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笑刚:让教授成为教授
2015/11/28 千人智库

     高效引才,科学决策!关注请点击蓝色“千人智库”

     作为“树人”“育才”教育最后一道门槛的大学,教授必须要能够引导年轻人开始理性、勇敢、乐观地面对真实世界。中国的大学要办好,希望在我们教授,问题也在我们教授。

     大学的任务有三个,树人、育才、扛起思想之旗。“树人”“育才”对应“教”,“扛起思想之旗”对应“研究”。

     好的大学教授的两个特征

     什么是一个好的授课者?什么样的职业人士是一个好的大学教授?

     第一,对学科甚至对世界有系统的、贴合事实的认识,这里要强调,“系统的”和“贴合事实的”必须同时具有,这是第一要素。如果你没有系统的认识,我不认为你可以作为一个好的老师。

     第二,要有超乎寻常的沟通能力。爱因斯坦那样的学者多少带点自闭症的特点,他想事情想得太超前。他站到讲台上的时候,依然过度沉静在自己的思想世界里,他讲话不管听众是谁,他讲他自己的。这样的思想者,做不了好老师。思想越深刻、越有个性越不行。超乎寻常的沟通能力,作为一个教授是必须要发展的。在座的年轻人,如果想要做好教授,必须要打好这个教授的基础,这是必须的。

     上述第一点是基础,第二点是更技术性的问题。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大师,尽管不是一个好的授课者,大学里依然可以有一席之地。因此,下面我想主要围绕前一点展开。

     系统而贴合事实的认识哪里来?我认为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来自于个体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的(或者积累起来的)独到和个性的认识,也就是自身对学科的认识。第二种是接受他人系统化的认识。这是两种不同的模式,这两种教师在现代社会里都是存在的,都有它的功能。

     第一类是优秀的大学教授,第二类是优秀的中学和职业学校的教师。作为一个好的中学和职业学校的老师,你要能够对别人的或者已有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接受,然后你去传播知识。作为一个中学和职业学校的教授,够了。但是,杰出的教授必须有自己独到和个性的认识。

     为什么非要是独到和个性的,不能只是传播知识?原因在于——书本上的知识根本远远不够描写真实世界。我认为,人类目前对世界的认识,九牛一毛都不到。无论教科书写的多么完美,离真实世界还相差很远。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树人”“育才”教育最后一道门槛的大学,教授必须要能够引导年轻人开始理性、勇敢、乐观地面对真实世界。只有对世界认知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完成这个任务。一旦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个性化的认识也就出来了,独到性也就有了。

     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仅仅强调个性化认识是不行的。如果不能形成自己的独到而系统的认识,故事讲不下去的。还是要有系统的和贴合事实的认识。

     让教授成为教授的唯一路径

     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的情况怎么样?我认为真正的问题出在我们教授。中国的大学要办好,希望在我们教授,问题也在我们教授。我们没有什么好推托的。严格来说,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中国很多大学的目标,是成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按照这个标准,我们有多少大学教授处于这个水平呢?

     或者,一些大学教授只是在努力做好中等或者高等职业学校老师,达不到真正有自己系统的、独到的认识?怎么样成为称职的大学教授?我以为,能够达到这一要求,一定是通过研究。

     “研究”,我们今天叫它科学研究。我把“科学”去掉剩下“研究”两个字。做实验、发表高水平的文章是研究;没有做过实验,但也形成了对世界的独到的认识,算不算研究?我认为,不一定只有科学研究才能够形成独到和个性的认识。只会发表一些文章、甚至高档文章,我以为不是在做“系统化”的研究。再比如做艺术的,研究艺术,虽然不是科学研究,但也能形成独到的认识。所以形成独到和个性的系统认识,“研究”是核心,但未必就是我们所讲的科学研究。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研究型大学成了现代大学的中坚。在研究型大学出现之前,大学发展速度非常慢。自德国的洪堡创立了研究型大学以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才突飞猛进。研究型大学容许学者去自由研究,这个过程才可能真正形成自己独到的、系统的对世界的认识。

     我认可,教育大学生的第一步是教育自己。你自己都不信,你去教别人,没用,学生不会信你的,学生不傻,你不要认为你能骗得了他,骗不了。学生是最不容易骗的人,骗一堂课可以,骗96个学时不容易啊,多高的骗术才骗得了?

     还不如老老实实做研究、发展出自己独到的系统认识,把自己的事情做扎实。

     另一点,教育实际上不是做出来的,是自我教育。学生要达到一定高度,他自己不愿意学是没有办法的。在这个意义上,学生靠他们自我教育,我们教授也靠我们自己教育自己。

     我们来当教授和随便街上拉一个人来当教授是什么差别呢?我们自己有我们自己独到的认识,我们是学生的一个参考系。让他们看到,我们研究做得好、有能力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欣赏世界和人生。让他们看看,我们的人生是多么的精彩灿烂。如此,给学生以鼓励,让他们在迷茫中看到光明。给学生的正面的激励,才是真正有效的。

     教育自己其实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实验对象。你跟自己沟通,去了解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你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方法,去了解世界,了解他人。

     不能梦想,学生会把你的96小时课当做圣徒听教皇布道。

     “使狂热”不等于教育。让你的学生狂热起来,这不等于你在做教育。让学生感兴趣、产生热情,这只不过是第一步,让你的学生对你有一点点信心。那这个是一个好的开始,这不是结束,甚至都还没有进门。

     “使着迷”行不行?也不行。我们的学生不能让他着迷,我们的学生必须要自己形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最终,他们必须自己独立地面对人世,我们教授,不可能教会年轻人处理将来一切问题的具体方法。只有能够独立面对人世的个体,才会活出“无怨无悔”的人生。

     前面讲到了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树人、育才和扛起思想之旗。中国过去100年大家在想的事情,我认为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个体层面,让个体生活得更幸福;国家层面,改变我们的国民性。这个事已经提了100年,但是我们做得不够好,怎么样能把它做好是值得考虑的。

     “使着迷”不是办法,“使狂热”也不是办法,只能脚踏实地去做。从教学角度看,脚踏实地在哪里?就是强调“基础”的教育。从研究角度说起来,也是一样的道理。

     作者简介

     彭笑刚(纳米材料学家,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浙大求是新闻网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千人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