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为何不进反退?千人专家储涛:创新链条从中间断裂!
2018/4/26 14:16:16 千人智库

    

     导读

     创新链条断裂造成的最坏的结果就是:从事基础研究的高校院所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技术,研究内容不接地气;企业得不到充分的技术支持,且在创新性研究投入上偏低,最后只能“山寨”和“仿制”。

     转载自未来科技(ID:OK_tech)

    

     在对中兴禁芯事件的采访中,几天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储涛说到的一件事,让我至今嗟呀不已。

     “中国在集成电路领域,并非全面落后,在有些芯片领域,我们不比美国差。”他说,在另一大类核心芯片——硅基光电子器件方面,我们至少和美国在一个起跑线上。更悲惨的是,5年以前,我们比他们更不差。也就是说,5年前,我们还能和美国叫板,5年后的今天反而没那个底气了。

     为什么不进反退?储涛认为,虽然我们国家的科研经费越来越多了,但是很少被投到“应用基础研究”领域。

     相对于常听到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许多人对处在产业链条中间环节的应用基础研究所知甚少。

     应用基础研究,现在有另外一个名字:“死谷”研究。按照技术成熟度等级(TRLS)分级,1~3级属于基础研究,3~5级发展到应用研究,5~7级是技术发展阶段,7~9级是成品原型和系统测试阶段。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研究者作用由强到弱,企业作用由弱到强。中间的薄弱地带,就是所谓的“死亡之谷”,相应的研究领域也被称为“死谷”研究。

    

     “死亡之谷”现象

     正是从事于“死谷”研究的人越来越少,才导致很多前沿技术缺失了向应用转化的关键环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有优势的技术逐渐失去了领先身位。

     原本,我国还是有不少人在做这部分工作的。但是,近年来这类人越来越少了。储涛说,这其中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想必各位都听说过航天X院、中电X所这类的机构。在诸如此类机构还未改组转企之前,我国有一批专门的专业研究所,这些研究所不追求论文发表、不追求利润转化,专门对介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应用基础研究进行攻关。经过多年的研究沉淀,产出了一大批独有的专利技术和核心知识产权。后来,这些研究院所“事改企”,开始更加追求产品利润、产品销售,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逐渐减少,最终造成了创新链条的断裂。

     创新链条断裂造成的最坏的结果就是:从事基础研究的高校院所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技术,研究内容不接地气;企业得不到充分的技术支持,且在创新性研究投入上偏低,最后只能“山寨”和“仿制”。

     回到芯片产业来说,“创新链条中间断裂”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弥补。这其中,一方面在于产业链条不完善,没有充分的市场来打开这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在于这个环节的研究能直接呈现的成果较少,没有丰厚的利润回报和亮眼的研究成果,造成国家在这方面的支持甚少。

    

     放眼世界,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德国等都有专门的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如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这些机构的目标,就是支撑本地区的工业产业技术研究,不追求文章发表数量,也不单纯追求利润。而这两者,正是评价我国当前院校机构和企业成功的重要指标。

     “就像连通东方灿烂文化和西域文明的‘丝绸之路’,‘死谷’研究不应被忽略。”储涛说,死谷研究上的水平,才真正代表国家科技发展的真实水平。中兴事件提醒我们,现在我们这块断裂了——起码是非常薄弱。同时,也看得出来中兴在应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非常有限:中兴通讯在美国一边被掐脖子,一边在其他地方发着财。

     4月20日至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说,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同时他也着重强调,要打通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衔接的绿色通道,力争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群体突破。应用基础研究一环的缺失,正是总书记所担心的命题之一。

     “这也提醒我们,秉承使命的国家科研机构,包括许多高校、研究机构乃至企业在内,一定要把解决关键问题和事关核心技术的研究放在第一位。”储涛最后说,这说的不止是院所长、校长、系主任这些“挥舞指挥棒的人”,还包括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不要总盯着政绩、几顶帽子、几篇论文、领导喜不喜欢、得到多少名和利,真正做到把个人荣辱放一边,不忘初心地、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事。

     因为,雪崩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

     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千人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