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友:你的认知有多深,你的边界就有多宽
2022/3/8 管理智慧

    

     很多时候,知识是我们的主观认知,事物的边界取决于我们的认知边界,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学习,挖掘自己所在领域的深度,去探索不同的可能,拓宽自己可能触达的各个边界,从而探索成长的宽度。

     作者:李善友(混沌学园创办人)

     编辑:何蒙蒙

     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一思维,是把我十年来所讲的创新、认知等几门课合在一起,拈出来的。 混沌有个核心词汇,叫哲科思维点亮创新。有同学问我,你有什么跟其他人不太一样的认知?我想,我特别相信哲科思维。 一、认知型创新

     1.关于创新

     混沌的边界起始于商业,其次是创新,走到最后是认知。熊彼特很有意思,他说我要在经济学里拈出那个第一性原理出来。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因、唯一因。只有创新,才能带来10倍速的增长。 ① 从第一曲线到第二曲线 人的大脑是形象化思维的。我们需要简易、可视化的模型,才能理解那些深刻的词语背后的力量。 所谓创新,就是击穿第一曲线,进入第二曲线中的转折过程。 创新是个动词,更准确来讲,它一定不是完成态,而是“ing”。 混沌的战斗领域既不在第一曲线,也不在第二曲线,而是从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换的这个中间期,这是非常狭窄的领域。 ② 击穿内圈,进入外圈 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其实有个同构性的模型,就是内圈和外圈。内圈,既是原有事业的护城河,也是原有事业的限制所在地。

     今天我们将模型改变下,不是第一、二曲线之间,而是将内外圈之间定义为创新。 创新,是一个阶段性动作。创新指的是,从已知进入未知的疆域,帮助你所在的群体去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而对于已知的事情就不叫创新,叫做生意。 因此,创新与未知是有关系的。从内圈到外圈,最大的障碍其实就是内圈的边界本身。 2.事物的“边界”由什么决定

     当我们创新时,是从已知领域到未知领域,但头等难题是这件事情的边界由什么决定? 在商业界中,有个边界把我们牢牢禁锢在其中,我们将其称之为认知。我们对某个事物的主观认知,定义了这个事物的客观边界。 你所做的事情、你的人生、你的世界,所有的边界都是由我们的主观认知决定的。

     圆圈代表事物,下面的方框代表第一性原理,我们称之为篮球框模型,即将球投进篮筐中去。 一个企业的灵魂、使命、战略,都是来自于创始人、CEO。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是一个企业真正的瓶颈。 3.关于认知

     当我们在认知世界、认知客体时,其实我们是在为这个世界建立一个模型。 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主观的认知模型、思维模型,都不是客观世界的本真反应。 ① 认知升级认知世界,并不是认知世界本身,而是认知世界的本体。当我们说认知某个事物时,不是认识事物本身,而是它背后你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将其称之为本质。 事物的本质同构于世界的本体。当我们说认知世界的本体时,其实只能是为了该本体建立一个认知模型。 从对某个事物上升为对这个事物本质的认知,这件事情我们称为认知升级。 虽然认知升级已成为普世词汇,但绝大多数人讲的认知升级是指增加信息量,而我们讲的是进化到更高的认知层级。 ② 认知的四层楼 混沌将人类的思维简单地分为四楼:一楼是感性思维,二楼是理性思维,三楼是哲科思维,四楼是觉性思维。 感性思维,即经验。由经验产生的思维模型,称为经验的模式。 理性思维,即我们对这个世界建立广义化的思维模型。 哲科思维,是思维模型背后的思维模型,它有大尺度、简一率的作用,我们称它为基础原理。

     在每个层级中,思维运作背后都有算法体系,我们称其为逻辑。 在经验中,我们用的逻辑最主要是归纳法,将过去的具象经验归纳为抽象的模式,用于指导未来。 在理性思维中,最常用的逻辑叫做演绎法,基于某个抽象内容出发,推导出具象内容,抽象内容就变成了一。 哲科思维的逻辑是纯逻辑,推到极致时需要有个元起点,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称为第一性原理。 王东岳先生说,绝大多数人是在无效学习,即在同一个认知通道中不停地增加信息量,你每次学习的结果都是证明自己对了。只有听到不同的声音,看到不同的视角,更重要的是看到不同的高度,才是有效学习。 4.为什么要认知升级

     混沌所谓的创新,指的是认知升级驱动的创新。逻辑模型变革所驱动的创新,叫认知型创新。 所有事物的边界是由认知决定的,当我们要打破事物的边界时,最重要的是打破认知,建立一个本质认知。认知有多深,创新的边界就有多宽。 认知是因,创新是果,认知先于创新。

     二、一思维

     1.如何理解“一思维”

     ① 一思维是操作系统 一思维不是思维模型,而是思维模型背后的操作系统。 一思维就像IOS,是能够调用所有其他思维模型的操作系统,是可以产生其他思维模型的操作系统。 一思维背后有三个关键词:第一性原理、本体论思维、公理化思维。当我们在哲学里谈世界时,不是谈世界本身,而是世界的第一性原理,即本体,而本体又来自于公理。 ② 一思维是追问方式 一思维,就是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 埃隆·马斯克说,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层层剥开世界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再从本质出发去寻找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因此,一思维是一种追问的方式。 切记,一思维根本不是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追问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什么。 2.一思维灵魂三问

     认知型创新者与实干型创新者的区别,就是他第一步要先追问,什么是一;第二步才会回到具体怎么去做,即击穿什么;第三步是要在实践和认知间建立迭代反馈的模型,即怎么进化。 ① 第一问:什么是一 关于什么是一,有两种决策方式:先具象再抽象,认知先于战略。绝大多数人的决策方式是先具象再抽象,在能做的事情中去决策与取舍,找到发力点。 但即便你从事物中出发,最后一定会形成隐含假设,构成事情的边界。 当你说不清本质认知,就会被禁锢住。只有看到它,才能超越它。 一思维最主要区别就在于,第一步不是先抉择,而是先分析本质,认知先于抉择。 当我们看到“1”时,就代表我们在问什么是该事物的第一性原理,什么是其本质,随之为其本质建立认知模型。 贝索斯说,如果你想创新,你要有力量能容忍大家长时间对你的误解。创新,即能提出非共识但正确的认知。 在乔布斯拍的广告片《Think Different》中,他提出13个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人,无形中将苹果的角色定位、品牌形象打造出来了。 苹果就像13个人一样,是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人。这些人在他人眼中是疯子,但在乔布斯眼中是改变世界的英雄。 因此,《Think Different》的第一步是你有没有与众不同的认知。 彼得·蒂尔的《从0到1》中讲到,面试人或见投资人时,总会被问到在什么重要领域有着与众不同的认知。绝大多数人相信答案是X,而你相信答案是Y,他将原因称之为秘密。 只有你拥有了这样的秘密,你才能打开那个宝藏。 再比如张一鸣说,今天字节跳动最大的危险是我们没有在任何重要领域有远超他人的认知。 一个公司真正的实力是,你有没有在你所做的那些事情的领域有远超他人的认知。如果有,这对你来讲是重要的机会窗口。 再比如左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深度思考链家的本质,即与众不同的认知。 因此,什么是一,即本质认知。当我们找到本质认知后,你会发现创新的边界自然而然就打开了。 认知是因,创新是果,因上用功就是提升自己的认知,一个企业最大的瓶颈就是创始人的认知瓶颈。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找到一:一楼用归纳法,提炼经验模式,二楼用演绎法推出抽象的思维模型,三楼用第一性原理下挖到基础学科的基础原理,作为商业上的底层认知。 a.一楼:经验模式 复盘,就是经验模式。 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用著名的复盘法“经验X反思=知识”,鼓励教师对任何可以模型化的内容都写成简单的条例,形成清单体。比如如何带同学出去郊游、如何写板书。 b.二楼: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即从直观的经验整顿为抽象的模型。 比如李翔采访左晖是如何将中介这件事做成百城万店,左晖说,从单店到万店有品质的规模化复制,中间需要的能力叫抽象化。 c.三楼:基础原理 我们追求的目标,就是基础原理。 商业世界属于人和人、人和世界间的一个关系。在商业领域中,根本不可能为商业的实践找到根基的。从哪能找到根基?用芒格的话说是基础学科的基础原理。

     第一曲线到第二曲线间存在着一个非连续性鸿沟,第一曲线里的最佳实践就是到不了第二曲线。你在第一曲线做得越对,就越难迁移到第二曲线。 第一曲线的任何流程定义了你在第一曲线如何活下去,同时也定义了你不能从第一曲线跳出去。只有三楼的第一性原理所推导出来的基础学科的基础原理,才能迁跃过去。 张首晟教授说,如果人类要灭亡了,我必须在一个信封的背后把人类的最主要的知识写下来,带到诺亚方舟上去,等将来回来重建人类文明时去用它。 张首晟在这个信封的背后写下的是基础学科的基础原理,第一条是数学里的欧式几何,还有哲学中的原子论、生物学中的自然选择、经济学中看不见的手、政治学中的人生而平等。 如果换做我,我大概会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基础学科,数学、几何学、物理学,第二类是生物科学、复杂性科学、网络科学,第三类是应用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最后一类是神学、哲学和美学。② 第二问:击穿什么?我发现,战略有三要素:第一步是我知道我现在是谁,即A,第二步是知道我去哪儿,即B,第三步是找到从A到B的路径。

     张一鸣的战略路径选择是根据算法原则,从无数个最佳路径中永远选那个最优路径。 左晖的战略路径选择非常有特点,有两条路都能过去,他会选择难的那条路。他说,难的路反而是最简单的路。 埃隆·马斯克的目标(B)总是遥不可及,所以根本就没有路。因此,他为自己造了一条路。

     我发现,A和B就是个二元对立,绝大多数人会基于目标(B)。我建议首先去除目标,并作为一个模糊的方向感即可,千万不要把目标作为一个具象的、你要进攻的标志。 绝大多数人的战略是基于未来(目标),以终为始,而我是垂直击穿当下,随后它自然就会到更大的领域中去。 立足当下,击穿当下。外圈只是结果,根本不是目标。击穿内圈,外圈自结果。 所谓第二曲线和外圈,是你击穿内圈,才有外圈,外圈是结果,不是目标。击穿第一曲线,自然就会有第二曲线。 击穿背后的理论是分形。它是一个神级模型。绝大多数人竞争是平面竞争,零和竞争体系之下处处都是红海。分形,即任何一个单点,击穿以后就会出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击穿的背后也是舍九取一。 有人以竞争对手为中心,有人以产品为中心,有人以技术为中心,有人以商业模式为中心,有人以顾客为中心,而贝索斯将亚马逊的业务集中了一点,选择了以顾客为中心。这就是单点击穿,舍九取一。 比如女孩面临10个男生的选择,假如9个是渣男,1个是好的,这就不叫舍九取一。那10个都是优秀的,选择其中1个,这才叫舍九取一。 再比如《哈佛商业评论》有一期封面说,战略的对立面也必须是一个好战略。否则,这就不是战略。这就叫舍九取一。 舍九取一的目的不是为了取舍,而是为了击穿,击穿才是那个“一”。 绝大多数人有才华、有能力,但一生中没有击穿过任何一个点,这是做人做事层面上最大的遗憾。就像小鸡叨啄米,临走那天回头一看,碌碌无为。 单点击穿就是通神。之所以选择单点,是因为资源有限,你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放在一个点上击穿才有可能。 任何一个小点击穿后,会诞生一个巨大的商业世界。击穿之后,就是奇点大爆炸,产生新世界。 华为重要的战略都是力出一孔饱和攻击,找到一个小点,用公司所有能量将城墙轰穿。 创始人的角色一定是单点击穿的。 各位可曾见过哪位企业家靠木桶理论成功?企业家本人都是将自己的长板做到最高,让他人去补短板。 ③ 第三问:怎么进化 如果1和X固定不变,这就是牛顿式的上帝,花了7天时间创造出世界就退休了。很多企业家都像这样,专门负责做战略,由员工去执行。做得好,是自己战略制定的好,做得不好,就是执行的问题。 但我更相信另一种上帝形象——达尔文式上帝。上帝在迭代反馈的过程中,过程即上帝。 我们现在做的每一步都随时迭代我自己,以这个为基础再走下一步。 在人生的每一刻,都不是让习惯推着我往下走,而是把无限的可能性同时存在,把过去作为输入,再选输出作为我的下一步,这样的标志叫迭代反馈。 我看到一本书里提到过一个思想实验,在实验中提到,让盲人随机拧打乱过的魔方,如果有能得到反馈并且持续迭代的话,两分半就能把魔方能够完全复原。 在一思维三问中,迭代反馈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迭代反馈,即在供给和需求中达成合一。 我相信,在过去10年、20年创业黄金期时,绝大多数人把需求当做一,但我相信要击穿供给,只要你击穿供给、击穿你的核心能力、击穿你的价值链,就可以建立增长飞轮。 有了增长飞轮后,体系就能转起来了,“1”也会往下沉,“X”的边界也会变大。 比如链家的增长飞轮、是在供给侧首先做到品质正循环,随后消费者得到好的品质后,能够给中介以正激励,而消费者的正激励能够激励经纪人更好地提供高品质服务。 再比如字节跳动,正反馈体现在用户使用得越多,它推荐得越准确。 过去对组织最好的理解就是科斯定律,组织的价值让交易成本最小化。而我会认为,加快迭代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才是组织存在的意义。 三、总结

     认知型创新是个虚词,需要用具象的工具来击穿。这个工具就是“一思维”。一思维是一个强大且极简的,可以针对任何问题、任何场景进行认知建模的工具。 一思维的应用场景非常丰富,在商业领域的战略、产品、运营、营销都可以运用。同时,一思维也可以运用到生活领域。 一思维是可以帮助我们在任何的场景之下决策的好工具,因为它背后的底色是哲科思维。 一思维建模,就是这三问:什么是一、本质认知,击穿什么、舍九取一,怎么进化、迭代反馈。 若将一思维三问扩展为Pro版,即为什么它是一,则我们需要找到它的基石假设。当我们找到击穿什么后,下一步就应该是如何击穿,我们应调用很多能力击穿某个单点,这就是一思维框架图的完整化。 其实,在我们刚开始学习一思维时,大家尽量简化它,基石假设可以不要,迭代反馈也可以不要,三个基本要素也可以不要,只留下“什么是一,击穿什么”这两个问题,足以解决70%的问题。 认知、战略、组织,我重新定义组织的存在,目的是加快迭代反馈的效率和质量。 混沌的极简创新课,就简到了一个操作系统加三个思维模型。一个操作系统来打底,调用三个思维模型,其实可以解决几乎所有场景化的问题。 任何理论都有边界,我想讲的这个边界就是两条曲线中的创新,是基于哲科的创新。这个领域是非常窄的,我在这个窄的领域里充满信心和信念。 尽管我诚心诚意,但有句话必须得交代,我讲的可能都是错的,谢谢大家。(全文完)

     《新用户思维》原创热文推荐:

     你这么坚持品质,为何还是止不住客流下滑?盲目跟从带货,是企业对直播最大的误解 私域流量的终极奥义:不在流量,而在于人! 疫情之下着急要做新零售,98%的企业老板都弄错了! 营收破260亿的海底捞,如何破单店负增长的困局?

     思维方式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