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国际人才交流平台——学术与科研社交网络的兴起
2014/10/30 千人智库

     随着世界范围内大众型社交网站的蓬勃发展,近年来,以Academia和ResearchGate等为代表的专门针对学术与科研工作者的“小众”型社交网站也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人才交流平台,学术与科研型社交网络对传统的科研方式、科研合作方法、科研成果发布模式,科研人员互动交流形式等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学术与科研社交网络的兴起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以H-Net为代表的国际性学术交流网站已经产生。1992年,为促进世界范围内历史学者之间的交流,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Richard Jensen倡议发起了H-Net网站。从主要服务于历史学者,到服务于超过90多个国家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教授,H-Net目前已发展成为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人文与社科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之一。通过定期发布超过100类交互式免费新闻邮件,该网站吸引了超过100,000名注册用户的参与。在其发展过程中,H-Net陆续增加了招聘职位发布、学术交流信息发布、研究资金申请信息发布等功能,成为了人文与社科领域广受欢迎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渗透,以Linkedin(成立于2003年)为代表的国际性专业人士社交网站以及以Facebook为代表的国际性大众型社交网站(成立于2004年)变得日渐流行。在这种背景下,一类专门针对于学者与科研工作者的新型人才交流平台——学术与科研社交网站应运而生。

     如果说早期的学术交流网站侧重于“学术性”,那么在2008年左右迅速兴起的学术与科研社交网站则更注重于交流平台的“开放性”及“学术社交”功能。无论是在用户数量,还是在平台功能等方面,此类学术与科研社交网站都实现了较大突破,更好地满足了其针对的特定群体的工作与交流需求。这类网站以Academia, ResearchGate, Mendeley等为代表,它们各有特色与所长,通常均由科研工作者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根据实际科研与交流需要创办成立,以下选取目前用户数量最多的Academia为例,对此类平台进行考察。

     Academia, 学术与科研工作者的Facebook?

     Academia公司设于美国硅谷,是当今最受欢迎的国际性学术与科研社交网站之一。以突破传统的学术论文发表模式的局限性(如论文评审周期长,评审封闭,且主要限于数位专家评审等)为初衷,牛津大学博士生Richard Price 于2008年创立了旨在进行论文与科研成果自由分享的学术交流平台Academia.edu. 以60万美元天使投资起家,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Academia至今已获取将近18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

     Academia自身的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3月,其注册用户总量超过850万,分享论文数量约250万篇,用户们的研究兴趣约100万类,每月访问客户量超过500万,其受学术与科研工作者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2013年9月份获得新一轮投资之后,Academia于当年10月收购了学术论文搜索引擎Plasmyd, 步入了进一步急速扩张发展的轨道。

     从主要功能来讲,学术与科研工作者可以在Academia用户页面即时发布自己的科研成果,并通过对自己论文的浏览数量及浏览者信息的了解,监测自身科研成果的影响。与此同时,用户也可以随时阅读由系统根据个人研究兴趣自动推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学术社交平台,它同样采用了“Follower Model”, 即“粉丝”模式,用户可以关注自己的同行并加入由相同研究兴趣者构成的研究小组,了解自己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与同行互动。除此之外,用户在自己的页面也可以发布自己个人信息简介,上传简历,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者与论文等等。

     传统科研模式与人才交流模式的颠覆

     作为代表性学术与科研社交网站,Academia以“加速世界范围内的科学研究”为自身使命,它的出现是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领域“Open Access”(开放存取)运动的一部分。综合来看,Academia的出现在以下主要方面对传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交流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缩短了科研成果发布时间。学术与科研成果的发布传统上以在行业内学术刊物出版发表为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的周期一般短则几个月,长达几十个月。Academia可以让研究者即时发布自己的成熟或不成熟的研究成果,加速了知识流动进程。

     建立了新型科研成果评价方式。一方面,Academia的兴起使得科研成果的评审方式从传统的小范围“专家评审”,扩大到整个行业的科研人员“集体评审”。另一方面,在Academia平台上,科研成果的质量评定增加了“成果浏览量”、“引用次数”、“下载次数”等客观评价指标,而这些指标都可以为科研人员所利用(比如作为申请科研项目资金的资质证据),成为建立自己学术地位的客观指标。因为信息的公开性,这种新型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还可以有效遏制学术不端,打击学术造假。

     改变了科研交流合作模式。学术会议通常是国际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而在Academia这个平台,通过对自己科研成果的即时发布以及对同行学术动态的掌握,研究者可与同行随时开展互动讨论,迅速获取同行评价,并改善提升自己的科研成果,极大地加强了同行业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

     对科学研究信息获取与产学研合作产生促进。Academia的开放性意味着任何互联网使用者都可以方便查阅由众多用户贡献出的公开科研成果信息。通过系统的“Trending”(热点推送)功能,Academia还可以显示各行业的最新研究热点与研究方向,此类公开信息不仅能为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提供方向性研究指引,也为它们直接获取科研成果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综上所述,作为新型国际人才交流平台,学术与科研社交网站的发展正对传统的科学研究模式、科研合作方式、科研人员交流形式等方面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正因如此,它的崛起也受到了传统科研领域利益集团(如出版商)的遏制。例如,著名的出版商Elsevier不仅在2013年收购了Academia的强劲竞争对手Mendeley,而且在2013年下半年以论文版权归属问题向Academia施加法律压力,要求其用户撤下版权归Elsevier所有的论文。此事件也引发了科学与媒体界关于“开放存取”的新一轮争议。无论争论结局如何,学术与科研社交网络的形成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与壮大也是大数据时代的大势所趋。在我国,以中科院计算机所开发的“学术圈”网站(原名天玑学术网)和万方数据开发的同类网站为代表的学术与科研社交网络也正处在起步发展过程中。它们能否成长为中国版的Academia还取决于中国学者与科学家群体的检验。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千人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