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有些公司薪水再高也不要去?
2022/8/2 7:16:00 管理智慧

    

     “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升职两茫茫”,这句话用在当代职场中也是很合适的,有些公司表面上看似收入非常好,薪资特别高,其实只是表面,实际上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一旦大家加入到没有前景的公司中,在未来肯定是不会有前景的。

     作者:Ray先森

     编辑:可安

     来源:Ray先森(ID:RayZhang1993)

     在一些求职类app平台上经常会看到有人发帖问:

     “公司规模较小,但给的多,请问可以去吗?”

     “新公司,薪水比市面高一倍还多,可以考虑吗?”

     “虽然不想去这家公司,还是架不住别人开价高,真纠结”

     虽然说上班求职本就是拿钱办事,但很多时候如果仅仅只是看钱,恐怕也未必有好结果。

     就像你看到的薪资条件和别人最后真正能给到的薪资条件,中间可能还隔着一座喜马拉雅山。

     所以,即便真有公司愿意给出比市场高一倍或几倍薪资条件,也先别着急忙慌地答应,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

     今天就借这篇文章,和你聊聊,为什么说有些公司薪水再高也不要去。

     1

     一个职位的薪酬高低往往不是由钱的多少决定的

     可能你经常会在网上看到类似“应届生年入三十万只是打包白菜价”、“金融互联网遍地月薪3万”、“月入不过万的程序员都是不上进”之类的新闻内容,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现在拿高薪真的就是理所当然非常轻松。

     以我所在的城市武汉为例,一般大学生毕业出来应聘基本工资能保持在3k~5k是普遍现象,工作3~5年的职场老手基本也就7k~8k的中位数水平。

     如果你不信,不妨看看前段时间公号“DT财经”发表名为《别焦虑了,这才是中国各行业的工资真相》这篇文章,文章中有组数据可以自行对比下:

     2021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是10.7万元,而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只有6.3万元。

     换算成税前月收入,202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每月税前工资是8916元,私营单位则是5250元。

     遍地月入过万,恐怕是现在人们对“薪酬”的最大误解。

     除开知乎和小红书“月入过万、年入百万”的标配存在之外,超一线城市折叠之外的二三线城市大多数职场人的薪资水平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在他们的工资条中你会发现:一个职位的薪酬高低,往往不是由钱的多少决定的。

     而这里面还夹杂着太多隐形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在这里我且按“从实到虚、从大到小”的筛选顺序为你盘点一下,你不妨也可以自我对比下,看看自己的薪资上限究竟在被哪只无形之手死死地紧扼着。

     1.城市发展

     所谓“城运及人运”,这句话放在今天任何一个国家和城市都不会过时。

     城市的发展决定和影响着这个城市所有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大到经济建设、文化风貌、政治制度、城市管理等上层建设,还是小到吃饭租房、出行通勤、娱乐社交等生活琐碎。

     一个城市的发展差距,最直接的就是你在招聘平台上看到的薪资差距。

     比如你在深圳的南山区面试一个运营总监,基本可以开到20k~25k的价格,但是你在武汉的光谷地区面试同样的一个岗位,可能给到你13k就已经是地区薪资天花板了。

     不要觉得我说的是个例,我说的是普遍现象。

     这背后的巨大差距,其实就是两地经济发展之间最直接的差值折现。

     2.行业平台

     除了城市之外,要论最影响薪酬高低的因素,“行业平台”可以排得上第二把交椅。

     好的行业平台,能让你拿到更高的薪水;反之一般的行业平台,就只能让你拿到一般的薪水。

     除了以往“电子信息、金融和科技”等高薪三件套之外,如今也不乏“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行业悄然崛起。

     打开如今的求职app,一眼望去,高薪行业大部分可以说是被新兴行业或热门行业所垄断。

     而行业发展,同样影响着在这个行业之中求职者的个体命运,就像有句话说的:

     当你觉得自己以飞快的速度在前进,并不是你跑的够快,而是你搭上了一台火箭罢了。

     所以你自然也能理解大家为什么对新兴行业趋之若鹜,除了看重现在的工资水平之外,更有新兴行业天然自带着更好的机会和更大的平台。

     3.知识技能

     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技能越多,就越有可能拿到高薪;反之,如果你掌握的知识技能一般般,还不愿意主动去学习提升,那么高薪就只能是梦想。

     工作这么多年,我很少看到有人靠着一招鲜吃遍天,在现在知识迭代如此之快的时代,想靠着10年前的经验来教人做事?恐怕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理你。

     回想起大学的同班同学,在毕业的时候,大家的掌握的知识技能应该是差不多的,即使有差别也不会太大,因此大家刚参加工作时的起薪,差别不大。

     可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当大家在同学会上再次见面时,差距就出来了。

     有的人月薪上万,有的则只有几千。

     我见过有人说社会不公,也见过有人说对方不过是走运而已,还见过有人说别人就是嫁得好罢了,但就是没人承认自己进步太慢、学习太少、技能太老,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

     前后两者之间在知识技能层面,再也不是刚毕业时的差不多了,而是现在的天差地别。

     这样的差别,直观影响就是工作薪资的表现。

     4.综合能力

     从整体上来说,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越强,薪水就应该越高。

     只不过综合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所以短期内出现能力与收入不符的情况很常见。

     有人总是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能力那么高,工资这么低。

     其实,这往往是错觉,因为人习惯高看自己一眼,总觉得自己比谁都优秀,不该被埋没在这里,实际上你出去面试一圈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

     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看,比如以年为单位,一个人的收入基本上都跟其综合能力是匹配的,而这种综合能力更多的还隐藏在你的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工作沟通、逻辑思维等等各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因素之中。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工资一般般,最大的可能性就是:

     你的综合能力也一般而已。

     5.兴趣爱好

     我们常说的兴趣、爱好、长处等主观性很强的东西,都可以归属到这里来,它们也会影响你的工作薪水。

     符合自己个人喜好的工作,显然能激起你更强烈的工作意愿,你做出的工作质量就高,当然就更容易拿到高薪。反之,不合胃口的工作,不管是工作状态还是工作收入,想必也就只能是马马虎虎了。

     就像你和一个不爱的人呆在一起,ta对你再好你不过也只是拿对方当舔狗。

     兴趣爱好这些因素虽然看着很虚,但很多时候与生俱来根深蒂固,也没什么必要去想做改变。顺势而为,有时候可能对自己的发展会更好。

     当然,影响你薪酬的又岂止是这5条因素,其他的太过细节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不过在下一次跳槽换工作的时候,不妨可以对照着这几个条件逐一进行筛选。

    

     2

     为什么说有些公司薪水再高也不要去?

     我知道,可能很多人看到这个标题会觉得这个作者是不是有点反智,出来工作肯定是薪酬越高越好,不然在家躺平多好,何必每天顶着40多度高温出来玩命?

     那我也要问一句,你有没有想过:

     别人公司凭什么要给你开出高于市价一倍甚至是几倍的薪酬条件?

     是凭你10年前就老掉牙的工作经验?

     还是凭你浑身上下加起来超过10斤的心眼?

     或是凭你目中无人牛气哄哄谁都看不上的臭脾气?

     当然,确实也有这样非常优秀的职场精英确实价该如此,但我今天聊的不是精英,我聊的是普罗大众。

     我想给各位纠结的小伙伴,提几个点仅作参考,不妨先在这里冷静冷静,看完之后再考虑要不要去“高薪”企业:

     1.公司草创,急于完成KPI

     很多公司在草创期间,要产品没有产品,要服务没有服务,要盈利没有盈利,反正问他想干嘛?他说他也没想好。

     那既然什么都没有,那就先招人吧?

     然后开始大量招人,应聘者一看这么小的公司,谁去啊。

     公司一看,不行啊,我先写个高薪急聘,骗一波人过来,管他能不能面试成功呢我先完成我的面试KPI再说,于是,面试者过来一看:

     明明上面写运营经理月薪9k~12k,结果现场告诉你我们是底薪4k+绩效提成,而且提成都是根据公司效益来发放的,效益不好绩效不发。

     别笑,这种公司在哪里都有,所以那种明明注册成立才3个月的公司,然后一个前台就可以开8k的公司,我劝你小心为妙。

     2.人员更迭,需要及时顶替

     除了上述情况之外,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公司内部可能处于内部优化或人员调整,然后多出了相应的职位空缺,那就赶紧对外招人把位置补上。

     等等,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在公司内部找一个合适的人选替补呢?

     放心,一般公司都不会给内部的人这个机会的,至于为什么,下次我单独找一篇文章详聊。

     那么这个时候,你可千万别冲着这个高薪title就莽上去了,搞不好你就是过去填坑的。

     我举个真实案例,我见过一家公司,明明账上已经没钱了,内部高管都在找机会跑路,结果公司还在对外招人,待遇写的还极度诱人,什么给干股、做合伙人、公司行业第一等等反正都写上,后面新来了一个高管,一进来还没一个月公司原地解散,除了安慰自己运气不好,我真不知道他还能干啥。

     所以,凡事多留个心眼真的不是错。

     3.市价虚高,实际恶意克扣

     为什么有些高薪公司真的不要去呢?因为他写了他也给不起啊。

     那为什么还写呢?他不这么写,你能上门来面试吗?

     所以,你一看那种公司招聘招了大半年,而且条件还非常诱人的岗位,八成有猫腻,正常公司如果是真的诚心招人,会给出非常真实的信息供面试者参考,而且会尽快完成招聘以开展正常工作。

     而非提供虚假信息先把你骗进来,实际上后面以各种恶心的事由说你这不好那不好,换着花样克扣你的工资。

     4.违法行业,薪酬与刑法挂钩

     最后一种呢,就更离谱了,直接玩起了灰产、黑产,反正还是几十年前那套做法“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凡是看到什么债务催收、小额放贷、pos机销售等等,千万别去,你看着他薪资待遇写的这么好,第二天就能给你送进局子里去。

     什么?你不信?

     在武汉有个地方叫光谷金融港,这个地方每天都会上演着“黑猫警长抓老鼠”的游戏,不信你可以来看看。

     3

     自己值多少钱自己应该比谁都清楚

     记得我以前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为了压我工资,故意给我pua说我:

     “

     “以你的工作经验,你根本达不到你现在提到的薪资要求和标准。”

     ”

     真的,千万别信他们这套鬼话,达不达的到不是他们说了算,市场薪资架构也不是按照他们公司来定的,所以没必要听他们一本正经和你瞎扯,给不到就直说。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的职场价值以争取到更合理且合适的薪资,这里给你提供3个步骤,仅供参考:

     1.明确自己的市场价值

     你去面试谈薪资,面试官问你期望薪资多少?

     你说不知道,公司看着给就行。这当然不行,这不是任人宰割嘛。

     那么怎么去了解自己的市场价值?

     不妨去阅读本行业相关头部企业的招聘需求,他可能会在各种招聘网站写招聘广告,会写岗位描述。

     岗位描述一般有2个部分组成:

     1)说明做这个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你看的时候就要想,如果我来做,我能不能做?如果我现在是一个经理,对面这个公司描述的是一个总监的岗位,我发现我都能做,那不错。

     2)招聘公告里还有1类信息,叫做胜任的要求

     比如有没有硬性要求,一定是本科学历还是多少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或是以往有没有做出较好项目或案例等等。

     两个一综合你就可以大概对自己有一个判断。

     2.与猎头和行业人士进行交流

     哪怕你最近一直没有跳槽的想法,建议你也得半年或者至少一年更新一下自己的简历,如果有机会的话,有一些猎头说有这么一个公司对你感兴趣,愿意不愿意聊一聊?

     我都建议你聊一聊,但这并不鼓励跳槽。

     这么聊的好处有两点:

     1)你可以接触到市场,猎头也会告诉你大概值多少钱。

     2)你可以跟一些行业内的高手过过招,同时也能吸收一些最新的行业动态,了解行业发生了什么事情,学习下现在行业的一些最新打法,这对于你做好现在的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见过很多人的简历从来不更新,过了几年要换工作了,再拿出来改一改,这个相对就比较被动了。

     3.内部横向对比

     你可以对内进行一个借鉴,这里不是说让你打听同事的工资是多少。

     这个是职场上非常忌讳的事。对内对比是什么呢?

     比如说和你同一批进公司的同事,或者和你水平差不多的同事,看他们现在发展得怎样。如果他们发展得很快,你跟他们的能力差不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很快轮到你了,第二就是这个公司不太能给你机会或内部晋升可能性不大,你就要看看外面的机会。

     其实,一个公司能给到的薪资待遇绝不是工资条上一行数字而已,它包含了更多的有形和无形的条件和因素。

     比如舒适的环境、便利的交通、客观的收入,以及可见的上升空间、较为合理的工作制度、比较人性的工作氛围等等,在任何时候,工作都不应该变成一种“你给钱,我卖命”的雇佣兵关系,这样的工作即便薪水再高我建议你也不要去。

     4

     结语

     从业这么多年,我确实见过有人年入百万,也见过有人入不敷出,更多还是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靠领一份薪资平淡度日。

     但真的就是薪资越高,他们就过的越开心吗?

     我看未必,大城市的消费与成本与日俱增,一睁眼就是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再一看自己的薪资已多年未涨,你不得不承认,收入和幸福感之间并不成正比。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这大概才是隐藏在薪资高低背后,最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吧。(全文完)

     作者简介:Ray先森,36氪、领英签约作者,专注和你分享职场工作及感悟,主要内容涉及职场认知、个人成长、职业技能等方面内容等。

     《新用户思维》原创热文推荐:

     你这么坚持品质,为何还是止不住客流下滑?盲目跟从带货,是企业对直播最大的误解 私域流量的终极奥义:不在流量,而在于人! 疫情之下着急要做新零售,98%的企业老板都弄错了! 营收破260亿的海底捞,如何破单店负增长的困局?

     华为、阿里、腾讯都选择的OKR管理法,让员工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