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午夜给老师发微信被拉黑:聊天中这些“潜规则”,暴露了你的情商
2018/10/15摆渡 思想聚焦

    

     作者 | 摆渡

     来源 | 读者(ID:duzheweixin)

     01

     前几天,一则“午夜给老师发微信被拉黑”的事件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江苏南通的一位妈妈,为了让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当上班上的值日生,在深夜11点左右和凌晨零点左右分别给老师发了几条长消息。

     “刘老师,我儿子当个值日生就这么难吗,我相信我儿子表现不至于那么差吧……”

     结果,这位妈妈并没有等来老师的回复,而是发现自己被老师“拉黑”了。

    

     一气之下,她便把微信聊天截图发上了微博,没想到微博一发出,就引来了网友们的大量吐槽。

     其中被质疑最多的,就是家长给老师发微信时间:

     @依依:

     既然这位妈妈也知道白天工作,晚上忙家事,那么为什么不能把事情留到工作时间解决,非要在深夜打扰别人休息呢?

     @Mango-湖水蓝-柠檬绿:

     半夜12点沟通,这位妈妈你是认真的吗?

     @顾顾顾屿安 :

     大半夜打扰老师就算了,语气还特别不好。什么老师也要配合我。全班又不是只有你家一个孩子,你想给你孩子安排啥老师都配合了,别人家孩子怎么办呀?老师尊重你的前提是你得尊重老师呀!

     @悦小然:

     教师不是服务行业,家长支付的是教育,不是老师的24小时服务,言语里能看出不只是对孩子情况的沟通,更多是对老师教育方法,理念和能力的满满质疑,如果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又抱着一肚子不信任,自己找的累又何必怨别人。

     据了解,事件中的“刘老师”家中有两个孩子,其中二胎宝宝刚刚一岁左右,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本就辛苦,对于“深夜骚扰”的家长,采取拉黑的方式虽然欠妥,但也可以勉强理解。

     相比起来,这位家长的做法显然更令网友们感到不满。

     家长关心孩子,和老师沟通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把老师看做24小时待命的服务人员,不分时段地随便发微信打扰别人,这样的行为就有些过分了。

     02

     现在,微信几乎已经成为人们之间的主要交流方式。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衍生词 ——“微德”,即一个人在微信中表现出的道德品质。

     可不要小看这个“微德”,因为它可以充分反映出一个人的情商和教养。

     曾和几个朋友讨论过:“微信聊天中,最惹人讨厌的行为是什么?”

     结果,大家一致选出了四种最“败人缘”的行为:

     一、60秒语音疯狂轰炸

     朋友小白说,每次她收到语音消息的瞬间,第一感觉就是抗拒。

     “十秒就能看完的信息,他偏要让你花几十秒的时间来听,其中又不知会出什么差错……”

     有一次,小白在开会的时候,一个很久不联络的朋友忽然给她发来一串语音。

     小白开会不方便听语音,对方说话又不太清楚,转出的文字也看不出所以然。

     怕有什么急事,无奈之下她回复对方:我在开会,麻烦打字可以吗?

     没想到回复她的还是一连串的语音轰炸。

    

     后来小白点开语音才听清,这个朋友不知从哪里打听到她要出国出差,拜托她代购化妆品。

     而后面几条五十几秒的长语音竟然都是化妆品的种类和名字。

     小白一个一个地听,不小心按断了语音,还要点开重听一遍,光记下那些化妆品的名字就花了半个小时。

     每次提起这件事,小白都十分气愤:

     “微信语音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但这并不是只凭自己高兴,就去随便打扰别人的理由呀!”

     语音虽然方便,但在很多时候,传递信息容易出现微小的偏差。再者,不太熟悉的人,使用文字交流,也是在保持一段舒适而礼貌的距离。

     所以,简单的话可以语音说,具体的话一定要文字说,重要的话,那不如就打一通电话吧!

     二、有事不直说,而是问“在吗?”

     在微信中,经常遇到这样一种人:有事不直接说,而是先问“在吗?”

     和过去的qq不同,现在大多数人的微信几乎是“全天在线”状态,遇到什么紧急的事情完全可以直接说出来。

     曾在网上看到有人吐槽:

     “早上看到微信里有人问‘在吗?’,回复了‘在’之后,那边再也没了动静。结果一整天牵肠挂肚,害怕是什么重要的通知,甚至总有种大难临头的恐惧感。

     到晚上终于忍不住了,发微信过去问那个人到底有什么事,结果那个人居然说‘忘了’……”

     相信大多数人都收到过别人发来的“在吗”、“问你个事儿”、“有时间吗?”这种无实质性内容的对话。

     其实,这种对话不仅拉低了沟通效率,也浪费了彼此的时间。

     对于这句缺乏“微德”的话,最好的回答就是:有事直说,没事的话就当我不在!

    

     三、收到信息后,只用意念回复

     我们虽然不能要求任何人都“秒回”,但收到回复是对一个人最起码的尊重。

     朋友小北是个典型的“聊着聊着就消失”的人,用网上的话说,叫做“意念回复”。

     他常被身边的朋友吐槽“我回你是秒回,你回我是轮回”。

     因为这个坏习惯,他的女朋友总感觉自己被忽略了,不知跟他吵了多少次架。

     在工作中,领导布置下来的任务得不到他的及时回复,对他的信任度逐渐降低,再也不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他。

     小北之前总觉得,这只不过是个小失误,没有人会放在心上。

     但他后来才发现,身边的朋友、同事潜意识都觉得他是个不靠谱的人,早已开始慢慢疏远他……

     我身边的很多人都表示过,和“意念回复”的人聊天,感觉很痛苦。

     不管和他们说什么,都好像是把一块石头扔到了大海里,没有一点回应。

     其实,一个简单的收到回复,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品质。

     你的一句收到,可以让人感到放心,感到踏实,更感到被重视。

     这种行为意味着尊重,也意味着责任,更加意味着一个人的品质。

     四、休息时间,肆意发信息打扰

     歌手巫启贤曾在节目中讲过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

     凌晨2点,他正睡觉的时候,微信响了。原来是朋友发给他的视频请求,他点了接受。

     结果对方说:“老巫啊,我们在KTV唱你的歌,你听。”

     他生气地挂了,结果过了一会,手机又响了,对方再次发送视频聊天。

     巫启贤还未开口,对方抢先喊道“不好意思啊,刚才信号不好,我重打一次,你听你听。”

     接着传来了KTV里的鬼哭狼嚎声。

     巫启贤气愤地说:“这种人就该直接拉黑!”

    

     很理解巫启贤气愤的心情,因为我也曾在早上5点,收到过一位习惯早起的同事“聊工作”的微信。

     因加班只睡了5个小时的我被铃声惊起,头昏脑涨,强打精神回复着同事的问题,结果一整天的精神状态都很差。

     就像新闻中,半夜给老师发微信的家长一样,有些人只顾及自己的需求,只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行事。

     殊不知,这样的行为,是把自己的方便,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我也曾在周末下午收到过另一个同事的工作微信。

     但微信内容简洁明了,开头是“很抱歉打扰你周末的休息”,中间是工作通知,结尾还说明了这项工作并不紧急,可以到工作日再处理。

     相比起来,这位同事发微信的方式就让人觉得舒服得多。

     在微信中,对他人的礼貌和体贴,也是“微德”的一种体现。

     03

     北野武曾说过:

     “所谓规矩,从根本上考虑,其实就是为他人着想。一个差劲的人,是完全没有‘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这种想法的。”

     微信里的潜在规矩其实很简单,就是隔着屏幕,能找准自己的分寸。明白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什么时间适合聊天,什么时候不宜打扰别人。

     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即使是在微信里,也会坚守自己的礼貌,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处境和感受。

     这便是“微德”的体现,也是一个人身上真正的修养。

     微德即品德,细节见教养。

     发微信前,三思而后行,才能在言谈之间,成为一个更受欢迎的人。

     与君共勉。

     *作者:摆渡,一个想要脱离微信的家伙。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读者”(ID:duzheweixin)

     后台回复“54”可查看以下热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聚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