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创新药资本困局何解?——专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杜涛
2016/12/12 千人智库

     高效引才,科学决策!关注请点击蓝色“千人智库"导读与IT领域“热火朝天”的投资相比,医药行业较难获得支撑新药研发的资本,这不仅制约药企的生存与发展,也是我国医药创新的一大阻碍。《千人》杂志2016年总第53期对话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汉佛莱医药开发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杜涛博士,探讨破解国产创新药研发资本困局的可行性“药方”。

     文:《千人》杂志记者徐锦博

     注:本文原载于《千人》杂志2016年总第53期,转载请注明来源,未注明来源转载将视为侵权。

     千人plan

    杜涛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汉佛莱医药开发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协和医科大学教授。

     1982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此后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接受临床病理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哈佛大学病理系接受了2年的博士后培养。从1994年起在美国FDA担任了将近7年的高级审评官。在FDA工作期间共审评过100多个药品的IND和NDA,并参与了FDA植物药指导文件和保健食品指导文件的起草,为此还获得FDA奖励。曾为多家欧美和中国的大型制药企业担任过医药开发顾问,参与制定的一些药品开发和注册策略、技术方案等在国外制药行业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厚积孕育着薄发,政策推动、市场潜力大、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提升,一系列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正步入“黄金期”。政策、市场、创新能力等万事俱备,处于爆发前夕的国内创新药研发产业,仍缺资本这股强劲“东风”。

     因各路资本涌入,IT领域投资火爆而产生投资“虚火”的现象较为常见,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长期以来,受风险高、不确定性大、开发周期长等因素影响,医药工业领域获得的市场投资捉襟见肘。资本短缺,不仅制约药企的生存与发展,也严重影响我国创新药研发。针对这一困局,《千人》杂志对话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汉佛莱医药开发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杜涛博士,探讨破解国产创新药研发资本困局的可行性“药方”。

     1资本短缺是创新药研发“软肋”

     医药工业关乎全民健康,新药研发则关乎医药工业的未来。医药工业领域,创新药是国家今后重点支持的发展方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2030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和诊疗装备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实现医药工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迈进,跨入世界制药强国行列”。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提出要“重点部署创新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国产化、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而国务院于2015年8月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对新药、仿制药、创新药等进行了重新界定,审批绿色通道也向创新药开放,这些为国产创新药研发扫除了不少障碍。

     政策推动下,我国创新药研发能力和水平正在提升。“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国内创新药领域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创新成果,“十二五”期间国内大约有210个创新药获批开展临床研究,埃克替尼、阿帕替尼、西达本胺、康柏西普等15个1类创新药获批生产。

     而市场对于创新药的需求,仍长期存在。据4家国内医药行业协会共同推动的名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显示,2015年全球创新药市场容量约为4万亿元。另据专业机构估计,全球医药产业规模2018年预计将突破6万亿元,创新药将在其中占不小的比重。

     业内人士认为,政策、创新、市场、资本是医药产业发展的四大关键词。如今,政策利好、创新能力提升、市场可观,然而,长期困扰医药工业的资本短缺问题,仍是创新药研发的“软肋”。

     “创新药研发包括两部分:一个是R,即发现、研究(Research);另一个是D,即开发(Develop),包括技术开发与商业开放。R的周期可长可短,但D的周期相对来说比较长,新药研发存在‘10年10个亿’的说法,这其实主要是指用于开发的时间和费用。”杜涛指出,除了开发周期长,新药研发存在高风险、国内新药研发周期呈现出不确定性、新药审评审批周期过长,这些都会影响投资人的信心。

     正是看到了创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不确定性大,在资本问题上,与IT领域“热火朝天”的投资相比,仅能获得政府基金、风险资本、天使投资支持的创新药,处境显得颇为尴尬。即使获得了投资,考虑到风险以及后期的不确定性,也会出现投资人急于撤出新药研发的资本短期化问题。

     此外,投资不均衡也是创新药研发面临的一大挑战。国内新药研发投资,往往集中于新药上市前的“临门一脚”,致使新药研发其他环节资本的极度匮乏,这其中,临床前研究到临床二期的概念验证阶段,因资本严重缺乏被业内人士称为新药研发的“死亡之谷”。

     “医药创新,是系统性的实用科学,也是既需要技术也需要资本的商业科学,资本短缺不利于创新药工业的发展。”杜涛直言。

     2找准临床需求方能吸引资本

     创新药获得市场投资困难重重,但实际上,找到症结所在吸引资本并非难事。杜涛指出,FDA(美国食品与药品安全管理局)批准的第一个植物药Veregen,为解决创新药研发的资本困局提供了启发。

     Veregen主要用于治疗尖锐湿疣。尖锐湿疣是一种难以根治的、传染性极强的常见病,传统药物以及激光、冷冻、电灼等方法的疗效有限,而欧美患有尖锐湿疣的患者多达数千万。中国科学家从绿茶中提取儿茶素作为主要药物成分研制出了一款药物,三期临床试验显示,该药对尖锐湿疣的治愈率在50%以上。几经周折,2006年10月该药经FDA批准上市,后被命名为Veregen。

     在Veregen的研发过程中,曾有中国投资方表示愿出少量资金支持研发。但加拿大一家公司也看准了Veregen背后的巨大需求,与中国研究机构取得联系,达成了合作。此后,该公司将Veregen所在的项目转手给了德国MediGene公司,由MediGene公司投大量资金进行临床试验和药品的申报工作。

     “创新药最终能否获得成功,临床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杜涛说,正是看到了尖锐湿疣这一常见病背后巨大的临床需求,Veregen才获得了投资者的青睐。

     临床需求对新药的销售也有一定的影响。有媒体统计国内上市新药的市场销售情况后发现,大多数国产新药销售情况不容乐观。杜涛认为,除药物本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审批、支付、采购环节的影响外,对临床需求把握不足,也是导致国产新药销售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

     国内药企重视医药创新而忽视临床需求这一症结,政府部门早已有所关注并作出了引导。2013年,《关于深化药品审评审批改革进一步鼓励创新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使有限的审评资源重点服务于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物和临床亟需仿制药的审评”,创新药审评要“更加注重创新药的临床价值,鼓励有临床需求、具有较好治疗作用等”,这实际上是在引导药企关注创新药的临床需求。

     2015年8月发布的《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中,再次明确“鼓励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创新”,“对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重点审查临床价值和受试者保护等内容。”

     医药界专家和媒体也在呼吁,创新药要回归满足临床需求这一本源,研发出患者真正需要的药品,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人的临床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创新药是满足不断出现的临床需求的重要部分,是医药工业发展的动力。”杜涛强调,临床需求是第一位的也是极为关键的,不论新药、Me-too,还是仿制药,核心都是临床需求,只有找准了临床需求,创新药才能获得资本的关注并实现获利这一预期目标。

     3出国门向国际资本“借东风”

     找准临床需求对于吸引资本投入固然重要,基于临床需求开展创新药研发并多渠道筹集资本,才能有效解决创新药研发资本短缺问题。

     长期以来,融资渠道单一被视为是制约我国新药研发的一大弊病,随着医药投资环境的改善,药企的融资渠道也得以拓展。“目前,大型药企可通过上市、借贷、股权融资来获得融资,中小药企和新创立的药企只能通过以下方式获得所需投资:朋友或其他人脉进行的个人投资、各类基金的投资、大药企的直接投资。”杜涛向《千人》杂志记者介绍说。

     即便如此,医药工业的资本困境始终未能有大的改观,而这一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2016年11月,工信部、国家卫计委、药监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指南》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并购基金,拓宽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医药领域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早期研发项目实施和创新型企业成长”。在创投基金方面,通过实施医药产业创投计划,“引导社会资本设立50个以上医药产业创投基金,总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为医药技术创新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对于解决困扰医药创新的资本问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资本困局的解决归根到底仍需药企自身的努力。在国内难以获得足够投资的情况下,国内药企或许应转变传统思维,走出国门借助国际资本实现创新药研发。

     “随着中国创新药在国外开展临床实验,国外的投资人将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创新药的商业价值,他们将会进入中国新药产品的开发领域,直接投资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开发的创新药品,前提是这些创新药品要具有国外投资人喜欢的特点,比如临床需求、专利保护、合理的开发计划等。”杜涛说,国外资本将弥补国内资本的不足,单纯依靠国内资本不利于新药研发。

     《华尔街日报》2015年的一篇报道,曾引发杜涛对于国际资本的思考。这篇报道提到,各大欧美药企为收购有潜力的在研新药付出了巨大代价,联系到国内药企信达、恒瑞通过转让在研新药产品的国际开发权获得收益,杜涛指出:“很多大型国际药企实际上处于缺乏在研候选药物的状态,国内药企一方面要研发出高质量的新药,另一方面还应把所研发的新药推向海外,如此将有可能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找到投资,或者找到为新药进一步开发提供资本的投资伙伴。”

     实际上,在这方面,政府也做出了引导。11月发布的《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中明确表示,“支持企业建立跨境研发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掘全球创新成果。鼓励开展新药国际临床研究,实现创新药走向国际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

     在谈到国际资本问题时,针对国外投资环境,国内资金缺乏退出机制也引发了杜涛的担忧。杜涛拥有多年在海外新药开发项目中担任顾问的经历,他观察到,国外医药投资周期虽长,但中间的退出机会很多,投资机构可投资早期研究公司,也可投资早期开发公司,还可投资晚期开发公司,以及新药已经获批但既无销售也无利润的公司。据此,杜涛建议,政府在不断完善国内融资渠道的同时,开方便之门,让创新型药企到国外融资和上市,这样有利于国内投资人的退出,同时提高投资人对于创新药价值的认知。

     “医药投资和医药开发在国外都是接力性的,每个研发阶段都有资本注入,退出机制也就很多。”杜涛说,国内的投资大都集中于新药上市前的“临门一脚”,尚未形成投资接力,仿制药立足国内,创新药立足国际,国内不能形成接力,药企可到国外进行投资接力以支撑新药研发。

     4国内专业医药投资公司稀缺

     创新药资本困局的破解,除依靠药企、政府外,也离不开医药投资公司的作用。而多年的海外新药开发顾问经历使杜涛感受到,相对于欧美来说,目前国内专业医药投资公司稀缺,这一现象有待改变。

     “欧美从事医药投资的专业公司较多,因为是专业的,所以公司人员对医药工业的了解相对较深,这样的公司一般都有着长期或非常专业的顾问团队。由于专业的医药投资公司较多,欧美的药企特别是优秀的创新药研发企业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获得投资。”杜涛认为,在解决国内医药公司融资问题上,也有待于国内出现从事医药投资的专业公司。

     通过多年积累的经验,杜涛为如何开展专业的医药投资,避免不成熟的投资行为开出了自己的“药方”:“投资房地产、互联网等领域,可根据市场需求运用一般常识作出判断,但医药投资的专业性极强,创新药评估也较为复杂,我认为应考虑以下多方面的因素:市场总量、对现有市场药品的竞争力、产品的开发周期、产品的开发难度、专利保护力度、开发团队的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商业开发能力)。”在上述因素中,杜涛认为最难的是对新药的技术理解,没有深刻的技术理解很难做到理性投资。国内不少投资公司因对技术理解不深刻导致投资不成熟甚至投资失败。

     未来哪些创新药将成为开发和投资的热点呢?杜涛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认为肿瘤创新药、治疗神经精神性疾病的创新药,将受到资本市场青睐。而对于创新药研发的资本困局,杜涛也比较乐观。

     “国产创新药研发的资本问题,需国内药企、政府、投资者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随着医药大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创新药,长期困扰药企的资本问题也有望得到解决。”杜涛说。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千人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