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为了裁员而焦虑,有人却数钱数到手软
2022/3/9 管理智慧

    

     双减暴雷,越来越多的大厂裁员新闻使得很多人对于失业的焦虑越来越大,不少人为此人心惶惶。作者从自己所在的广告行业入手,以小见大来聊聊对失业问题的看法,以及职场人应该如何应对。

     作者:张良计

     编辑:梁京雨 / 美编:高婉珍

     来源:张良计(ID:zhang_liangj)

     过去广告这一行,是按年费制来服务客户的。

     这种由国际4A广告公司带进中国的服务模式,一度流行了二十几年。

     所谓年费制,就是甲方客户每年都会给广告公司一大笔钱(通常是几百万到上千万不等),来养一批专业的团队。

     这个团队专门为客户提供广告营销服务,从品牌策略,到广告片拍摄,再到下游的供应商资源管理,一应俱全。

     后来慢慢的,大家发现这么做并不划算。

     因为一个甲方客户,一年可能也就两三波大的市场营销活动。除此之外,需要广告公司专业人士出马的机会其实并不多。

     而随着甲方越来越专业化,剩下的工作诸如产品定位,品牌策略,日常内容运营等,这些都可以由甲方内部的团队来消化,甚至甲方自己都比广告公司还要懂。

     尤其对于宝洁、联合利华、百事这些500强企业而言,内部的品牌学院和培训课程,都远超广告公司的水平。

     所以综合看下来,没必要付那么多钱出去。

     甲方会想,我只买这个专业团队一年里面几个月的时间,其他时间你们并没有帮到我多少,那我干嘛还要付这么多钱?

     而乙方也清楚这一点,自己收了这笔钱,但其实这些专业人士并不需要365天每天服务这个客户,所以多出来的时间会被安排去做其他客户。

     于是慢慢的,年费制的收费模式淡出,大家纷纷转为项目制。

     所谓项目制,就是甲乙双方完全按项目来算钱。做一个项目收一个项目的钱,没有项目做就不收费。

     这是由如今许多互联网公司带起来的一种做法。

     阿里、京东、美团、网易等这些大的互联网公司,它们并没有一家专门的广告公司来服务,而是拥有一个供应商库,里面有上百家广告公司。

     有项目甲方就发出来,让大家互相竞标,谁的方案好,谁的创意棒,谁的价格低,就给谁做。

     而最重要的市场营销战略,交给公司内部团队来做。因为他们最懂业务,也最懂消费者。

     以前收年费的时候,广告公司在拿到客户以后,基本就可以躺平。因为签了合同,一年里所有的项目都归你做,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所以年费制,相当于吃了一颗定心丸。

     可现在变成了项目制,每个项目都要竞标,竞争激烈了,定心丸没了,也就倒逼许多大型广告公司纷纷开始瘦身。

     养不起这么多的专业人士,不好意思,那就只能精简团队。只保留最核心最聪明的大脑,其他的工作能外包出去就尽量外包。

     这也是如今大多数广告公司的现状。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有人能够赚到钱,而且赚的还不少。

     这些人,被称为“灵活作战小组”。他们不属于任何公司或组织,有活干就集结在一起,没有活干就各自解散。

     他们是怎么工作的呢?

     首先,来了一个新项目,由项目牵头人来拆分具体需求,搞清楚这个项目需要做哪些方面的细分工作。

     接着,这些细分工作分别对应需要哪种技能的人才,例如客户管理,策略规划,文案脚本,视觉设计,程序开发等等,把人才需求分别写清楚。

     再去根据这些需求去找对应的人才,一个个去谈意向谈时间,把合适的人聚集在一起。

     至于大家是坐班还是远程协作,完全根据项目需求来决定。最后做完了大家分钱,然后原地解散。

     注意,这个时候拿的就不是工资,而是项目分成,这中间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大家看过电影《十二罗汉》,就会对这种工作模式非常熟悉。

     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各司其职,身怀绝技,没有一个摸鱼的闲人。

     这么做的好处在于,相较于以前付给乙方广告公司的钱,甲方付给这种“灵活作战小组”的钱会大大减少。

     因为按照过去年费制的做法,甲方付出去的钱不仅要支付乙方人员的工资,其实还要支付乙方公司的各种运营费用。

     比如房租、水电、办公设备,以及各种税费等等,这些隐形成本,加起来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而在工作产出的质量上,“灵活作战小组”并不比专业公司要差。因为这些人,过去都是各大广告公司的精英,一个人能顶三个人的那种。

     把工作交给他们,其实会更放心。

     最重要的是,“灵活作战小组”的人效比可以出奇的高。他们不需要有办公室,几台电脑就能串联起成员,远程协作也完全ok。

     并且他们都是精英,专业能力过硬,工作效率非常高,往往一天能在好几个不同的项目之间来回切换。

     这样算下来三五天里赚到的钱,可能比他们上班一个月赚的都多。

     我身边就有好多朋友,尝到了这种工作方式的甜头,就再也不想回去上班。

     例子讲完了。我们以小见大,是可以看出一些变化趋势的。

     首先,付固定工资这种形式,未来可能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过去绝大多数企业,内部都是按照项目制来进行分工。但项目和项目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同。

     有的项目需要100%的人力投入才能做好,而有的项目可能只需要一个专家投入20%的时间就能完成。

     剩下的时间,他完全可以休息。但付给他的工资,依然是按照他100%的投入在支付。

     这样就会产生闲置的人力资源,变相拉高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这时,”灵活作战小组“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对于企业而言,不必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是把精力放在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上去。

     例如商业战略,产品研发,渠道建设等等,这些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上的东西,不能放。

     但是剩下的,就可以交给专业精英来做,付给他们应得的报酬。项目一结束就解散,没有额外的养人成本,也没有臃肿的组织架构拖累。

     实际上如今许多的商业咨询公司,广告公司,创意设计公司,各种专业的工作室,都在使用这个模式。

     这种职能工作的细分再细分,就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个体公司”的时代即将到来。

     所谓个体公司,就是一个人可以做一个公司的事情。你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One Man Army)。

     从前期的客户开发,到商务谈判,到项目管理和执行,再到后期的财务会计,一套流程走下来,虽然不用每一样都亲自动手,但每一样你都要懂。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现代商业价值链条。

     我们看到的各种网红KOL,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的“个体公司”,他们最大的产品就是自己。

     不仅如此,程序员,培训师,商业顾问,项目经理,设计师,编辑,记者,写手,这些职业也都可以脱离企业而单独运作。

     自己对接客户,自己跟进和执行,最后自己收钱。

     只要你身怀一技之长,就能成为别人公司的“编外大脑”,为企业提供价值,还不用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

     创业也是一样。

     如今开个公众号,做个小程序,就能卖咖啡,卖奶茶,卖课程,卖各种东西。只要你会写内容,懂得流量营销的各种玩法,就能以小博大。

     和传统创业相比,不需要租店铺,不需要搞装修,不需要请一堆客服和店员,砍掉了这么多成本,你的收益自然就被放大了。

     最后,你在专业度上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简单讲,越专精越懂行的人,未来赚的钱会越多。而半吊子混的人,将越来越赚不到钱。

     这是一个大洗牌的过程。浪潮褪去,就能看出来谁在裸泳。

     过去企业庞大的架构体系增加了管理难度,让不少能力不行,但很会混的人生存其中。这实际上变相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未来这种情况一定会改变。

     企业对于“人效比”会越来越重视,那些不能产生实际价值的人,会被慢慢淘汰。留下的,一定是专家和精英。

     所以即使过了35岁,但只要你的专业技能和观念与时俱进,而不是同一套经验用了十几年,其实不必太担心失业的风险。

     这一点,在律师、医生这些行业尤为明显。

     只要你有足够多的案例经验和技术积累,在行业里有足够深厚的客户资源积累,干活手不生疏,观念时刻与行业的发展同步,那么你在一家公司上班还是自己出来单干,都无所谓。

     就算到了50岁,你也一样吃香。

     说了这么多,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具体可以采取哪些行动呢?

     最后分享几个小建议,希望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1. 培养至少一项系统化的技能。

     所谓系统化,就是你从头到尾都要懂,而不是只懂一部分。努力把每个环节都吃透,而不是半瓶子水瞎晃荡。

     拿做菜打比方。从最前期的买菜阶段,到中间怎么切菜怎么下锅,再到最后炒出来的菜怎么摆盘,你都要懂。

     这时候,你才能说“做菜”是你的系统化技能。

     如果你是拍视频的,那么视频脚本怎么写,怎么做分镜,怎么弄拍摄布景,怎么挑演员,视频发布在哪个平台,这个平台的流量规则是什么,最好都要掌握。

     做项目也是如此,一定要从头到尾跟一遍,每个环节都做到门儿清,而不是只专精其中一个模块。

     从现在开始,不要再当一颗螺丝钉,努力让自己成为一条生产线。

     2. 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

     未来你的个人品牌,就是你“接客”的敲门砖。

     如果你经常发表一些行业观点和文章,剖析一些行业案例,或者提出专业独到的见解,只要坚持这个习惯,慢慢就会有人找到你。

     比如我曾经在Linkedin领英上接到一个国外品牌咨询公司的活儿,帮他们做一个关于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研究调查,最后报酬还是用美元来支付。

     他们找到我就是因为我经常在LinkedIn上发表文章,结果被看到了,于是私信我有没有兴趣合作。

     而我身边许多行业的专业人士,在工作之外都会经营个人品牌,慢慢把它变成自己收入的第二增长曲线。

     当咨询顾问,卖专业课程,做项目方案,跟项目管理,各种赚钱姿势一应俱全。但这些的大前提是,你的个人品牌一定要足够专业,足够拿得出手。

     坚持输出+持续积累+保持耐心,很快你就会尝到甜头。

     3. 去做连接器。

     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也有天花板。

     想吃到更多的红利,不光自己要有专业本领,还要能去连接拥有不同专业本领的人,一起做更大的事情。

     在电影里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为了击败反派大BOSS,通常都会有一个英雄领头人出现,由他发出集结令来集结各路英雄,这就是连接能力。

     现实中也一样。

     培养自己用人识人的能力,锻炼自己的团队领导力,结交和你一样优秀的人,最后把他们放进你的“人才资源库”里。未来某一天,你们也许会组成一个团队。

     不要闷头做事情,偶尔也要抬头看看和你志同道合的人。

     4. 永远记住,要提供解决方案。

     你最有价值,也是别人最愿意付钱的地方,是解决方案。

     一个人的值钱程度,是随着他能解决的问题难度而提升的。你能解决的问题越复杂越棘手,你能获得的报酬就越高。

     为什么律师和商业顾问,一个小时的咨询费能够达到几千甚至上万?

     因为他们解决的问题,本身就有巨大价值。

     一场官司诉讼,打赢了有几百万的赔偿款。一个商业模型的搭建,做成了能产生上千万的利润。

     创造的价值大了,自然收费就不菲。解决10个低价值的问题,都不如解决1个高价值的问题。

     始终牢记,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办(how),按照这个步骤去规划自己的思路。

     始终围绕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效果来制定和打磨你的解决方案。

     始终坚持,把自己打造成问题解决专家。时间久了,你就会声名鹊起,迎来源源不断的客户,和源源不断的钱。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感谢大家看到这里。失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变化,反而停滞不前。

     最近大家关于失业的焦虑挺多,加上最近互联网行业大裁员的新闻,让不少人都人心惶惶。(本文完)

     《新用户思维》原创热文推荐:

     你这么坚持品质,为何还是止不住客流下滑?盲目跟从带货,是企业对直播最大的误解 私域流量的终极奥义:不在流量,而在于人! 疫情之下着急要做新零售,98%的企业老板都弄错了! 营收破260亿的海底捞,如何破单店负增长的困局?

     思维方式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