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职场“潜规则”,让你少走10年弯路
2022/4/14 7:15:00 管理智慧

    

     同样是工作十年,有的人是原地踏步,有的人却一直稳步成长、青云直上。同样的起点,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这么大的差别呢?本文总结了十条晋升法则,努力固然重要,但是懂得这些诀窍,会让你事半功倍。

     作者:崔璀

     编辑:梁京雨 / 美编:高婉珍

     来源:摘自读客文化出品书籍《职场晋升101》,笔记侠(ID:Notesman)

     01

     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解答问题

     无论是用于比喻还是在现实世界中,构建更好的想法都应该是一项建设性的活动。

     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解答问题。

     当老板这边让你准备方案,那边又要你开策划会,开完还问你“方案怎么还没交”。

     是不是觉得没办法、没时间呢?

     其实是可以偷懒的。

     仔细想,策划会在当时真的一定要马上开吗?

     跟老板说,往后延两天,但保证直接交完整漂亮的策划案,老板会不答应吗?

     职场不像考试,不是所有的题都要答。

     老板不是老师,心里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你不能把他安排的“任务”当成“标准作业”去做。

     就像老板让你在树林里打鸟,你开一枪没打中,鸟全飞走了。

     学生思维的人会想“没办法,只能回去挨骂了”,因为没有完成标准答案嘛。

     但职场思维是,“我摘点水果回去怎么样”“捕两条鱼回去怎么样”。

     因为你的任务是去捕食,不让大家饿着。

     职场不需要“解答问题”,而是需要“解决问题”。

     02

     不是所有建议都要听

     虽然虚心听取过来人的建议是好事,能少踩坑、进步快,但有一类“过来人的建议”不建议听,就是那种不断戳你的软肋,用你的缺点打击你,以此来树立他自己的权威。

     比如,你明明“对文字敏感,点子多有创意”,他却总盯着你“数据能力不行”,常常告诫你,没有数据能力,文字功底再好也没用。

     人很容易被“戳中软肋”,于是你忙不迭地认错,按部就班地照做。

     但这里面却有三个隐藏的“坑”:

     第一,长期被指责,放大缺点,没有正反馈,你的自信会被摧垮。

     事实上,一个被积极肯定的人,才能持续交付出更好的结果。

     第二,你把时间都花在补短板上,但补短板的效果其实很差。

     美国一所大学曾做过实验,有两组人:一组是一般的读者,一组是有阅读天赋的读者。他们跟同样的老师学习了快速阅读法。一般读者每分钟多读了 260 个字,表现增加了近 2 倍。但有阅读天赋的读者每分钟多读了 2900 个字,增加了近 10 倍。

     然而一开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水平较差的读者的进步会更大。事实上,在你的优势领域花力气,效率才是最高的。

     第三,哪里不行补哪里,会阻碍你成功。

     要知道这个时代,工作上的短板是可以通过团队协作解决的,你需要做的,是确立自己的优势。

     因为优势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再遇上那些所谓“善意”的建议,不妨这样对待:

     “如果我要逼着自己成为别人,那到头来,我谁也不是。我欣赏他人的才华,但我也有自己的坚持。

     03

     把你的缺点变成你的优势

     我们公司有两个销售,资历差不多。

     但楚楚一个月业绩 30 万元,琪琪一个月业绩 4 万元,为什么会差这么多呢?

     她们俩都很有同理心,但有意思的是,当她们被客户拒绝时,两个人的反应却完全不一样。

     琪琪觉得自己得罪了客户,然后紧张得话也讲不清楚。感觉自己常被客户的情绪给“挡住”了,她特别讨厌自己这种敏感的性格。

     而楚楚她能“穿过”客户的不满情绪,去感受客户真正的需求。

     “

     “客户的需求不是不想买,而是要买合适的,那怎么才合适呢?”

     ”

     楚楚把思考的重心放在客户真实需求的问题上,她很感谢自己的敏感特质,能让她准确把握客户需求,还能照顾客户情绪。

     同样是同理心强,用不好就变成了“情绪化”,但用得好,就成了我们常说的“情商高”。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让人们在一张纸的左侧写上“自己的缺点”,右侧写上“自己的优点”,人们发现,左右两侧,往往是同一个特质带来的不同表现。

     比如,负责任,敢做决策,也可能是控制欲强;思路清晰爱分析,也可能是情商低,只关注事不关注人。

     认同自己的“特质”,把缺点转变为你的优势。

     通过刻意练习,把它不断优化,让“情商高”出现的频率远高于“情绪化”。

     04

     学会借力,借力也是能力

     我们很多职场人,特别努力地解决问题,努力地扛起责任,唯独不会“努力地去借力”。

     原因之一,是想不到原来还可以借力,或者是从心底就不认同借力这种方法。

     觉得这是我自己的事,麻烦别人显得自己很无能。

     但真要说无能,是你一个人忙活了半天,事还没做好。

     除此之外,人们也另一个原因:不知道怎么借力。

     有个运营同事做线下活动,人手总不够,自己干不动了才找人说:我这边做个活动,想找你帮忙借两个人。

     然后别人各种为难,他也觉得委屈,后来我让他换了个方法。

     在活动前期,找到要借力的人跟他说:“嘿,我这边有个活动,可以帮你们多涨 2000 个粉丝,只要你们出两个人就好了。”

     把“我找你帮忙”变成“我来帮你的忙”,真正的借力,不是求助是互助;不是剥削,是告诉对方,我来给你送福利了。

     从只盯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点状思维”,到多维度解决问题的“系统思维”。

     所有行为改变的背后,都是一次思维的跃迁。

     当你觉得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做不完时,请一定想起这句话,职场中,借力也是一种能力,在某些时候,它甚至比“执行力”更重要。

     05

     接到任务别回“好的”,

     这两句话一定要问

     接到老板给你的新任务,不要只回“好的”。

     比如老板叫你做方案,其实最恰当的反应是:

     1. 确定完成时间,主动告诉他“我会什么时候完成”。

     2. 明确工作要求,“这个方案我会做到什么程度”。

     比如,“好的,我会根据会上的讨论,把方案做出来。结论主要是这三点,这个方案的使用目的是让参会人员再次确认,并提交给客户。我在明天下午 3 点前给您初稿,您看可以吗?”

     这样的反应让你的工作又高效又有效。

     核对一遍你的理解和老板的理解是否一致,避免理解出现偏差导致的动作偏差。

     重要的事情,值得来回复述确认两三次。

     比起抬手就去干,反复确认信息,绝对更高效。

     而且“反复确认”这个动作还能体现出你对工作的“思考”。

     它会让你的“靠谱”被“看见”,它能有效传递出很多积极信息,比如你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你希望把这件事做好,而不只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简单一个动作,却会有效提高你在老板和同事心中的分数。

     06

     遇到问题别问为什么,

     问问怎么办

     面对同事迟到,如果问“你为什么总迟到”,这是对一个人的否定,而且是“不管说什么原因,我都会把它定义为借口”的否定,搞不好反而会激发消极抵抗。

     而高效的管理行为是激发一个人的善意,绝对不是激发一个人的阻抗。

     如果换了一个问题:“那你觉得怎么样才能避免迟到啊?”

     就这么点变化,产生的效果可以说翻天覆地。

     当我发现问对方“怎么办”时,他们就会开始思考不迟到的方法。

     有同事表示可能要提前一天定好闹钟。

     还有同事说,再迟到自罚 200 元。

     更神奇的是,他们自己提出的方法,自己实践的意愿度大很多。

     于是,我的发问方式开始有了变化:

     为什么你的文案总出错别字——怎么做才能避免你的错别字?

     为什么这个目标你完不成——怎么才能完成这个目标呢?

     这不仅让我不再那么咄咄逼人,而且更能启发同事们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法。

     “你为什么总迟到”,这是对过去的追责,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而“你怎么才能不迟到”,这在管理上叫“机会型问题”,是对未来的启发。

     用对未来的启发,解决过去的问题,事半功倍。

     07

     抓准关键动作,你就成功了一半

     每个人都很忙,恨不得一天有 48 个小时,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60% 的忙碌跟努力,对结果毫无帮助,这就是无效工作。

     所谓有效工作,是能抓到影响结果的关键动作。

     很多人确实很努力,事情都做了,时间都花了,但结果还是差那么“一步”。

     这一步看着小,却是有效工作和无效工作之间最本质的那一步。

     而绝大多数疏忽,表面看都是因为不够细心,本质上还是因为看问题的视角太单一、思考问题的方式太简单,没有抓住关键动作。

     擅长有效工作的人,会不断去想,我现在做的动作,是否对结果有关键影响。

     避免无效工作,请把一件事翻来覆去 360 度思考一遍。

     刚开始,自己做不到,请身边的同事、领导帮你查漏补缺,

     “哪些动作,会直接影响到我的结果?”

     只要你想,总能做到。

     抓住有效工作的关键动作,让你的时间变得更加高效。

     08

     用金字塔原理提升沟通效率

     所谓“重点”,不是“你的重点”,而是“别人关心的重点”。

     比如发面试作品时,说重点,挑你最想展示的,别丢一堆东西过去,增加对方的时间成本就等于减少你自己的可能性。

     一口气五六个文件丢过来会让人想:“我到底看哪个?”

     也许就因为没时间仔细看,而让面试官错过了对你实力的了解;

     同时,这么做也暴露出你不为他人着想,只图自己方便。

     我们思考问题的习惯思维,第一层是先想“发生了什么”,第二层是“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第三层是“我要做什么”,高手会再多思考一层“我要跟对方实现什么”。

     但如果你按照这个逻辑跟对方表达,对方十有八九会不耐烦。

     因为我们接收信息的思维习惯,是反过来的,我们希望能先了解主要的观点结论,再了解次要的、为主要结论提供支撑的原因,比如你是怎么思考的,具体发生了什么。

     这就是“金字塔沟通原理”。

     想让别人听进去,首先,你说的得是对方关心的。

     09

     工作沟通别用形容词

     很多人的沟通,只是自以为沟通了,事实是对方根本没有理解。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剧作家萧伯纳有句话:“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沟通了。”

     有个方法很好用,叫作“说具体”。

     比如老板让你提意见时,不要说“我感觉不够好,我感觉有点长”,而要说“具体哪里不够好,具体哪里有点长,要怎么优化”,因为“感觉”不靠谱,“具体”才落地。

     汇报工作时,不要只用形容词,“这次转化率很不错”“我们比竞品做得好”,而要说“这次转换率提高了 5%,我们比竞品同期增长了接近 60%”。对形容词的想象因人而异,数字才准确。

     10

     定期汇报工作非常重要

     当老板问你,事情做得怎么样了,就意味着,他已经处于“不知情”的状态中,这就是你的失职了。

     工作讲求的就是保质保量,公开透明是最好的方法。

     老板可以从他的视角看到一些我们看不到的问题,这可比工作全部做完,再推翻重做高效多了。

     汇报的具体方法有两个。

     时间上,跟老板建立定期汇报制度,比如两天一次,或者一周一次。

     可以跟老板确认:“老板,你希望我几天跟你汇报一次进度,既能节约你的时间,又能及时获得你的建议?”

     又或者是每次接新任务,都形成完整的作战地图,每一次推进都有文字记录,哪怕老板没时间听你当面汇报,想了解情况时,随时可以打开这份作战地图。

     形式上,选择老板和你都比较习惯的风格。

     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早就告诉我们——你不必喜欢、崇拜或憎恨你的老板,你必须管理他,让他为你的成效、成果和成功提供资源。

     这就叫作“向上管理”。

     老板也是人,他也需要安全感,他也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合作方式。

     我们当然可以花时间吐槽他,也可以选择因人而异地去“管理”他。

     学会汇报工作,是让你晋升的重要法则。(本文完)

     《新用户思维》原创热文推荐:

     你这么坚持品质,为何还是止不住客流下滑?盲目跟从带货,是企业对直播最大的误解 私域流量的终极奥义:不在流量,而在于人! 疫情之下着急要做新零售,98%的企业老板都弄错了! 营收破260亿的海底捞,如何破单店负增长的困局?

     一个企业的未来

     取决于其组织能力建设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