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书灯:繁华都市里的乡土情结
2018/11/23 21:00:00席晓艳 学习时报

    

     隔着白色布袋就能闻到那淡淡的麦香气味,指间轻轻捻搓那乳白泛黄、略微发涩的面粉,不禁沉浸在惬意的回忆中。

    

    夜

     读

    

     在中关村科技院所集中地区,有一座综合性写字楼,曾经有几年时间,我就在写字楼的14层办公。这座写字楼不仅是国内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贸易公司总部,还聚集了互联网、科技金融等多家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在写字楼的地下一层、二层分布着公共食堂、各种风味餐饮店、花店、超市、电影院、健身房、游泳馆等满足人们日常各种需求的公共服务场所。每当午餐我不想去公共食堂就餐时,就找个特色餐饮换个口味,经常吃的是一家日式餐馆的荞麦面。餐馆不大,整洁而安静,就餐高峰时座位还显得很紧张。一份荞麦面定食,以蘑菇、紫菜或豆腐海带作为辅料,浅褐色的荞麦面条,加上特有的汤水,热腾腾的一大碗,正值饥肠辘辘时吃上很过瘾。

    

     对于荞麦面的特殊爱好,源于儿时的记忆。

     上世纪70年代末的秋季,因父亲工作调动,我们举家从河北内地城市迁往内蒙古塞外小城,在县城安了家,我进入县二中初三学习。那时国家刚刚恢复高考制度不久,学校对学习抓得很紧,班里学生们也都很努力。坐在我后面的女孩子叫小丽,扎着两条齐肩的发辫,方脸、细眉、双眼皮,嘴角略上翘,笑起来露出整齐的白牙,性格开朗,心直口快。因是前后桌,经常讨论些学习上的问题,一来二去就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她家距离学校很近,遇上冬天天气不好,晚自习后我就干脆住到她家。节假日时她也经常到我家来,除了共同完成家庭作业外,就是到周边玩耍。

     县城不大,我家住在县城的边缘,属于城乡结合部,向东、向南步行十多分钟就是庄稼地,向北步行十多分钟就进入树林和沙丘。有一天,她提出到县城南边的兴隆庄三姨家去,说是不远,骑车半小时就到,并强调三姨做的荞麦面条特别好吃!十几岁的孩子哪里经得住这样的诱惑,我便毫不犹豫地跟着她,沿着崎岖不平的小土路,第一次走进了北方塞外的农家。

    

     三姨家的院子很宽敞,一进门的甬道两边是用矮篱笆隔开的菜园子,菜园子靠外墙的一角围成独立的猪圈、鸡舍之类。鸡鸭鹅散养在院中,大白鹅见有生人进来,伸长了脖子“嘎嘎嘎”地引吭大叫,其余的鸡鸭也跟着一起警觉张望,第一次见到这种热闹场面,我觉得既紧张又有趣。整个院子各功能区既整齐有序,又显得生机盎然。三姨纯朴、精干、略消瘦,一看就是个能干利索的女主人。见到我们非常高兴,无条件地满足着小丽撒娇式的各种要求。嘘寒问暖后来到菜园子,园子有水萝卜、茄子、小白菜、西红柿、豆角等蔬菜,果实尚处待成熟期,煞是鲜嫩。我们兴高采烈,眼睛和手脚似乎不够用,感觉什么都好。从菜园子回来三姨就开始张罗做荞麦面条,和面、擀面、切面,只是半小时左右,两碗热汤面就摆到眼前了。漂着油花、绿叶和蛋花,散发着葱香、菜香和特有的麦香,未动筷子已流口水。挑起褐色的细面条,筋韧不断,送到嘴里,虽不像白面面条细腻顺滑,但也不像玉米面粗糙拉嗓,而是绵软柔嫩、清香利口。看着我的吃相,小丽一边呼噜呼噜吸着面条,一边还时不时得意地扬起眉毛说:怎么样?好吃吧!这是记忆中第一次品尝荞麦面,在物质生活还不富足的40年前的塞外农村,饱含着童年小伙伴的盛情和三姨无限爱意的乡土料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影响了我一生对荞麦面的特殊情感,每每想起那温馨的场景,心里总是暖暖的。

    

     中考结束后的暑假真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我们钻过城郊的庄稼地,提心吊胆地掰几穗成熟的玉米棒,回家煮着吃。剪过长出老乡家墙外,已经垂下头的向日葵大花盘,尝尝没有任何加工的嫩毛嗑的味道。悄悄潜入农家的果园,急急忙忙摘几个黄中略带红的沙果,咬上一口,又酸又涩,五官都挪了位。当然也经常克服交通上的困难,去三姨家蹭顿专属农家荞麦面。

     高中学年开学后,我俩分别就读不同的学校,我离开县城去读住宿高中,后来又到北京上大学,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联系也越来越少。但跟小丽相处的生活学习片段总是鲜活地呈现在眼前,荞麦面则成为最有温度最生动的回忆。

    

     若干年后,我大学毕业并在北京成家立业,虽然吃穿住行方面越来越方便,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越来越富足,但对荞麦面和儿时的乡土环境仍然情有独钟。除了在餐馆吃这种主食外,还经常在家亲自下厨操作。当然,我的厨艺水平有限,手工做不出细面条来,为此购置了手动压面机、刮板及平底不粘锅等设备。荞麦面粉是专门托了妹妹从老家捎来的,想吃汤面时,就用压面机压出或宽或细的面条,开水煮熟后,浇上备好的汤汁。汤汁根据季节和口味偏好,有时是牛肉西红柿口味,有时是鸡蛋紫菜虾皮口味,有时是蘑菇蔬菜口味……在我的主导下,荞麦面主食也深受家人的喜爱。

    

     出于对荞麦面的喜爱,我忍不住对这种纯朴面食进行了粗浅探究。荞麦在我国甘肃、山西、陕西、内蒙古、东北等地都有广泛种植。早在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有“视尔如荍,贻我握椒”的诗句,荍即荞麦,说明距今2500年前就已有荞麦种植了。南北朝北魏时期的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杂说》详细记载了荞麦的栽培技术,如密植、施肥、收获等。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对荞麦的药用价值进行了描述。

    

     每年春节前后,妹妹都会从家乡捎来当年的荞麦面,隔着白色布袋就能闻到那淡淡的麦香气味,指间轻轻捻搓那乳白泛黄、略微发涩的面粉,不禁沉浸在惬意的回忆中。在我眼里,这已不是普通的荞麦面粉,而是繁华都市里的乡土味道,是富裕生活条件下的家乡绝色食品,是对儿时小伙伴真诚情感和那段无忧无虑生活的纪念。

    

     在我眼里,这已不是普通的荞麦面粉,而是繁华都市里的乡土味道,是富裕生活条件下的家乡绝色食品,是对儿时小伙伴真诚情感和那段无忧无虑生活的纪念。

    

     文章原标题为:《繁华都市里的乡土情结》,刊载于《学习时报》2018年11月23日第8版

     本期录音:闫书华

     本期编辑:翟月荧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学习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