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差别还原+无损式改编,这部电影告诉各位,什么才是“中国第一犯罪IP”
2017/8/24 思想聚焦

     “假如这个世界没有罪恶,那么正义谈来又是多么的空洞。一切罪与罚都发乎人性又止于人性。”

     将一部犯罪小说改编成电影,需要分几步:第一,看完小说;第二,买版权拍电影;第三,电影公映。

    

     没错,就是这样,很简单是吧!然而并不是。

     将纸间的文字影像化,绝非说说而已,因为电影作品不但要对原著基本框架进行故事蒙太奇效果的改编,还要保留原著的主题与精髓,有多少电影作品倒在了“IP改编”这一座大山之前,更何况这部小说是有着“中国第一犯罪IP”的称号。

     这部电影就是《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一款全新的特辑曝光,或许要成为华语犯罪电影的希望之光,绝非空口无凭。

     华语犯罪电影残卷

     犯罪电影,是一个非常大的题材限定,多数情况下,警匪动作片都属于犯罪电影,而在一些悬疑剧情片中,以犯罪和道德问题作为主线的作品,也是犯罪电影。

     而且犯罪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皆为商业电影,为大众娱乐而来。

     华语犯罪电影,起步于香港,无论我们熟悉《英雄本色》《暗战》还是《无间道》,在香港电影极致的追求娱乐化体验之下,呈现出缤纷不同的色彩,动作、功夫、情义等等。

    

     作为亚洲电影的翘楚,香港犯罪电影在很多时候一直引领者时代的潮流,哪怕港片江河日下之际,也有《寒战》系列,《无间行者》、《杀破狼》

     系列等片,在市场上依旧以非常鲜明的标签化特征活跃。

    

     来到中国内地,犯罪电影则一直属于“大熊猫”片种,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保密局的枪声》《405谋杀案》《神秘的大佛》等作品开启时代之后转瞬即逝。

     由于考虑多种限制因素,再加上经验上的稀缺,华语犯罪电影的发展就是一本破败的“残卷”,多时难觅踪迹,如今随着电影市场的火爆算是稍有起色,但总体还是势单力孤,诸如标榜犯罪悬疑的作品《催眠大师》《烈日灼心》等标准的商业大片,乃至《追凶者也》《心迷宫》等偏于黑色的小成本作品,虽然在商业或口碑上都各自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用句大白话来说,华语犯罪类电影还属于“非主流”电影。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就是一部标榜犯罪类型的电影,也是中国内地从未出现过的犯罪电影,因为电影改编自一部有着“中国第一犯罪IP”的小说——雷米的《心理罪》系列。

    

     “中国第一犯罪IP”缘何而来

     电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改编自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小说的最后一部,这套小说被誉为“中国第一犯罪IP”,不过但凡涉及到“第一”的头衔,肯定会引来相关争议,作者雷米表示“我也很无奈啊!”

    

     为什么《心理罪》系列被称为“中国第一犯罪IP”绝非空口无凭,全因该小说的特殊指数以及独一无二的属性。

     众所周知,犯罪推理类小说这一类型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从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莫里斯.卢布朗的《亚森·罗宾系列》,到推理小说黄金时期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和逻辑之王埃勒里·奎因以及密室之王约翰·迪克森·卡尔为首的“三巨头”时代,可以这样说,犯罪小说发展发展至今,几乎已经形成“犯罪天天有,名探满街走,”的形态。

    

     用句大白话来形容,犯罪小说太多,使用纯粹的轨迹作为卖点的作品已经到了人人了解的地步,对于读者来说早已失去了这类作品所应该带来的刺激感与悬念感,对于作者来说就更加夸张一点形容,往作家群里扔一片砖头砸中十个其中就有八位会写犯罪小说。

     因为这些都是模式化操作,柯南表示,我来不及长大要被这些案件累死了。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雷米所著《心理罪》系列有够特殊。雷米是公安院校教师,精通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其作品中多数涉及到犯罪心理学、法学、刑事侦查学、现场勘查学等专业知识,但最独特的之处,该系列是以犯罪心理作为切入口。

     犯罪心理学在国内还属于非主流,不知道以后能不能成为刑侦、勘察范畴内的一门固定技法,但在雷米的小说中却却成为打破同类犯罪小说既定模式的主要方式。比起以往作品中透过罪案现场蛛丝马迹和整体事件的推导而确立嫌疑人的方式,雷米的作品,则是一个逆向的过程↓

     先通过充满仪式感的罪案现场和方式,把握犯罪人员的动机和心理,圈定嫌疑人,再从嫌疑人的犯罪心理入手,逆向推导蛛丝马迹,从而确立罪名!

     这样的方式,让《心理罪》从前传系列的《第七个读者》到最后一部《城市之光》。不但拥有犯罪类型作品的固有卖点,且兼顾日本社会派的特征,格外突出对人性的描绘与剖析,以及各种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的阐述。用逻辑推理的手法,制造悬念。情节曲折,环环相扣,结尾发人深省,对人性的写照耐人寻味。

    

     而且,雷米创造了一个血肉丰盈的人物——方木,如果说叙事的线索构成这部小说硬朗的结构,那么关于方木这个人的一切,则形成了小说的骨血和灵魂,他的命运牵动着我们的每一根神经。

     “中国第一犯罪IP”,雷米和他的《心理罪》当之无愧。

     电影表象:“无差别”还原与“无损”塑造

     “如果你觉得难以在法律之下解决问题,你就会采用自己的方式。”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到了最后一部《城市之光》,雷米和他的《心理罪》迎来了突变的一刻。相信作为“中国第一犯罪IP”,《心理罪》不会就此结束,但雷米明确表示,以方木作为主角的作品,就此结束了。

     因为,用雷米老师自己的话来形容,《心理罪》实际上就是描述一个犯罪心理画像专家方木的成长过程。

    

     方木,从一位有着心理阴影的稚嫩大学生(《第七个读者》),到初出茅庐、沉默内敛的菜鸟警察(《画像》),逐渐成长为一位内心孤独、经历无数案件洗礼的神探,成长为一名成熟人名警察(《教化场》、《暗河》),乃至到《城市之光》中,成了这个样子。

    

     32岁年纪,会因为对无数案情日以继夜的分析,而变得邋里邋遢;会因为翻阅无数卷宗不放过每一个蛛丝马迹而戴上厚厚的眼镜,会因为绞尽脑汁揣摩犯罪动机,调查犯罪分子踪迹而白发丛生。

     邓超饰演的方木,在还原度上,会让粉丝们欢呼雀跃,“最后的方木”就这样出现在大众面前,完成了从纸间文字描述到大银幕角色表象的“无损”转化。

    

     更重要的是,这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改变了系列的既定模式,这里的方木为首的警察,不再无往不利,他们面对的不单单是一个连环杀手,更要面对一个来自整个社会的罪恶。

     因为这个冷静到极致的连环杀手如一缕强光,划破城市的黑暗,悄然降临。他的亮度一点点变强,最终变得耀眼刺目,从而点燃整座城市的暴戾之气。

    

     因体罚而导致学生自杀的无良教师,

    

     因贪利而将生母逐出门外的逆子,

    

     因只重利益而枉法裁判的律师……

    

     这一张张看似重口味的剧照,是来自原著的精髓,是对原著无差别的还原。

     凶手的猎物都是人们高度关注的社会新闻的反面典型,人们对这类人物的恨由来已久,而秉承“做了坏事,就会有报应”理念的凶手,正以“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一古老的方式,对他们实施着惩罚。

     “他希望众生平等,希望人人善待他人,为了做到这一切,必须除掉这些蛔虫”

    

     如同该系列一样,当所有人还未意识到这一点时,方木就已经根据犯罪心理画像的专业技术手段,窥探到了凶手身上的犯罪因子——江亚。

    

     但方木苦于证据链条的缺失,虽然有怀疑的对象,但依然无法将他缉拿归案。而江亚正在用自己的行为,煽动着这座城市中隐藏在所有人心中的原罪,如今这些负能量的社会现象,他们都有可能都是犯罪行凶的动机,将暴力仪式强压在某个人身上。而站在江亚背后的是,是人们心底深藏已久的暴力因子,如今统统被激活,释放出令人胆寒的可怕力量。

     而方木,是一位洞悉犯罪心理、逻辑思维极为敏锐的神探,他非常清楚,在与罪犯的斗争中,真正的深层逻辑一定是自己掌握的那一套逻辑,那就是“用警察的方式,去摧毁你”。

     这是从原著到电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最大的亮点,也是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电影内在:光明与黑暗的探究

     “哪怕世界被无极无尽的恶意充溢,依然会有微光从人的心里亮起。微弱但势不可挡地划破黑暗,宛若新生,宛若希望。”——雷米

     犯罪片的主题既是对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众和平生活的恶势力的抗争,同时又是个人冒险心理或安全感需求的暴露,体现着人们对“自尊”、“孤独”、“渴望”的思考,具有异常诱人的“黑色”魅力。

     《发条橙》、《搏击俱乐部》《黑暗骑士》无不如此,这就是犯罪电影的魅力。

    

     而通过对犯罪的描述和角色的塑造,在黑暗的魅力之下,又会通过故事的发展,从而让观众能在黑暗中,寻找那不易差距的光明。

    

     因为有了黑暗的衬托,光明才会越发明亮。正如《黑暗骑士》中,小丑用两个遥控器去决定两艘船上的人们的生死之时,那位服刑中的罪犯,抢过了遥控器,毫不犹豫的将其扔到了黑暗的河中。

    

     这是人性在极端环境下,所能激发的善与恶的对比,方木与江亚,他们不是游离于体制之外的蝙蝠侠与小丑,而是光明与黑暗的最强烈的对比。

     他们之间的对决成为整部小说以及电影最大的未解之谜,正是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网状叙事结构,让方木在不断接近真相的同时,也把自己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迫切寻求真相、侦破悬案的渴望所带来的无力感,一直延续到影片最后。而这种压抑、阴郁的氛围,让《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拥有了电影质感的重要一面——精良且完美的情绪铺陈。

     这是来自好莱坞犯罪电影成熟体系之下的故事模式中,所常见的渲染方式——即多样的叙事结构和灵活的故事风格。这类电影强大的故事性和跨类型片的互动性,是其余很多类型片都无法达到的。

    

     对犯罪心理画像的逆向刻画,对社会现象深入肌理的剖析,乃至对,那些充满仪式感的案件,一场赌命的对决,乃至对光明与黑暗的独特视角阐述:

     “这个城市中的人,多少都受过他人的恶行相待。方木所寄希望的,只是普通人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这力量也需是微不足道的,也许改变不了世界,但至少,是这城市的希望之光。”

     从以上种种推论就能看出,《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有着原著小说的精彩框架,乃是一部非常成熟的犯罪电影,既有原著环环相扣的故事编排,也有类型片下非常灵活的情节编排,更有紧张激烈的动作桥段,乃至全部统一在了对角色内心和罪恶探究的主题之上。这是电影《改编》最成熟与最吸引人之处。

    

     从特辑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自导演徐纪周、原著雷米、到主演邓超、刘诗诗、阮经天等人对原著以及电影的描述。

    

     “挺难改编的小说,因为他太精彩了。”——邓超

    

     “最过瘾的人性善与恶”——阮经天

    

     “看完(小说)之后夜不能寐,不敢付出怎样的努力,都一定要拍出来。”——徐纪周

     中国犯罪电影最缺乏的就是这个,对人性的写照,对光明与黑暗的公正阐述,将现实与娱乐进行有机结合,开辟出华语犯罪电影一条全新的路线。

     对犯罪场景的无差别还原,对主角形象的“无损”塑造,对原著主题深入肌理的剖析,乃至对作品娱乐效果与现实意义的灵活把控,这是期待《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原因。

    

     “中国第一犯罪IP”到“中国第一犯罪电影”,这个可以有。9月30日国庆档,早已翘首以盼。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聚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