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感到焦虑,不妨打开这篇文章
2021/10/12 7:16:00 管理智慧

    

     很多人对生活容易感到焦虑,对未来不知所措,其实只要我们还在踏踏实实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因为只有当下的生活,才是真真切切存在于我们手上的。真正会对我们造成影响的,其实永远不是外在事件,而是我们内心的恐惧和内耗。

     作者:Lachel

     编辑:何蒙蒙 / 美编:高婉珍

     来源: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意识到焦虑的非理性 应对好焦虑的第一步,就是要理解一件事情:焦虑是一种非理性的反应。 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焦虑?主要是因为,大脑对威胁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恐惧和排斥,它会时时刻刻地警惕周围的一切威胁,提醒我们注意到威胁的存在。 但是,跟时代的变化相比,大脑的进化太慢了,远不足以跟上时代。因此,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在这个时代,就会很容易超出必要的限度,反而造成了我们的困扰。 所以,当焦虑袭来的时候,你要做的,是清醒地认识到两个事实: 1)焦虑是大脑对你发出的警报,当你感到焦虑时,意味着你的大脑在告诉你:你的恐惧是什么。这是一件好事,你不妨把它当做是一个顾问在给你警告。 2)但是,这个顾问有点一根筋,很容易把一点风吹草动当成危险的征兆,事无巨细地向你汇报。因此,你不妨听一下他的意见,但不能全盘接受,而是把它当成信息的渠道之一,再综合自己从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才能去作出判断。

     这个调查结果也许能给你一些安慰: 一项研究发现:(Borkovec等,1999) 在所有我们担心的事情里面,大约85%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 如果我们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大约79%的结果比自己想象的要好很多; 那些能够放下焦虑的人,比一直紧张、担心的人生理状态更佳,同时也会有更好的状态和能力去处理真正面临的问题。 所以,你不妨把焦虑拟人化,把它想象成一个古板、严谨、兢兢业业为你服务的顾问,他会把一切观察到的问题汇报给你。 但是,在他汇报的所有问题里,有接近9成的问题压根就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有8成的问题压根就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换言之,在100条问题里面,可能只有3条,是需要你真正去应付和处理的。 因此,你真正要做的是什么呢?是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不断地去强化自己的经验、心态、历练,以便让自己面对那3%的问题时,能够更好地去处理;而不是把目光专注在那毫无意义的97%上。 下一次,当你感到焦虑时,不妨在脑海中回应它:「我知道了,你退下吧」。 关注如何让自己变强,而不是关注那虚无缥缈的97%。 意识到焦虑的非理性,让自己保持理性的掌控和引导,这才是对抗焦虑最有效的方法。

    锻炼身体 这看起来似乎毫无关联,但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和心理,以某种奇妙的联系紧紧地关联在一起。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适度的运动可以降低体内皮质醇的水平(但注意不要过度运动)。而有长期运动习惯的人,对皮质醇浓度的适应性和平衡性都更强。 什么是皮质醇呢?皮质醇是一种压力激素,当身体遭受压力时(不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大脑就会释放皮质醇,从而充分调动整个身体的供能系统,来应对可能存在的危险。 但皮质醇长时间的持续升高,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结果,比如: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造成机体持续满负荷工作,强化情绪记忆、削弱长时记忆,等等。 我们平时所说的「慢性压力」,其实就是皮质醇持续分泌的结果。 因此,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身体对皮质醇的控制和适应能力,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所带来的应激反应。 另一方面,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对我们的心态也有积极的影响。 比如:在意识的研究中,目前有不少人认为:意识并不仅仅产生于大脑中,实际上,它是大脑综合各种内部反馈和感受器结果所得出的一个「总结」。而这些内部的反馈和感受器,很大一部分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中,来自于我们的身体跟外界的交互。 神经科学家Antonio Damasio认为:我们的身体会不断综合肌肉和骨骼的状态,获取全身运动能力的信息,这些信息会构成我们对「自己能做什么」的内在认知。而这种内在认知,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状态,跟我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认知都是紧密相关的。如果你的身体状态更佳,你会倾向于更自信,同时也会更容易应对负面情绪,包括焦虑和恐惧。 所以,我常常建议大家:平时一定要多锻炼,最好是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兼具。 这样,除了可以保持健康,避免亚健康状态之外,还可以: 1)让你拥有更充沛的精力,提高你的精力上限,以处理更多的事务;2)提高你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让你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有更强的动力。

    

    防灾措施和应急方案 焦虑有一个特征,就是总是会让你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系列最坏的情况。 从「这个项目我从没有接触过,能不能做好?」一下子就跳跃到「我会不会失业,然后一蹶不振?」;从「外在环境比较动荡」一下子跳跃到「行业会不会完蛋?我之前的经验和履历会不会全都白费?」。诸如此类。 那么,当这些念头产生时,除了像第一点说的,意识到它们的非理性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有一个釜底抽薪的做法,那就是:关注和接纳这些「最坏的情况」,然后去想:万一它们真的发生了,我可以提前做些什么,来让事情变得更好? 国外有一个非常小众的人群,叫做灾害准备者,他们喜欢在家里囤很多应对灾害的物资,比如罐头食品和求生设施。我们当然没必要这样做,但是在心态上,我们不妨去学习和借鉴一下,平时多囤积和准备一些「防灾措施」。 比如: 储蓄一笔应急用的资金,可以让自己安然度过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非必要时刻绝不动用。 拓展自己的圈子,认识更多的可以信得过、帮上忙的人,获取更多的合作机会。 多学一门技能,考一些证书,增进对其他行业的了解,甚至有条件的话,试着去参与一下。 …… 甚至,你还可以专门抽出一段时间,去做一个「应急预演」,也就是让自己想象:万一发生了最坏的结果,我可以做些什么?试着走一遍流程,让自己「更有底」。 你还可以把这个应急预演写成计划书,存放起来,有空时拿出来复盘、完善。 当然,不要让这些「防灾措施」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我建议花大约3-5%的时间去做就可以了。大概是什么程度呢?就是每个月1-2天的程度即可。 要注意的是: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什么呢,为了真的能够应急吗?其实不是。实际上,我们所担心的灾难性结果,极可能在我们一生中都不会发生,因为它本来就是极小概率事件。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告诉自己: 哪怕最坏的事情发生了,我也并不是毫无准备,我还是可以撑过去的。 很多时候,大脑其实需要的是什么呢?只是一个交代而已。告诉大脑「我知道了,我也已经准备好了」其实就足够了。这可以极大地缓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和担忧。 我们要安抚的,并不是那个在灾难面前手足无措的自己,而是那个总是担忧着这些「很可能不会发生」的事情的自己。

    记录和写作 当你感到焦虑感一直萦绕在心头,难以放下时,有一个立刻见效的办法:把它写下来。 怎么写呢?可以参考这个模板: 我担心的问题是什么?试着把它言简意赅地表述出来。 我担心它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如果它真的发生了,会怎么样?试着列出你能想到的可能性。 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担忧?是因为看到了什么案例,还是因为自己心底的某些想法?试着去剖析自己内心深处的信念。 大概5-10分钟,把它彻底梳理一遍,你会感到如释重负。 为什么呢?因为大脑有一个特性,越是重要的信息,它会越想要把它记住,而这些会引发我们焦虑的威胁,对大脑而言正是至关重要的信息。 而你把它写下来的这个过程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告诉大脑「不用再花费资源去记住它了,我已经把它记下来了」。 这可以有效地帮你释放认知资源,暂时性地赶跑萦绕在心上的焦虑。 进一步,你写下的这些问题和焦虑,还可以把它们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焦虑箱」。 你可以把它们做成表格,把你写下的这些分析放在左边,右边留出空间,去写这些问题最终的、真正的结果:它是否真的发生了?对我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这样一来,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你所焦虑、担心的问题,它们压根就完全不会发生。 因此,看着这张左边写得密密麻麻、而右边几乎完全空白的表格,本身就能给你安慰和勇气——甚至,当你回过头去看你之前焦虑的问题,你会觉得:自己为什么那么傻,为什么那么容易杞人忧天。 你积累的这张表格越长、越详细,它所能够给你的支撑和勇气也就越多。 很多问题其实就是这样:当你沉浸在其中时,你会觉得压力巨大,难以挣脱;但当你真正跳出来,用抽离的目光去看,你就会发现,自己其实一直在自欺欺人。 这个世界并没有人刻意针对你,有的只是我们心中无处安放的恐惧而已。

    寻求社会支持 什么样的人会比较容易感到焦虑呢?往往是比较内向、敏感的人。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样的人往往也比较欠缺社交能力。 那么,焦虑和社交之间有没有联系呢?的确是有的。 一方面,许多焦虑感其实是由缺乏有效的社交诱发的。 我在很多文章里讲到,社交是人的一种底层需求。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孤独的环境里面,就会容易产生感到价值感、意义感和归属感的缺失——这会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存在主义危机」,从而放大自己的焦虑。 另一方面,社会支持也是对抗焦虑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缺乏社交,也就意味着你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这会使你感到孤立无援,需要「独自对抗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加剧焦虑感的侵袭。 什么是社会支持呢?简单来说,就是你感知到的、来自外界对你的支持。一个高社会支持的人,会感觉到「世界是善意的」「许多人都能帮到我」,从而会对生活和未来抱有更高的期待。 因此,社会支持也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社会支持的人,往往主观幸福感也会较低,也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和压力。 所以,如何有效对抗焦虑?一个简单的方式就是,多去认识一些能够给你支撑、能够听你倾诉、伸出援手的朋友。 我个人会建议从你喜欢的兴趣活动入手,去认识能够一起「做同一件事情」的人。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更多的交集和共同话题,另一方面也更容易结识到志同道合的人。 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你也可以不断去发展自己的兴趣活动——这可以有效地提升你的主观幸福感,帮助你对抗焦虑。 然后,再从中筛选能够聊得来的朋友,当你产生焦虑的时候,试着多跟他们交流,从他们处获取不同的观点和视角,来打开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 你也许会发现:你一直担忧的问题,从外界的视角来看,其实很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非常荒诞无稽的——这就是社会支持能够带给你的帮助。 重点是什么呢?你不一定需要他们给你有效的建议,仅仅只需要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就足以把你从自我沉浸里面拖出来,让你能够从更客观的「第三者视角」去审视自己。 甚至,未必真的要「能够帮上忙」,仅仅只是让自己感受到「我有很多朋友」这件事情本身,就足以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从而缓解负面情绪和压力。 如果你觉得维系友谊很麻烦,那也可以从我之前提过的「一席之交」开始。 什么是一席之交呢?这是我自己命名的概念。举个例子:你参加一个活动,认识一个陌生人,刚好有共同话题,于是聊了一会,度过了一段舒服的时光,临别了各自致意,也不用保留联系方式,随缘看下次能不能碰到——这就是一席之交。 简而言之,就是毫无压力,「用完即走」的陌生人社交,不用担心会对自己造成任何维系的成本和心理压力。 通过这种弱关系的社交,去获取和积累社会支持,拓展自己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 这可以给你强大的心理力量和支撑。

    培养反脆弱性 焦虑的本质是什么?是对于未来的恐惧。你觉得未来是不可知的,它很可能产生不好的结果,但你无法预知、无法干预,只能被动地等待和接受——这就形成了焦虑。 所以,要彻底对抗焦虑,最根源的做法,就是找出自己的恐惧,并且直面它。 而我们的恐惧往往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变化和失去。我们认为目前的状态是稳定的,担心未来产生变化,担心这种变化,会导致我们失去现在拥有的某些东西。 但是,请注意这些事实: 1)这个世界就是一直在变化的。稳定只是暂时的,变化才是常态。一个更好的状态,是不断去适应变化,在变化中成长,而不是拒绝它。因为稳定往往也意味着无聊,意味着停止成长。 2)我们不断地在跟世界交互,总是在失去一些东西,也在获取一些东西。生命就是这么一个不断交换的过程。所以,当你执着于我们可能「失去」什么的时候,不妨也着眼一下我们可能「留住」什么和「得到」什么。后者可能是更现实的。 3)我们总是很容易把目光锁定在某个点,认为那是关系我们一生的重要抉择,但其实回过头看,我们的一生是由无数个抉择所共同构成的,任何一个节点、任何一个抉择,放到一生的长度里面看,都未必有那么重要。哪怕选错了,我们也总是会有许多机会去弥补和改变它。 4)那么,唯一能够保证我们能够去弥补和改变的,是什么呢?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内在的力量。只有让你自己跟随环境变化和成长,你才能够时时刻刻保持警觉,时刻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

     不管你是否喜欢,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现实。一味地困守于「稳定」只会让你慢慢失去锐气,在变化面前倾向于退缩和畏惧,这只会把你拉入更加无法接受变化的恶性循环。 唯一能够破除这个恶性循环的,是往前迈出一步,承认「变化」的恒常性,让自己做好接受变化的准备。 然后,在暴风雨的洗牌之中,寻找新的机会。 不要成为机会的猎物,而是要做机会的猎手。(全文完)

     《新用户思维》原创热文推荐:你这么坚持品质,为何还是止不住客流下滑?盲目跟从带货,是企业对直播最大的误解 私域流量的终极奥义:不在流量,而在于人! 疫情之下着急要做新零售,98%的企业老板都弄错了! 营收破260亿的海底捞,如何破单店负增长的困局?思维方式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