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应用科学的标准检验中医药
2017/5/17 千人智库

     高效引才,科学决策!关注请点击蓝色“千人智库"导读

     鲁迅曾言:“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严复则认为中医缺乏实际观察和逻辑推理。这是近代知识分子们对中医的评价,那么现代科学家如何看待中医?《千人》特邀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药理学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俞强教授,探讨中医药的科学之路。

     文:《千人》杂志记者 吴喻

     原标题:中医药科学化:“中药西做”与“西做中用”

     注:本文原载于《千人》杂志2017年总第57期,转载请注明来源,未注明来源转载将视为侵权。

    

    

     俞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药理学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华夏先辈留下无数宝贵遗产给予华夏儿女。其中,中医药大抵是最具争议性的。一方面中华民族繁衍至今,中医药可谓居功甚伟;另一方面,随着近代西医开始崛起,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从未停止。鲁迅曾言:“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严复则认为中医缺乏实际观察和逻辑推理。回到现代,原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在与大学生对话时也直言不太同意中医是科学,因为其中缺乏很多科学要素。

     转眼已至二十一世纪,中医药在无数争论中艰难前行。中医药面对西医的巨大冲击,今后何去何从,成为业界关心的一大重点。庆幸的是,2016年底,我国颁布了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这是我国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将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

     获得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对中医药而言可谓是一大进展。但是中医药目前仍存在工艺落后,中医药科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中药“伤”人等诸多问题。为此,本刊专访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药理学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俞强教授,探讨中医药的科学之路。

     中医药只能算经验科学?

     近日,网上一段比武对打视频引起热议,对阵双方是号称“雷公太极”创始人的魏雷与号称“中国综合格斗MMA第一人”的徐晓冬。对阵刚开始,徐晓冬仅用时约20秒即击倒魏雷,这一略戏剧性的事件一时间引发了公众对传统武术的质疑。原本这是武术界的事,而中医却不幸“躺枪”,被民众认为和传统武术一样是“花架子”,是“忽悠”大众的伪科学,已无实际价值。

     那么中医究竟符不符合科学的定义?针对这一问题,俞强教授有自己的看法:“科学有两个关键词:物质观和实证法。一个学说理论是不是科学的,就看它有没有物质观点和是否能被实验证明。中医中药有科学成分,但不是严谨的科学。中药多数是植物的“汤”,植物的“汤”里面能够被证明起作用的是物质,因此有物质基础,只是中医对中药里的物质成分、性质和量不清楚、不明确。中药的药效有经验的总结,但没有试验对照和统计学的分析,不是严谨的科学证明。”

     从物质观来说,俞强以中医的望闻问切来举例。“中医诊断是望闻问切,是看舌苔和切脉搏,看和切的都是物质,不是虚无,只是不清楚舌苔和脉搏是什么物质和物质的运动形式。因此,中医药有科学的成分,但科学程度不高,不严谨,不够科学。中医中药治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科学不仅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发现和明确一个理论和学说的物质基础。”

     在实证法层面,俞强则认为中医是经验科学。“中医的经验是对能治病的药物和方法的总结,可以说是一种相关性的证明,但不是严谨的因果关系的科学证明。经验是对实践的总结,对规律的描述,但还不是证明,没有从物质的角度去证明规律的正确性。中医的实践过程和经验总结往往缺乏对照试验和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不是严密、严谨的科学证明,不能排除其他的解释和可能。因为不严谨,经验结论可重复性就比较差,也难以被科学界接受。国际科学界有共同认可的客观标准。任何一个结论和理论都必须符合这个统一标准才能够被科学界认可。中医理论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没有明确的物质基础,因此不符合科学标准。因此,我认为中医中药是粗糙的科学,是经验科学,不是严谨的实验科学。通俗的讲就是半科学。”值得注意的是俞强指出:只有通过科学实验,才能证明或证伪中医中药的科学性。现在还没有足够的数据来证明或证伪中医中药的科学性。

     近几年关于中医科学性的论战之中,方舟子提出“废医验药”引起了民众的关注。方舟子认为中医是一个包含了哲学、玄学、迷信、民间医术和巫术的大杂烩,能够通过临床试验,证明有疗效的中药太少。究竟中医是不是方舟子所谓的“玄学”?俞强指出:“中医理论‘玄’是因为它‘玄’在看不见,摸不着,仪器也检测不到,更多的是推理和想象。比如中医的“经脉气血”理论就是到目前为止还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中医讲的“阴阳五行”相对应的物质是什么也不清楚,无法检测。看不见,摸不着,仪器也检测不到的东西是没有办法研究和证明的。”

     面对中医的诸多争论,俞强则说“中医理论没有明确的物质基础,也缺乏科学试验的证明,当然不符合当今科学的要求。我认为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是观察和经验的总结和逻辑的推理,哲学成分和经验成分大于科学成分。中医药之所以在中国有较大的争论主要是中国的传统哲学观念和现代科学思想的冲突,是科学思维在中国没有普及和被普遍接受的结果,很多人还不会用科学思维来看待中医药。但现在在没有证伪证据的情况下说“废中医”还为时过早,现在要做的是“验医验药”,用科学方法和客观指标来验证中医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果是被科学实验证明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医或药,当然是应该被废掉的。”

     “中药西做”与“西做中用”

     医院是检验中医药是否有效的最有力场所。医院有5大类,即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专科医院、民族医院。目前来说,综合性医院占所有医院总数的60%以上,专科医院占21%左右,中医医院仅占12%左右。虽有国家在政策、科研资金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但是面对西医、西药的冲击,中医药如何振兴再现辉煌是个难题。

     俞强指出两个关键点,即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只有解决好这两点,中药才算是走上了科学化之路。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根据资料显示,1994-2011年24112例药物性肝损伤里,由中药所导致的比例占18.6%,是第二大原因。俞强建议用物质的观点和试验证明的方法来保证中药的质和量、保证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研究过程来说也就是明确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即“中药西做”。“西做”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做药,做质与量明确的药。中药科学化比中药现代化更明确、更具体,更能保证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了解决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俞强目前正在从事中药药材中的活性物质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俞强介绍到:“我们目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中药材和市场上能买到的一千多种药材进行了系统的活性分析,建立起了一个中药材生物活性数据库,并根据该数据库进一步发现了一系列的活性成分,进行了机理的研究工作。了解活性成分,进行质量控制,是检验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在检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过程中就可以逐步分辨出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从而最终解决中药的有效成分质量控制问题,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认为该项研究是中药科学化的第一步,它将解决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问题,为指导中药生产和临床试验奠定科学基础。”

     中医药有无治疗作用,涉及到中药的作用机理。俞强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得出结论:“从我们的研究结果看,中药和西药的作用机理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化合物作用于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从而调节蛋白质的活性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西药的差别主要是在于化合物的来源和应用,以及中西医的理论对疾病的认识。中药的来源是天然化合物,西药的来源是人工合成或改造的人工化合物。西医用药强调的是精准医学,强调和疾病相关的药物靶点的发现和针对靶点的精准治疗,因此侧重少量药物的精准局部治疗。中医则强调人体和疾病的整体性和多变性,侧重多靶点的整体平衡调控,因此是复方多组分治疗。另外西医强调的是疾病的共性,治疗也是针对疾病共性的标准化治疗。中医则更强调人体和疾病的个性,治疗也根据个体情况的多变的治疗。基于中医的整体性和个性化思想,在研究上就有很高的复杂度和技术上很大的难度,需要用系统生物学的观念和技术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理。”

     不同于常人对中医的“捧”或“黑”,俞强更偏向于学习中医的哲学思想,即:整体观,平衡论,个性化。“具体应用就是多组分、多靶点;重调理,和为贵;个性化、多变化。中医哲学思想对人体、健康、疾病、治疗的理解是‘天人合一’:疾病是整个身体的疾病,人体是整个大自然的一部分,天然药物是大自然提供的特殊养料用于平衡人和疾病的关系,做到人和疾病和平共处。西方哲学倾向‘治’,东方哲学倾向‘和’,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和”。‘西做中用’就是用中医的哲学思想指导用药和治病。什么叫‘西做中用’?就是做药用科学方法做药,即西做;用药参考中医的哲学思想指导用药,即中用。西医也需要从中医中吸取有用的和科学的养分。最终是中西融合,融合于科学的体系中。科学是不分中西的。”

     中医药应有两种科学评价体系

     近年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中医药,要求中医药不仅能在国内“站得住”还要敢于“走出去”。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通过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认为中医药海外发展处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中医药想要走向国际,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推动中医药发展,解决好阻碍中医药发展的几大“痛点”。

     首要就是解决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医药面临人才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的现象。在部分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中医传统经典已不再是必修课,成为选修课。甚至很多中医院学生毕业后既不懂“望闻问切”,也不会开方配药,名为中医,实为西医。甚至由于中医药人才的空缺,部分骗子打着“神医”去欺骗群众。“神医”胡万林,因药方中含有致死剂量的芒硝,仅在陕西终南山医院一处就导致多名病人死亡。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完善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对于人才培养问题,俞强认为:“中医理论是艰深的哲学理论,不是一般大学生就能够轻易理解的。理解中医理论首先是要有很好的文言文基础,同时需要有一定的东西方哲学基础。如果中医院校的主要课程是西医、西药,那还有什么必要保留中医院校呢?但我赞成医学院校中开设中医药教学的选修课,让对中医药感兴趣的学生能有机会了解和学习中医药。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我认为应当保留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中以招研究生的方式培养中医人才。一方面传承,一方面研究,在尊重和传承的基础上开展多方面的研究,最终是要证明或证伪中医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其次,需要学会运用科学语言。俞强说:“任何一种文化和学问走向国际都需要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语言就无法交流。医药的共同语言就是科学语言。中医的语言和词汇没有相对应的科学语言和词汇就无法交流。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经脉、气血、五脏六腑、寒凉温热等中医概念将成为中医药国际化的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应该把研究和证明中医药安全有效放在第一位。政策、人员和资金应该主要放在证明中医药安全有效的工作上。这是中医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建立一个完善的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解决中药“伤”人问题。在中医药国际化的背景下,随着中医药学对外传播与交流的深入,中医药学的临床疗效评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三家大型专科医院的数据,药肝病例超50%跟中药相关。2014年,根据我国三家大型专科医院的数据显示,超过90%的中成药说明书在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中,至少一项写着:尚不明确。

     俞强指出:过去的经验证明,用评价西药的方式来评价中医中药不合适,收效甚微。中医药应该有两种评价系统。一种是评价中成药的系统。评价中成药的系统应该和西药一样,即随机双盲对照评价系统。另一种是基于中医特点的评价系统。中医必须建立自己的、有别于西医的、但是科学的中西结合评价体系,以此来评价中医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鉴于中医中药的特点是基于个体医生的个性化治疗,那就必须有相应的个性化评价体系来评价中医药。这个体系以个体医生为基础,以科学的客观指标为标准来进行评价和检测。客观的“客”就是仪器,就是需要用仪器和生理生化指标来评价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医药的科学评价体系必须具备三点:一、诊断的科学化。必须有科学的客观物质指标。二、药物的科学化。必须有质量控制。三、治疗的科学化。必须有客观评价物质指标和统计学分析。

     俞强认为只有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结合中医药特点的科学评价体系才能正确的评判中医中药,才能让世界接受和认可中医中药,也为中医中药的科学化以及人才培养和教育奠定基础。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千人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