也有人因此受益,那么这样的努力就有更大的意义。

     愿我们都能坚持长期主义,学会延迟满足,找到努力的真正意义!(本文完)

     《新用户思维》原创热文推荐:你这么坚持品质,为何还是止不住客流下滑?盲目跟从带货,是企业对直播最大的误解 私域流量的终极奥义:不在流量,而在于人! 疫情之下着急要做新零售,98%的企业老板都弄错了! 营收破260亿的海底捞,如何破单店负增长的困局?

     思维方式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