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关于上半年经济形势的两种完全不同判断
2017/8/2 孙立平社会观察

     凡是韵熟中国经济规律的人都知道,今年上半年经济的数字必须好看。

     结果也确实的如此。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38.1490万亿元,同比增长6.9%,经济增长好于预期。

     但对这样的数字,人们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判断。

    

     一篇署名君临的文章《创业板暴涨、汇率反转、高房价不再可怕,中国经济大反攻的时刻到了!》代表了乐观的判断。现将其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7月27日,历史会记住今天。创业板一声炮响,暴涨3.62%,创下一年半以来最高涨幅纪录!这是资本市场对中国科技创新产业信心反转的集结号。事实上,股市反转的背后,是中国宏观经济格局的大逆转,经历了七八年的中国产业升级之路,终于上岸了。

     汇率从5月份开始,悄悄逆转。至今,3个月不到,人民币一路上扬,已回到了6.76的价位。若大趋势不变,到年底的时候,这个价位将很快回到6.5以下,明年底就将重新站上6的整数关口,回到人民币最值钱的年代。

     在这背后的就是出口的反弹。以6月份的数据为例子,出口了1965.91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对比一下去年的数字就知道含金量了,去年6月份,这个数字是负增长(-4.8%)的。这一幕,显然不仅仅存在于汽车出口,同样存在于出口领域的方方面面,正是这些成绩的点滴汇聚,才最终孕育了今年以来出口数字的亮眼表现,而出口能力的提升又让全球资本市场恢复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汇率随之逆转。

     最近的十六七年,驱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力量,一直是房地产,地产兴,则经济旺,地产衰,则经济冷,是为“被地产绑架了的中国”。而今年的数字,显然有点特别,这大概是十几年来的头一遭,在房地产投资被死死压制的情况下,经济复苏了。关键是消费的升级。旅行、电影、游戏、健身、美容、培训……这些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整体消费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最终有一天,当他们的增长数字可以抵消房地产需求的萎缩数字时,经济周期的第三轮扩张就开始了。

     随着供给侧改革,润物细无声中,一个全新的中国已经浮出水面。在这林林总总的创新大潮中,君临认为,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金融革命或许才是最重要的。多年之后,我们回望过去,或许将铭记其中两件事的里程碑式意义。第一是移动支付革命,这场自下而上的数字化货币浪潮,在三年间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上至网络虚拟交易,下至菜市场、早点摊的买卖,都已全部覆盖。第二是2013年私募基金备案制的实行,以及国家产业基金的成立。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努力,在另一个纬度上深入的改造着中国的产业筋骨。

     中国的产业升级,不仅仅是沿海地区的成功,更是全方位、无死角的成功。沿海有三大都市圈,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内陆同样在发生着一样的事情,新一线城市的形成或许是最好的注脚。大量的中西部二线城市、省会,在过去的十年间,受益于土地的低廉、产业转移、高校资源的丰富,已经逐渐培育起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

     2017年,七年之痒已到,人均GDP将站上8700美元,本土手机品牌已夺下90%的国内市场,新能源车规模占据全球一半,《阴阳师》日本上线,《王者荣耀》美国上线,共享单车进驻英国……

    

     同时,一篇署名感悟生活的网文《上半年经济数据揭示经济结构快速恶化》也在流传。该文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判断。现在也将其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2017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农户)28.0605万亿元,同比增长8.6%,几乎占到了同期GDP总量的3/4;其中基础设施投资5.9422万亿元,同比增长21.1%。根据上面数据,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上半年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资,靠消耗煤炭、钢筋、水泥来实现。投资又主要依靠新增货币和信贷扩张的政府投资模式来推动。不但政府盲目投资扩张难以持续,且将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快速累积巨大的金融风险。

     PPP成各地政府投资扩张的新方式。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末,全国PPP入库项目11260个、总投资13.5万亿元。其中,签约落地1351个,总投资2.2万亿元,全国入库项目落地率升至31.6%,项目落地数和落地率稳步上升。请大家看清楚上面两个数据,总投资规模13.5万亿,已经落地总投资2.2万亿。也就是说,目前的投资主要靠地方政府举债来推动。GDP增长是各级政府疯狂举债砸钱投资的结果。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末,签约社会资本共419家,其中民营企业(含民营独资和民营控股)163家,占比39%;而在去年6月末,签约的社会资本共119家,民企43家,占比36%。有研究表明,实际上,民营企业中标的政府PPP项目,不到总金额的10%。也就是说,所谓PPP模式,只不过是换一个漂亮的说法,因为前些年疯狂扩张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多数银行信用已经破产,于是政府现在换了一个漂亮的包装来融资。

     现在连三、四线城市都在修地铁,可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些人口密度极大的一线城市,地铁运营都在巨亏,不说收回投资,每年的运营收入只够运营成本的30%左右,全靠财政补贴维持。地方财政又靠地铁沿线的地价飞涨,靠高价卖地来平衡。其他三四线城市都一拥而上建地铁,房地产市场本身有限,地价又不可能像一线城市那样持续飞涨,这不是把银行的钱往水里扔么?这就是中国奇迹的秘密所在。这游戏玩得下去,关键在于地价与房价的不断上涨。

     今年以来,在一、二线城市受到严格行政干预的情况下,许多三、四线城市的房价飞涨,而且出现了居民排队买房、一房难求的局面。房价为何如此坚挺,老百姓为何惊惶失措地四处举债买房,原因就在于货币超发,人民币日元化、韩元化趋势太过明显,让任何有点财富的人想要保住手中财富,就不得不举债买房与狼共舞。否则,要不了几年,银行存款的购买力就大幅缩水。

     7月12日,央行官网发布《2017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63.13万亿元,同比增长9.4%。这意味着2017年刚过一半,M2已经较2016年底足足增加了8万亿之多,而流通中的货币M0余额也已经达到了6.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6.6%。

     银行放水,不仅导致资产泡沫越吹越大,而且直接带动了其他生活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反过来又迫使企业不得不给员工不断加薪,可是在人民币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尽管中国依靠严格的进出口管制,保持了国内外商品价格巨大反差,但国内商品价格的上涨终究还是受到国际市场的制约。换句话说,在人民币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央行放水导致制造业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销售价格却难以同步上涨,最终让制造业的利润越来越薄,难以为继;同时由于生产成本上升,不得不提高产品销售价格,使得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

     简单地看,进出口数据非常漂亮,进出口都保持了2位数的增长。可是,在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宗原材料价格飞涨的情况下,金额的两位数增长,未必意味着进口实物数量有多大的增长。这些原材料价格的疯狂上涨,同时也带动了部分终端产品价格的上涨,因此海关进出口金额两位数增长的背后,是进出口商品价格的飞涨,而非实物量的巨大增长。海关统计数据还显示进口增速大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收窄17.7%。这首先意味着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差,其次意味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失去了基础。

     文章的结论是:上半年亮丽的经济数据背后,是央行滥发货币,政府大量举债投资的结果,加剧了中国经济结构的恶化,吹大了资产泡沫,快速累积起巨大的金融风险;资源类价格的飞涨,让垄断国企效益大增,却让中国制造的产品走出国门越来越难,让成本重压下本已经营十分困难的制造业雪上加霜。这样的发展模式注定难以持久。

     以上摘录的是两种判断的主要观点,供各位参考,同时也希望引起更多的讨论。尤其是想听听在企业工作的网友的切身感受。

     每期一图

    

     摄于长白山万达国际度假区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孙立平社会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