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主席马云:青春不散场
2018/11/28 21:17:54 思想聚焦

     “今天看到大家对马云是党员这件事充满好奇,倒是一下子把我拉回到那个充满激情,理想,单纯的青葱岁月。今天马云的成就,充满当年的影子和烙印。”

     11月27日晚,马云的一位大学同学发出朋友圈如此写到。

    

     关于马云的文章汗牛充栋,机场里兜售的马云语录真假难辨。他本人以及所创造的商业奇迹,成为朋友圈里长盛不衰的话题。

     过去19年,马云完美演绎了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很多人看来,这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甚至带有些许神秘感。

     但在这位老同学的眼中,马云的成功并非偶然。学生、教师、商人甚至到后来的首富,不管身份如何转变,马云的行事风格始终带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烙印。

     这或许是马云以及阿里巴巴商业奇迹背后,最真实也最容易被人忽略的秘密。

     马云始终是马云,理想主义是他的底色,从未变过。

     01

     八十年代,是一个物质贫瘠,但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的年代。改革开放的春天到来,年轻人的激情和梦想终于有了释放的出口。

    

     1984年,严重偏科的马云经历了三次高考,终于进入杭州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前身)成为一名师范生。

     马云曾无数次用自己的故事验证“坚持”的意义:绝不放弃,就会发光;若有光芒,必有远方。

     “二十多年前,当马云在杭师大上学时,他就很独特了。”马云的一位大学同窗回忆说,马云一直很喜欢读史,尤其是奇迹般创造出伟业的先辈,对马云有很大影响。他也很爱武侠的境界,在现实中渴望创造纯真、完美的世界。

    

     图说:1988年夏,马云(二排右二)在杭州师范学院文一校区与外语系老师及同学的毕业照。

     马云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将理想与激情,很快转化为现实行动力。

     他不仅是杭州师范学院的学生会主席,还是杭州文革后恢复学联的第一届主席。马云曾在学校组织了一个评选十大歌星的活动,“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选秀活动”。为了帮助困难同学,马云还组织了几百位同学勤工俭学参加火车春运。

    

     1987年夏,马云(左二)与外语系李增荣教授(左六)及同学在文一路校区门口合影

     这些活动都引起了轰动,马云担任学生会主席的那届学生会,是大家认为最好的一届学生会。

     据同窗回忆,马云大概大二大三左右入了党。这是当时任何一个上进青年都会做出的选择。“那时入党不仅要求学习好,而且要求人品正直,有组织能力,还要具备热情和理想主义,可以说是百里挑一。”

    

     图说:2017年,马云回到母校与师生交流,现场学生举着牌子欢迎马云

     尽管已经毕业30年,但马云很讲情义,这么多年来,同学、朋友,曾经认识的人,只要是联系上他,有所求,马云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好!”“支持!”“帮忙!”

     八十年代纯粹、激情和理想主义的时代特质,塑造着马云的精神世界,成为他的信仰。

     02

     1995年,杭州西湖明珠电视台做了一期测试节目。马路边五六个大汉在抬窨井盖,似乎是要偷去卖,看有没有人会站出来制止。

     一个头发凌乱的瘦弱男子骑车来回绕了好几圈,找不到警察,就指着大汉说:“给我抬回去”,一边跨在自行车上随时准备逃跑。

    

     这个其貌不扬的男子正是马云。当时他刚开始创业,在杭州经济大厦租了间办公室,正准备骑单车去上班。

     马云几天前看报纸报道一个孩子掉进没有盖的窨井里淹死了,便起了制止的念头。但他又顾虑“五六个人我怎么打得过”,于是骑车跑到四五百米远去找帮手。不料没找到警察,也没有旁人愿意出手帮忙。绕了两圈,看他们还在抬,实在忍不住了,于是上前制止。

    

     在彩色电视机尚未普及的19世纪中期,马云的行侠仗义之举被歪打正着记录下来。如果没有这段影像,谁又能把如今的商业领袖与当年的热血青年联系到一起。

     马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金庸武侠迷。武侠精神和理想主义相互叠加,让马云不仅“爱管闲事”,更仗义执言。

     本科毕业后,马云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做了7年大学英语老师。他拿全情投入,成为了该校的明星教师,在1994年3月15日的《杭电报》第二版,刊登着他和其他九位同事获得“首届优秀青年骨干老师”称号的报道,在众多照片和感言中,年轻的马云处于“C位”(中心位置)。

    

     在《杭电报》上,马云的感言直率且超前,对当时的英语教学以四六级统考为准绳的状况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以四六级过不过论英雄不足取,应该以时代需求出发,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实际水平的提高。

     时至今日,马云的率真建言依然振聋发聩。

    

     马云对他人的关心和对公共事务的热情一以贯之。这背后的同样透出马云式的乐观和理想主义色彩,亦可理解为其商业成功的密码:把幸运的种子种到别人身上去,你才会有幸运;成就别人,别人就会帮你成就自己。

     03

     谈起马云和阿里巴巴,绕不开一位刚刚逝去的文学大师——金庸。

     一个月前金庸的葬礼上,马云一身黑衣全程神情黯然,脸色非常的凝重,亲手送上挽联:“一人江湖,江湖一人。”

    

     “刚创业的时候,我们18个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十六七个都对金庸小说特别喜欢,金庸的小说充满想象力,充满浪漫主义和侠义精神。尤其是侠义精神,替天行道,铲平人间不平之事。”年轻时候的马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金庸武侠迷,

     创办阿里巴巴之时,马云给自己起的花名是风清扬,他给自己的江湖定位,就是行侠仗义的大侠。

    

     2000年7月29日,马云和金庸先生第一次会见,两人用相见恨晚来形容。在创业的路上,金庸给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2004年金庸先生为淘宝网提字“宁可淘不上宝,决不能弃诚信”,童年阿里集团就提出了六脉神剑的企业价值观。

     马云曾经说过,没有金庸先生的提拔就不会有现在的阿里巴巴。浪漫主义的侠义精神已融入阿里巴巴的血脉,凝结为《射雕英雄传》里的八个字: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随着阿里巴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马云有一个担心:阿里会不会越来越觉得自己了不起?“我希望我们最后受到尊重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排名世界多少,也不是因为我们的收入和利润多么的了不起,而是因为我们能够为中国、为世界、为未来和为所有我们关心和热爱的人创造价值、解决问题”,马云2017年在阿里成立十八周年的年会上这样说道。

    

     公益也成为阿里巴巴全员投入的一项事业,更准确地说,马云要像做上市公司一样做公益。马云为公益投入了真金白银,阿里上市之初,他就定下用千分之三的营业额来做公益。去年阿里巴巴成立脱贫基金,马云承诺5年内投入100亿元参与脱贫攻坚。

     可能没有任何一项事业,像公益一样,让马云倾注自己未来所有的热情,承载未尽的理想。

    

     今年9月10日教师节,马云宣布一年后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将回归教育和公益。“乡村教师代言人”是他在微博上的唯一身份。

     如果足够了解马云,就不会对这个决定感到突然。早在2014年,马云公益基金会成立,集中在教育、环保和健康三个领域从事公益。基金会资金来源为马云个人捐赠,2015-2017年,基金会累计收入超过6.06亿元。

    

     公益是马云心中的“诗和远方”。从他的一句话里,可以看出公益是如何承载他的侠义情怀:“公益是治疗我们这个地球和治疗我们人类自己最好的良药,公益是最好的治愈剂。”

     04

     梦想是一个人的,而理想是一群人把一个人的梦想变成共同的理想。

     马云和阿里巴巴用了19年,讲述了一个把“梦想”变成“理想”的故事。

     19年前,马云和另外17位阿里巴巴创始人从湖畔花园起步。当时没有人知道,他攒的钱撑到夏天也就差不多花完了,连每个员工最少工资都快发不出来。

    

     彼时在中国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公司都是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的价值还完全未被社会认知。已经有过几次创业经验的马云,却坚持要建立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

     “一切都从头开始,失败了也无所谓,我至少把一个概念告诉别人,我不成功,会有人成功的,但首先一点我希望中国人早点成功。”马云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让他决心做一家平台企业。

    

     因此他之前去过一次美国,搜索网页查不到任何来自中国的商品,他要用互联网搭建一个桥梁,让中国商品触达全世界的客户和消费者。

     当时亚洲金融风暴余波未消,阿里巴巴不断用互联网技术赋能中小企业,陆续推出“中国供应商”、“诚信通”等服务,帮寒冬中的国内中小企业获得国际订单。

    

     马云和阿里巴巴的一贯的乐观和担当,在一次次经济危机中显露出应有的成色。

     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经济广受波及,而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的中小企业也受到冲击。

    

     2008年7月23日晚,一封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写给员工的内部邮件在网络上曝光。这封题为《冬天的使命》的信件中,他毫不讳言提到面临严峻考验,他要求员工肩负比以往更大的责任,“我们不仅不能让自己倒下,还有责任保护我们的客户”。陆续推出乌云、狂风、春雷计划为中小企业“援冬”。

    

     使命、愿景、价值观这些大词,被马云和阿里巴巴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商业行为。这就是马云的行事风格,理想主义不停留在嘴上。

     纪录阿里巴巴早期创业史的短片《造梦者》中,马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的使命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个我们和其他公司没有区别。”

    

     很多人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公司还在初创期,却强调这些听上去虚头巴脑的东西。

    

    

     这是马云成功故事的逻辑:一个永远年青的理想主义者一以贯之的追求。绝大多数的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少数的人是因为相信而看见,马云正是后者。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聚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