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私有化,一笔预计劲赚600亿的买卖!
2016/4/2 股票投资论坛

    

     万达私有化消息一出,各种解读刷爆朋友圈,主要观点都是港股估值太低云云。这个说法看似有道理,但细究起来又不见得切中了根本,还是新财富君来给你最靠谱的解释吧。

     2016年3月30日晚,万达商业(03699.HK)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万达集团正在考虑全面邀约收购全部已发行之H股,并可能导致公司私有化并从港交所退市。

     第二天开盘,该股于46.8港元/股价位跳空高开20%,略微下跌之后整个交易日盘横于18%左右的涨幅,最终报收于45.95港元/股,上涨18.43%。

     消息一出,各种解读刷爆朋友圈。当然,最大的焦点无疑是:这家当年获得港股“年度最大IPO项目”荣誉的上市公司,为何仅仅1年3个月之后就宣布私有化退市?

     新财富君看了一圈解读,关于万达之所以私有化,主要观点都是港股估值太低云云。这个说法看似有道理,但细究又不见得切中了根本。于是新财富君决定自行寻找更符合商业逻辑、更贴近商业实际的答案。

     先从万达商业赴港IPO缘由说起。

     当初万达商业赴港IPO时,其招股书中有如下一段话:

    

     此段话清楚表明,万达商业在2010年3月即提交了A股上市的申请,但数年下来皆未获得批准。当时的背景是,国家严控房地产,因而地产企业无论于A股IPO还是借壳,皆处于冻结状态。

     万达决定不再等下去,转道赴港上市。

     但是,万达商业赴港IPO,并没有采取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惯用方式——红筹架构模式(即:实际控制人在境外设立离岸公司,然后返程收购境内企业,再以离岸公司为主体申请于境外交易所上市),而是采取了直接以境内注册的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俗称“H股模式”。

     H股模式赴港上市,因为需要中国证监会的前置审批环节,因而,这一模式主要为赴港上市的国有控股公司所采用。相较于红筹模式,H股上市模式存在一个相对不利之处,上市公司的原有股份属于“内资股”,该部分股份不得在港交所流通交易,只有专门在境外发行的H股,才能在交易所流通(而红筹上市模式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公司的全部已发行股份都可以上市流通)。

     换句话说,H股上市公司的内资股相当于非流通股,只有H股才是流通股。如果是H股上市的国有控股企业,其内资股不能流通,似乎问题不大,但如果的民营企业则不一样,大股东手上的股份是内资股,无法流通就意味着无法套现,实际上等于是自己手上的股票并未上市。

     关于内资股的流通,万达商业又在其招股书中披露:

    

     虽然有规章规定,内资股通过审批之后可以转化成H股,并在港交所上市流通。但是新财富君至今从未听说过哪家H股上市公司成功实施了内资股转H股。或许,这个方案在实操中并不具有可行性。

     那么,万达为什么要选择这种非全流通的H股上市模式,而不选择全流通的红筹模式?

     新财富君前面提到,万达商业原本就是打算在A股上市的,而且上市主体也改制成了股份有限公司。如果其赴港上市时采取红筹模式,则要将股份有限公司恢复成有限责任公司,还要搭建离岸的控股架构,操作起来又要大动筋骨、费时费力。所以,从时间成本考虑,干脆就直接以境内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申请H股上市了(话说普通民营企业如采取H股模式赴港上市,要拿到中国证监会的“路条”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呢)。

     而且,这种方式,还为日后“H股在港股市场交易、内资股在A股市场交易”的两地上市模式预留了操作空间——假如万达商业选择了红筹模式,则其完全不可能实现港股与A股的两地上市。

     万达商业不仅预留了两地上市的操作空间,而且其的确在按照这个路径操作。新财富君在中国证监会的官网上看到如下一条披露:

    

     从时间上来看,万达商业提交A股招股书申报稿的时点,距万达商业赴港IPO仅仅过去9个月。也就是说,其前脚刚刚完成H股上市,后脚又向证监会申请A股上市。

     除了万达商业之外,新财富君还看到证监会预披露了广州富力地产招股书申报稿。或许是监管层又重新放开了地产企业在A股的IPO?看来,万达商业A股上市之梦又重新被唤醒了。

     好了,核心问题来了:万达商业的H股上市,并不妨碍其回归A股,而且,实现两地上市还有利于品牌声誉,其为什么要将H股私有化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一下万达商业赴港上市之后的股价走势,并与港股大盘走势做一个对比:

    

     上图中,白线是万达商业上市以来的股价走势,黄线是同期恒生指数走势。代表港股整体的恒生指数估值已经够低了(市盈率只有7、8倍),而万达商业走势竟然比恒指还差。截至私有化公告发布前,万达商业的股价较上市首日已跌去超过20%。

     因而,万达私有化之原因,外界多数的解读是,港股估值太低,企业市值被严重低估。这个说法表面上成立,但细想又不完全站得住脚。

     如今万达商业的内资股已经申请于A股上市,这就意味着,大股东万达集团等所持有的内资股,将可能实现在A股的全流通。这就意味着,王健林直接、间接持有的万达商业内资股,不仅得以自由流通,其市值也将参照A股地产上市公司的平均估值确定,而不再参照H股的估值。王健林的持股市值(财富)被低估一说,就站不住脚了。

     通过两地上市,王健林的持股市值和套现自由度都不会被压制,可以充分释放出来。按理,其并没有将H股私有化的动力。

     试想,当初为了赴港IPO,得向投行、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支付顾问费吧,另外,发行股份还得给承销商等中介机构支付佣金吧。按照当时万达商业庞大的IPO,这些费用加起来估计不会是小数额。现在为了私有化,又得向相关中介机构支付一笔中介费用,估计也不便宜。

     万达商业所宣布的48港元/股的私有化价格,恰好就是其赴港IPO时的招股价。这立刻让新财富君想起当年阿里巴巴B2B公司的私有化。2007年阿里巴巴B2B公司赴港IPO,招股价13.5港元/股,4年之后,阿里按照同样的价格将IPO所发行的股份全部买回来,完成私有化退市。因而,外界惊呼,阿里巴巴等于是没有付利息,无偿使用了投资人的资金4年。

     万达商业如今的私有化价格也等同于IPO价格,也等于是免息使用了投资人的资金。但时间只有1年3个月,所节省的利息甚至无法覆盖其IPO和私有化的各项中介费用。从这个角度而言,私有化交易也不是一个划算的买卖。

     那么,万达商业动议私有化的合理性究竟何在?

     新财富君给出的靠谱解释是:万达商业私有化背后,是一笔劲赚600亿元的买卖!

     其背后的逻辑是:万达商业发行在外的H股不是因为低估,股价一直很低迷吗?那么,假如大股东按市价将这些股份买回来,促成私有化退市,则日后在A股IPO时,大股东从港股买回来的这部分股票,可以拿到A股上市,从而获得惊人的溢价。而这些溢价带来的收益,将全部由万达集团的全资股东王健林获得。

     根据万达商业披露的数据,其发行在外的H股总股份数为6.525亿股(也就是当初赴港IPO时所发行的全部H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4.41%),按照48港元/股的私有化价格,万达集团把这些股份全数收购回来,总共大约需要支付313.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60亿元。

     如果万达商业日后在A股上市,按照其2015年每股净利润6.62元,以及A股地产类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0倍计算,其合理股价将达到132元/股。那么,万达集团从港股收购回来的6.525亿股股票,在A股交易时的市值将超过860亿元,扣除260亿元的收购成本,预计劲赚超过600亿元。

     在新财富君看来,只有这个解释才是更符合商业逻辑、更贴近商业实际的答案。有了这600亿元的收益,失去“两地上市”的美誉又何妨呢?况且又免除了港股市场更为严格的监管。

     顺便再八一句,王健林从H股收购回来的股票都值860亿元了,且其手中还有大约3倍于此的存量股票。按此计算,如万达商业地产实现A股上市,王健林的财富将轻松跨上3000亿元台阶,首富之座看来是牢牢坐稳了。

     欢迎订阅新财富杂志,纵览更多精彩文章。

     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转自新财富plus(微信号:xcfplus)。

    

     往期精彩回顾,请点击

     一家0收入、一直亏损的企业,竟以52.5亿高价卖给上市公司,来看新财富的深扒!

     解密新三板PE成绩单:距红杉、IDG们还差几条街?

     【深八】出柜即市场,隐秘而惊人的粉红产业链正在爆发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股票投资论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