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施一公:生命科学发展需要基础研究长期投入
2015/4/17 千人智库

    

     高效引才,科学决策!关注请点击箭头指向蓝色“千人智库”

     近日,在科技日报社、科技部机关党委联合主办的第二期《科技创新大讲堂》上,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作题为“生命科学与人类探知未来”的主题讲座。

     挂职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会不会耽误正常的科研和教学?“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30多年前的预言今天是否实现?4月9日下午,在科技日报社、科技部机关党委联合主办的第二期《科技创新大讲堂》上,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敞开心扉作了题为“生命科学与人类探知未来”的主题讲座。

     此次大讲堂由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王志学主持。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心内科教授张抒扬带领该院20余位知名专家莅会。面向300多位听众,施一公说,“我最根本的是一个科学家,大约50%时间用在研究上”“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重要的自然及应用科学学科,中国要抓住机遇,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注重人才培育,但科学研究不能拔苗助长”。

     关于科研时间:大约50%时间用在研究上

     “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哪去了”,一直是施一公关注的话题。

     在一个月前的全国两会上,施一公曾对媒体分析原因,“现在的高校的确是高度行政化,每办一件事,都可能有很多行政环节‘作梗’。也因为大学行政化的存在,产生了很多机构,多出来很多会议,很多教授、科研人员每天真正用在科研和教学上的时间有限”。

     从去年年底开始,施一公挂职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这会不会耽误他正常的科研和教学?在《科技创新大讲堂》上,施一公对此进行了回应:“确实比较忙,但我在这里解释一下,我在北京市卫计委的工作只是挂职,不坐班,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一些医院在医学问题研究上尝试着找一条路。在有限的时间里,抽出一点时间,了解政府决策的过程,我认为是有意义的。”

     对于自己科研时间,施一公说:“我最根本的是一个科学家,不管外面事情有多忙,都会抽出50%的时间做科研。我是清华的教授,一年还要讲100学时的课,这是必须承担的。我的平衡就是留出足够的科研时间和教学时间。我经常会很不好意思地推掉很多事,诸如从评审到开会。这个平衡很难,但要保证教学同时保障50%的科研时间,一些事情只能往外推。”

     关于生命科学:注重投入但不能拔苗助长

     “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重要的自然及应用科学学科,也是比例最大的学科。”施一公认为,从本质上说,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如植物的根茎叶或人体的内脏器官;也可以是生物个体,如植物、动物、人类等,甚至是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生命科学属于实验学科,它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目前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人口膨胀、食物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及疾病危害等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提问时,施一公认为,“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一预言正在逐步变成现实,但中国在不少方面和美国等国还有差距。

     “清华大学图书馆统计了1998年到2008年的SCI科学论文发表情况,在全世界范围内,大生命科学的论文占50%左右;美国的数字和世界基本吻合,但在排名前十的美国综合性大学里这一比例是61%;中国则是20%。这个就是区别。这个数字反映出中国当时的现状,有它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且是需求造成的。我觉得,要重视生命科学,但不能拔苗助长。”

     施一公又谈到了政府科研经费投入的比例:“美国政府大约50%左右的科研经费用于大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国的数字我不全有,但有一些。比如说,我们的自然基金委,在上世纪90年代的投入,可能在10%左右;现在生物学加医学是30%以上。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于生命科学的投入在不断加入。”

     施一公认为:“这些并不是拍拍脑袋做出来的决定。国家一点一点加大生命科学的投入,这是应该的。因为生命科学与百姓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高端创新制药要发展起来,生物科技要做起来,都需要基础研究的长期投入,用以培养尖端人才。”

     关于教育:让孩子觉得“科学很酷”而不是“赚钱很酷”

     人们眼“见”的就是真实的吗?

     施一公用科学进行反驳:“人们普遍认为,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实人的视网膜细胞上的感光蛋白最敏感的三原色更接近黄、绿、紫。因为我们的眼睛里主要有三种感光蛋白。视觉仅仅是人眼对390纳米到700纳米的电磁波的接收,无法感受到这一狭窄波长范围之外的电磁波。我们看到的宇宙,看到的世界,有可能完全是这样一个主观的偏见,是真实世界的一小部分。”

     随后,施一公又进行了一系列发问:“人们为什么要睡觉?”“人们知不知道暗物质可以轻易穿过身体?”

     在一个个故事里,施一公向社会传递着一种声音,“科学很酷,非常有意思”。

     “我小时候,在河南农村驻马店,想的是成为科学家,而不是电影明星;听的都是陈景润、张广厚、华罗庚的故事。”施一公说,“现在的年轻人崇拜财富,但很少崇尚科学,这是很可怕的。”

     在施一公看来,中国最需要的是针对中小学生进行大规模的普及教育,“要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觉得科学很酷,而不是赚钱很酷。这个社会的原动力是知识,这个社会到了崇尚科学的时候,到了宣传‘科学很酷’的时候了”。

     来源:科技日报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千人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