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还是“帽子”:“双一流”人才争夺战到底争的是什么?
2018/1/4 千人智库

    

     导读

     在国际社会上,拥有优秀学生、学术精英、高端成果、国际声誉和一流服务等,是公认的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然而这些都离不开一个要素,那就是人才。

     作者:王之康

     转载自中国科学报(ID:china_sci)

    

     “双一流”人才争夺战该何去何从

    

     (图片来源:pixabay)

     今天的人才流动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争夺人才对象“帽子化”。人才流动的初衷是各个高校为发展自己的特色,即建设特色学科,但现在更多是盲目的,而且人才争夺中还出现了明码标价化。

     “

     2017年9月21日,首批“双一流”建设名单正式公布,开启了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

     在国际社会上,拥有优秀学生、学术精英、高端成果、国际声誉和一流服务等,是公认的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然而这些都离不开一个要素,那就是人才。因此,不管是为期两年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学科的遴选过程,还是首批名单确定之后,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很多高校都加入了“人才争夺战”。

     那么,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带来的到底是人才的有序流动还是挖人乱象?它对于“双一流”建设以及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将来又会何去何从?就此,中国计算机学会近日举办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高校人才流动的问题。

     人才流动是好事

     “有人才争夺是一件好事,如果在一所高校一辈子都没有人想挖你,这是很悲惨的。只要干得好,都有可能被挖走,无论是到企业还是到其他高校。”北京大学信息学院研究员袁晓如说,不仅西部高校的人才会被挖走,清华、北大也有人才被挖走,当然同时也会从国外挖人“人才流动是很正常的”。

     袁晓如认为,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人才较之前更是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各高校、地方政府也会把吸引人才作为首要任务,这时更应该鼓励高校挖人,因为这样可以使人才流动起来,当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也就会形成一种市场机制,有走的,也有来的,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

     “对于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教育部都会给钱、给资源,促使其发展得更好更快,这些高校拿到钱和资源之后无非是要做两件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胡春明说,一是选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二是找到相应人才,这就一定会造成人才流动,“从客观上讲,人才争夺战有利于促进建立一个人才自由流动的环境,而这对于人才发展是有好处的”。

     在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马华东看来,如今人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科技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先是模仿,然后是跟随,建设‘双一流’则是要领跑,而领跑的过程中,创新就变得格外重要,人才需求也就更加强烈,自然也为高校挖人埋下了伏笔”。

     “但我觉得,目前从高校来讲,人才流动还是不够。”马华东说,当前流动比较多的是留学人才、有“帽子”的高层次人才,一般的本土教授流动则比较少,“这对于‘双一流’建设来说,是远远不足的”。

     挖人乱象仍存在

     不过,纵然不少学者认为高校人才流动是好事,甚至流动还远远不够,但在另外一些学者看来,目前的人才争夺战却存在着严重的挖人乱象,尤其是东部高校从中西部高校挖人的乱象。

     对此,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张志昌就深有感触。

     “现在有一些高校人才,一个地方还没有坐热,马上又换到另外一个地方,太过浮躁。”张志昌说,他们有可能会得到一些利益,引入他们的高校在某次评估中也可能名次会高一点,可最终的结果是,因为待遇的不平衡,本校老师的积极性可能会受到打击。而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指望一两个引进的人才可能会有一点效果,但并不见得那么突出,主要还是应该依靠绝大多数的本校老师。

     更重要的是,在张志昌看来,当前的人才流动是单向的,很多地方是只出不进。“比如我们学校,培养了两个长江学者,都被挖走了。”他说,现在学校的老师有些悲观,因为外部的优质人才不来,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也被挖走了,“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公平的竞争是不可能的”。

     对于张志昌的观点,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王伟也表达了类似看法。

     “人才流动就像我们国家提倡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但现在的问题是,好的更好,富的更富。比如处于北上广深的很多高校,它们有更多的资金去挖人,而中西部高校则没有这个优势。”王伟说,另外一个问题是,高校挖人都是挖有“帽子”的,也就延伸到了“帽子文化”的问题,“中西部高校的人才刚评上长江学者或者优青、杰青,就戴着‘帽子’走了,还怎么实现最终的共同富裕?”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研究员韩银和也同样指出了“帽子文化”问题。

     “今天这个流动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争夺人才对象‘帽子化’。”韩银和指出,人才流动的初衷是各个高校为发展自己的特色,即建设特色学科,但现在更多是盲目的,而且人才争夺中还出现了明码标价化。

     “人才争夺有两个很不好的影响,一是这种人才争夺只体现在数字上,人才总数并没有发生变化。往往在引进人才时胡子眉毛一把抓,并不是为了发展自己的特色学科,而只是为了刷指标。”韩银和说,另一方面就是盲目跟风,比如看人工智能热,就挖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其实并没有根据学校实际,让优势学科更加突出。“所以我并不反对人才流动,但绝不赞成人才争夺。”

    

     (图片来自:昵图网)

     提高认识为关键

     那么,对于挖人乱象和人才争夺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以及人才本身又该如何应对呢?

     在西南科技大学教授吴亚东看来,要想让人才流动变得有序,最主要的还是主体的考量。“一个是高校自身,在发展中要更多地拥有自身的特色,从而促进学科发展;另一个是人才本身,如果只是一个人去了其他高校,而并没有把自己的团队和基础带过去,那么后面的发展必然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两者都需要慎重考量。”

     北京建筑大学教师李敏洁则认为,在人才流动的同时,也应该考虑人才结构的稳定性。“在国家层面,要制定相关政策,建立相关机制,对于中西部高校,不管是高层次人才还是普通老师,都要相应地提高待遇,稳住人才,因为中西部也是国家未来的一部分。”

     不过,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人才个人事业发展以及提高自己对国家的贡献层面来讲,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志民表示,并不存在挖人乱象或者有序流动的问题。“是乱象还是有序,更多的还是取决于学者内心。

     “之前的‘985工程’‘211工程’是工程建设,都有完工、验收的时候,现在的‘双一流’则是机制建设,是在体制机制方面保证我国的高等教育有重点发展的学校和重点发展的学科。”李志民说,在“985工程”“211工程”的基础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有了一些高原,而在“双一流”建设中,要更多地建成国际学术中心、交流中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相应地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所以,无论是高校还是人才自身,在引进人才或选择高校时,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高度。”

     《中国科学报》(2018-01-02 第7版 视角)

     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千人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