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史方: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上升到“专利思想化”层面
2014/11/6 千人智库

     同样是新买了一台彩电,中国居民会选择将窗帘拉好,生怕半夜有飞贼入室;美国市民则不必担心安全问题,甚至敢公开邀请亲朋好友一同观赏,明码标价日一小时收费几何,一年后可能会更换一台更大的彩电……这个例子看起来漫无边际,实际上却是中美知识产权保护不同层次的夸张类比。

     “目前,中国仍然在强调对于专利的保护,其实是反映了目前专利侵权、归属不明的普遍现象。反观美国,已经越过了专利保护这一层次,把注意力聚焦在专利如何更好、更快转化上”,辗转中美两地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让“千人计划”专家史方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见解更具国际化视野。在越洋采访中,他用了多个生动的案例来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全球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已提前到“专利思想化”的层面。先天发展不足的中国,应当拥抱这股浪潮,以开放的姿态换取中国知识产权的更多进步。

     专利思想化”成为国际新趋势

     《千人》: 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概念,知识产权的外沿、保护机制在两百多年间变得更加立体和多元化。在当下的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社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出现了什么新趋势?

     史方: 目前,国际社会对于知识产权的专利保护的越来越早期化,衍生出明显的“专利思想化”新趋势。这种趋势的外在表现在于:并不一定非要以文字、图片等看得见的载体呈现,一旦想到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就可马上申请专利,作为持有者的知识产权保护起来。此外,整个申请流程也更加简洁、有力,利于在较短周期内迅速确定专利归属。

     “专利思想化”的趋势之下,整个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表提前,对于激发创新活力、鼓励科技探索的积极影响不容小视。因为在一项具体的科技探索中,从想法孵化到技术成熟,往往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恰好是思想本身。唯有在思想的基础上,填充实验数据、摸索技术支撑,才能推动一个专利真正往前走。从这个角度来看,抓住思想是第一步的。

     《千人》: “专利思想化”的应运而生,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积极态度。您认为其背后的推动力有哪些?

     史方: 这种趋势的出现,可以从事物发展规律和宏观经济环境两方面来解读。从前者来看,在各行各业的创新领域,都分散有很多价值的生成。整个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背后,最大的驱动力其实是经济价值,无形中推动着大批从业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捍卫可以预见的经济利益;从后者来看,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中,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生产,更渗透到思想层面。目前,围绕“专利思想化”的命题,国际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趋向早期化、多元化。各行各业的群体,都可以申请专利保护,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商标、网站,也向“思想”这一出发原点延伸。应当注意的是,同国际社会的这种大趋势相比,国内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还停留在“实物”阶段,整体机制仍然比较落后。

     《千人》: 当“专利思想化”的趋势使得国际上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势更复杂、案例更多元。在此背景下,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史方: 的确,国际上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鲜血液注入是把“双刃剑”。于中国而言,因此而衍生的机遇和挑战都很明显。先看机遇,“专利思想化”的核心概念其实再一次肯定了思想所带来的巨大可能性。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会加快各行各业新思想的孵化诞生,同时也能刺激越来越多的跨行业之间的创新合作。比如说,芯片制造和微电子的结合、医疗和微电子的结合、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产生了类似更多的跨行业知识产权。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程度提高,这样的结合将汇聚经济价值和创新动力于一身。对于高科技行业来说,无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再来说说挑战。一是尽管近年来国人专利保护意识增强,但专利保护团队的建设仍然处于滞后阶段。据我所知,我国2013、2014年两年申请专利的数量是过去5年的总和。伴随专利申请数量的剧增,发生专利打架、诉讼的几率也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单个专利归属和侵权与否的判决过程往往非常漫长。因此,这需要科技界、企业界在努力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同时,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专业专利律师以适应时代需求。然而,从目前来看,这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重要短板所在。举个简单的例子,国际上两个科技大公司发生专利打架现象,正式移交给法院进行判决。结果的好和坏,往往不取决于专利本身,而是专业律师团队的水准。近年来,苹果和三星的专利官司连连,最终大多以苹果获胜、三星赔偿收场,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背后强大的专利律师团队。

     不得不承认,我国专利律师团队整体素养跟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毫不逊色于我国技术层面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甚至可能更大。从专利怎么写、保护专利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再到涉及专利异议的判定,在这整个封闭的流程中,单个环节均比发达国家落后。举例来说,在国外申请专利,只需把专业律师请过来,他会依据专利需求用法律条文帮你写下来。反观国内,除非是北上广一线城市昂贵的专利律师,专题申请的起草都是由申请人自己来写,专利律师只起到一个法律上把关的作用。对比之下,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个挑战是国人对于知识产权的尊重程度不够。同样是看好一家产品成熟的公司,美国人会花高价收购包括产品、团队在内的整个公司,中国人会以两倍工资把技术团队直接挖过来。两种的不同选择,其实折射的是国人对于知识产权本身竞争的尊重不够。在我看来,尊重知识产权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规则。

     怎样做到“不担心彩电半夜被偷走”?

     《千人》: 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差距在哪?结合您在中美工作生活经历,有无案例可以分享?

     史方: 知识产权的保护分为几个历史阶段,专利登记、专利保护、专利转化这三个层级是不断拔高的,意味着整个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愈发完善和成熟。就目前来看,中国仍然处于强调专利保护的低层次阶段,而美国已经在积极探索如何将手中的专利更好转化成科技成果,以期获得更大的社会价值。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同样是新买了一台彩电搬到居住的小区,在中国是生怕半夜里有人来偷,把窗帘拉起来不让别人看到;在美国不仅不怕有人来偷,还可以把彩电拿出来给大家看,按小时收费。一两年之后,收的费用加起来或许可以买一台更大的彩电。因此,在美国业界很难听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大家更关心的是如何把知识产权放大到社会上,产生生产动力,让普通百姓享受到知识产权带来的利好。

     我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的感受是,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他们更强调“转化”的过程。从知识产权的保护环节到转化环节,其实是一种高层次的蜕变。对于知识产权持有者,美国社会普遍都形成了尊重的风气——这个东西是你的,别人不能拿。

     在促进专利转化上,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新思路。就从硅谷来看,它在全球创新创业的重点孵化基地是斯坦福大学,包括谷歌搜索引擎在内的大量高科技专利出自于此。为了加快专利转化,对于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斯坦福大学有很多开创性的做法:最多只占公司股份的5%;在引入风险投资后帮助资金的稀释;只要有风险投资进来,给每个创业者20万—100万美金不等的创业启动资金……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斯坦福大学孕育了一大批创新企业、创业先锋。因此,从体制上鼓励创新、创业,并给予适当激励,对于更多有价值的专利诞生和转化至关重要。

     《千人》: 横向对比,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层次较低,仍需更多动力和支持。换个角度纵向对比,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近年来的发展势头怎样?如何正确看待过程中的优劣?

     史方: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底子薄、基础差,属于后程发力的类型。在改革开放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在国际上的刻板印象是“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国家,角色是外国企业在中国扩张的代工。直到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从国家战略层面把“科技创新”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这才真正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现在国家专门成立高等法院保护知识产权,说明从司法上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基础。

     可以看到的是,近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进步体现在多个方面。从专利申请量来看,最近几年中国知识产权专利申请的数量剧增。从1949年——1989年这40年间的专利申请数量,可能还不如2005年—2010年这5年的多;从案例来讲,近年来出现不少国际跨国公司收购本土公司的情况,这也侧面反映了我们的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在增加。当然,也不能规避前进过程中的一些短板和不足,如:申请专利的周期过长、专利保护的思想观念仍然淡薄、专利团队素质亟待提高……这些问题要在发展中不断去改进。

     中国有句俗语:万事开头难。知识产权保护道路上,短板和不足的攻克都需要一个缓冲的过程。我相信,今后五年、十年,律师团队的整体素质会有明显提高,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会在现有基础上趋于完善。

     保护专利是为了更多人使用

     《千人》: 在很多普通民众眼中,专利保护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划定权利归属,不允许他人干涉和使用。您认为专利保护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史方: 其实,大多数人对于知识产权的理解是错误的。往往申请了知识产权并公布它,更主要的目的在于推动更多人能用。一项专利从申请到落地的过程,是着眼于转化成成果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有经济价值生成,原创者需要享受到因此而带来的利益。在此基础上,鼓励更多手握知识产权的原创者花更多时间去发明、发现、发展更多的新技术和产品。从这个角度来看,专利持有者是希望更多人使用,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和安全性。

     中国要走向全球化,必须树立这种新的理念。我们手握一项技术专利,鼓励更多的跨国公司来购买使用,以此培育更多技术创新的土壤。

     《千人》: 知识产权对于领域的推动力也不可小视。就您所在的集成电路行业来看,知识产权所承担的价值在哪?

     史方: 电子工业是知识产权高度密集的行业,可能是全球各行各业中知识产权专利生成密度最高的行业。行业之间的竞争,某种意义上是技术的竞争。技术上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围绕知识产权侵权打了不少官司,由此也要吸取一些教训。第一,如果是使用别人的知识产权,需要按照法律制度付费。应当清醒认识到,国外产业现有成果是长期以来的技术积淀,要认清差距,尊重国际的游戏规则;第二,加大力度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如果以后再碰上国际大公司的专利官司,我们能有软实力与之叫板。这样一来增加了达成庭外和解,或者交叉使用对方专利的可能性,将因专利官司带来的经济损失减到最小。

     人物简介

     史方,“千人计划”专家、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供职于英特尔、美光科技等国际500强企业。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千人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