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内6位院士离世,“两弹一星”元勋仅4人健在
2018/11/20 14:03:50青塔 千人智库

     导读近20年来,“两弹一星”奖章的主人们,随着年岁增长,渐次告别人世。

     来源: 央视、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环球网、南方日报

    

     11月17日上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7年“八一勋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程开甲在北京病逝,享年101岁。

    

     程开甲

     除了程开甲院士外,近一个月内,还有李连达、陈创天、侯芙生、邓起东、谢世楞等5位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两院院士离世。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李连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于2018年10月1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陈创天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创天,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10月31日9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侯芙生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的炼油和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石化总公司原副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侯芙生,因病于2018年10月31日17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邓起东

     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和地震地质学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荣誉理事、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创始人和首任主任,地震地质期刊主编,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原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邓起东,因病于2018年11月6日23时2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谢世楞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天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谢世楞,于2018年11月7日6时52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3岁。

     在上述6位刚刚逝去的科学家之中,年纪最大的是101岁的程开甲,最年轻的是81岁的邓起东,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立起了一座座丰碑。

     其中李连达是著名的中药药理学家,陈创天是著名材料学家,侯芙生是著名的炼油和石油化工专家,邓起东是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和地震地质学家,谢世楞是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程开甲是著名的物理学家。

     中国“核司令”离世,曾“消失”20多年不发一篇论文

     其实,在走上核武器研制之路之前,程开甲就已小有名气,其学术前景也被外界普遍看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其出身名门,受过前沿的学术训练。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出生于江苏吴江。祖父程敬斋,父亲程侍彤,母亲董云峰。祖辈早年从徽州到江苏吴江的盛泽经商,祖父去世后家境败落。

     1937年,程开甲高中毕业,同时被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录取。由于浙江大学给予程开甲的是对个别优秀考生的公费生奖励,于是程开甲最终选择了浙江大学。程开甲在浙江大学受教于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等学界一流的老师。

     1941年,程开甲毕业留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助教,并开始钻研相对论和基本粒子。

     1946年,程开甲来到爱丁堡大学,成为被称作“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M·玻恩的学生。其间,程开甲主要从事超导电性双带理论的研究。1948年秋,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当看到解放军敢于向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开炮时,他感到中国有希望了。程开甲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整理好行装,于1950年8月回到祖国。

    

     程开甲(后排左1)与导师玻恩教授(前排右1)在一起

     1960年,一纸命令将程开甲调入北京,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一直工作、生活在核试验基地,在西部大戈壁滩上隐姓埋名20多年。

     此后,程开甲虽未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却参与缔造了一个核试验基地,成为我国核事业人才的摇篮之一,这里先后走出了10位院士、几十位技术将军,获得2000多项科技成果奖,许多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1984,程开甲从戈壁滩调到了北京,担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

     程开甲,是中科院院士。他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1999年,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为他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4年1月10日,习近平向程开甲院士颁奖

     他一生获奖无数,但是,对这些崇高荣誉,程开甲有自己的诠释:

     “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我们的成就是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20元”,这是最高级别的奖励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钱学森、邓稼先等后来家喻户晓的科学家,当年隐姓埋名去了戈壁大漠,参与这项秘密工作。

     钱三强当时找邓稼先参加原子弹研制时,告诉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是邓稼先的至交好友。多年以后,他问过邓稼先“两弹”研制成功后的奖金问题。

     邓稼先告诉他:“奖金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这还是最高级别的奖励。当年,发给整个“两弹”研究团队的奖金总额是1万元,奖金按照10元、5元、3元等级下发。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国家表彰为“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其中,当时已经不在人世的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被追授了这枚奖章——姚桐斌去世时不满46岁。在世的有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

     他们当中,最年轻的孙家栋和周光召生于1929年,戴上这枚奖章时已70岁。

    

     这枚直径8厘米的奖章是纯金铸造的,重量515克,图案上有五星、长城、橄榄枝。五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坚不可摧的国防,橄榄枝则表明中国研制“两弹一星”是为了维护和平。

     请记住他们!

     近20年来,“两弹一星”奖章的主人们,随着年岁增长,渐次告别人世。

     目前在世的4位是97岁的王希季、92岁的于敏、89岁的孙家栋和89岁的周光召。

     在世“两弹一星”元勋(4位)

     王希季(1921.7.26-)火箭、卫星

     于 敏(1926.8.16-)氢弹

     孙家栋(1929.4.8-)导弹、卫星

     周光召(1929.5.15-)原子弹、氢弹

     已故“两弹一星”元勋(19位)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原子弹、氢弹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卫星

     郭永怀(1909.4.4-1968.12.5)原子弹、氢弹、导弹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火箭、导弹、卫星

     钱三强(1913.10.16-1992.6.28)原子弹、氢弹

     王大珩(1915.2.26-2011.7.21)卫星、原子弹

     彭桓武(1915.10.6-2007.2.28)原子弹、氢弹

     任新民(1915.12.5-2017.2.12)火箭、导弹、卫星

     陈芳允(1916.4.23-2000.4.29)卫星

     黄纬禄(1916.12.18- 2011.11.23)导弹

     屠守锷(1917.12.5-2012.12.15)火箭、导弹

     吴自良(1917.12.25-2008.5.24)原子弹

     钱 骥(1917.12.27-1983.8.28)卫星

     程开甲(1918.8.3-2018.11.17)原子弹、氢弹

     杨嘉墀(1919.7.16-2006.6.17)卫星

     陈能宽(1923.5.13-2016.5.27)原子弹、氢弹

     姚桐斌(1922.9.3-1968.6.8)导弹、火箭

     邓稼先(1924.6.25-1986.7.29)原子弹、氢弹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原子弹、氢弹

    

     2015年,坐落于今天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的中国科学院“怀柔火箭试验基地”,改建为“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这一年,孙家栋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访谈中留过一句寄语:

    

     1956年至1967年主持中国科学院日常工作的张劲夫曾在回忆“两弹一星”研制工作时说:

     他们靠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为了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他们是“两弹一星”的真正功臣。……我提议,让我们一起对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作出贡献的所有科学家、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致敬!向为了这一伟大事业而献身的同志表示深切的怀念与哀悼!

     请历史记住他们!

     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千人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