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后,我们也成了“隐形孤独人口”
2018/4/28 20:52:21 思想聚焦

     你把微信联络人从A拉到Z——

     你的联系人越多,空虚感可能越强烈。

     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的“邓巴数字”,表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每天,依然会有许多新面孔通过工作、孩子甚至是微博进入到你的生活。但是那种你在大学时代结识的老友,那种你危难时第一个想起来的好友,却越来越少了。

     朋友圈在扩大,内心的好友圈却在缩小。

     3天可见的朋友圈已经说明:反正,想看的人总会看见。

     1

     成年人的饭桌,抬高了许多

    

     20岁出头的时候,一个内向的人也可以轻易交到很多朋友:高中、大学的同学,五湖四海的室友,并肩考研的“战友”,社团的队友,球队的兄弟……

     那时候交朋友看重对味,一切相同的经历,爱好都是惊喜的火花。

     人到中年,四处逛荡的年少轻狂日子,真心话大冒险一样的生活,都渐渐褪色。越来越紧张的日程表,事情轻重缓急的变化,都让人们对朋友的要求越来越挑剔。这时候透过现象看本质,哪怕聊得再投缘,也会看到人与人之间本质的差异。

     你不得不承认:那种像十几二十岁那样广结好友的阶段已经基本结束。

    

     心理学家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枚闹钟,每到人生的某一关头,比如说进入30岁的时候,就会铃声大作。你会开始全心投入在情感上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

     马伯庸在《土豪的危机:成年后如何交朋友》说:

     “年轻时交朋友,只是因为一杯啤酒就可以上桌,而成年以后,我们的桌子抬高了很多。”

     2

     朋友圈里,人设比人都多

     社会学家很早就提出成为挚友的3个条件:紧密接触;经常性的不约而至;能让人放下戒备,彼此袒露心迹的场景。

    

     30岁后,不掺杂利益的朋友会很少,认识陌生人不带目的性的也会越来越少。

     工作不可避免地渗入生活,满足成为挚友条件的人也越来越少。

     朋友圈常看到这种句型:

     今天来到(参观)某某地(某城市某公司某咖啡馆),跟某某大佬聊了(电商、O2O、智能硬件、人工智能、大数据、产品……),深受启发(学习到很多)。

     他们不如微商那样讨厌,但也会让人快速划过。

    

     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工作关系厚着脸皮加大佬和牛人们的微信,热衷于各种知识分享和圈层活动,等人家演讲完毕挤上去交换名片,混个脸熟,好像自己从此就被法术加持,脱胎换骨似的。

     朋友圈很多这样的人让社交形成了规则:

     - 回复和点赞变成一种社交平衡;

     - 发朋友圈就像一次小型社会营销,自我往往是最严格的审查机构;

     - 为了信息传达的有效,分组可见是必须;

     - 用tag塑造自己的社交人设,最终朋友圈的人设比人还多。

     3

     约不起,聊不来,不敢说

     有个朋友是个自媒体人,她坐拥几万公众号粉丝,积累了几年的读者群里也有几百人。几个月前她从北京搬到杭州,准备举办自己35岁生日晚会的时候,却发现根本凑不齐一桌客人。

     一位四十多岁离婚的心理医生发现,自己多年来一直把重心放在事业和家庭上,朋友们都已经淡出了他的通讯录。现在他感叹:“我更愿意认识几个老哥们,举起高粱酒,来!整一个?”

    

     蒋方舟最近上一档节目,让“讨好型人格”这个词为人所熟知。人们发现自己身上或多或少都被这种人格影响着社交方式。一个明明性格孤傲的女孩,在节目上采访知名人士,明明觉得对方在胡说八道,但表面上还会说,XX老师说的真是有几分道理。人们习惯被动接受,习惯全盘接收,习惯对他人领域知识的敬畏,习惯对权力的崇拜……

     这些焦虑一起筑造了我们的生活被无效社交占据,社交名单变长,好友名单却在减少。

     4

     以手抵心,找到挚友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张好友的分数表。冯唐从100分往下扣,扣到一定分数就拜拜。也有人降低对朋友的期待值,分数从60分往上加。

     李开复则把生活不同方面的需求放在不同朋友身上,酒友只负责喝酒,书友只分享读书,育儿之友只分享教育,友谊纯粹过后更加真挚。

     宁财神则说,更加了解人性的缺点,也会对自己让人失望的一面看得更清楚。

     与更好的朋友交往,都是带着心的诚意。

    

     日本匠人那样只专注在一件事,手作成为心的延伸,不戴着面具做人,找到人际交往的自由境界。

     就像江小白推出的“三五挚友”,这款手工精酿高粱酒——只为挚友而手酿,只因挚友而分享。

     从重庆本地红皮糯高粱中选取大小合适形态饱满的作为原料,每瓶酒的原酒都在麻坛里存储3年以上,资深酿酒师一瓶一码彰显着独一无二的匠心精神。

     执手为挚的初衷,

     以手抵心的匠心,

     心意相通分享的感动,

     都是对挚友相聚的很好诠释。

    

     30岁后,朋友越来越少,但是越来越好。不同的人生状态,更懂得主动选择。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阅读原文”,邀请你的三五挚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聚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