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燃放鞭炮的心理基础研究之一: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声响,还是一个画面?
2019/2/7 7:31:55 孙立平社会观察

     大年初一,发了关于放鞭炮习俗中心理因素的第二个帖子:

    

     这三个问题,又引起强烈的反响。好几位网友都说,这三个问题提得好,有意思。顺便说一句,其实不仅仅是关于鞭炮的问题,就是许多其他的问题,也要有追根问底的劲头,否则就很容易盲从。特别是在一个很容易被忽悠的年代。

     好了,还是回归鞭炮问题本身。

     这里要辨析的第一个问题是,人们从燃放鞭炮中得到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满足?或者换句话来说,人们在这方面的瘾涉及的是什么心理因素?或者说得更具体一点,那个瘾是来自鞭炮爆炸的声响还是和声响伴随的某个图景?

     我们都知道,鞭炮是由声光两个因素构成的。但一些人为什么那么喜欢放鞭炮?这种喜欢是因为前边这两个因素中的哪一个?对此,可能很多人都没想过。

     在这次讨论中,很多人表示,自己在放鞭炮时更在意的是那个声响,而且一定是要惊天动地的声响。这个说法,在逻辑上是可以得到支持的。

     比如说,原来那些很简易的鞭炮,没有什么像样的画面效果,包括比较高级一些的二踢脚,画面的效果也是很差的。但我们知道,原来人们喜欢放的鞭炮就是这种。这很难从追求画面效果的角度来解释。而且我们知道,鞭炮虽然是晚上放的更多一些,但大白天放鞭炮的也屡见不鲜。而即使是画面感最好的鞭炮,在白天其效果也要大打折扣。这也可以佐证人们在放鞭炮时更多追逐的是声音的效果。

     更进一步地,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只有画面的效果而没有声音会怎么样?人们对此是否还有很大的兴趣?我想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举一个极端的例子,霓虹灯可以看作是有画面而没有声音的例子。我们可以琢磨一下霓虹灯与鞭炮之间的异同,以及霓虹灯能不能提供类似鞭炮对人们的刺激与满足?

     如此说来,在燃放鞭炮时人们更重视的是声音。而声音与画面对于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声音可以有发泄的作用,而画面提供的只能是欣赏。就此而言,我们还可以从中推断出,我们喜欢的鞭炮,而不是烟火。两者是不同。注意到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但是,如果就是得出上面的结论,还是有点简单化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有一种设备,可以制造出巨大的声音,甚至是类似鞭炮的声音,那这种声音能不能给人们提供放鞭炮同样的感觉。可能还是不行。这说明什么?可能说明的是,在燃放鞭炮时,人们并不是简单地需要声音,而是需要一种通过爆炸产生的声音。

     于是,问题就成了通过爆炸生产的声音是什么意思?

     这里我们至少需要注意到如下几个因素。第一,这种声音的强度要达到超出人们平时经常听到的声音的程度,从而使心中的某种情绪能够通过这种震撼的、异乎寻常的声音得以宣泄。第二,这种声音具有能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某种冲击的强度,而这种冲击意味着对周围世界的某种宣示。第三,这种声音是自己制造出来的,或者说,这样的声音是与自己的行为有相关性的,这样可以使自己的存在感呈现出来。第四,燃放鞭炮是一个可控制的冒险过程。第五,爆炸的特点之一是伴随着声音的具有某种毁灭性含义的过程。

     如果这样的几点是确定的话,那可以对燃放鞭炮的心理基础进行一下简单的概括:通过自己制造的一个以声音为载体的、可控的、具有冒险性甚至伴随某种毁灭性的过程,以求得对周围世界的某种象征性冲击、改变和宣示,实现心理与情绪的发泄。

     如果这么来看,我们对燃放鞭炮行为的认识是不是可以深化一点呢?

     看了这篇文章,有人也许会说,您怎么正儿八经地研究起这种鸡毛蒜皮的事情?我的回答是,在一个社会中,没有比人们能不能正常思维更重要的事情了。如果对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能够像上面对待燃放鞭炮这个事情这样来思考,来追根问底,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有希望得多。这个问题,可以见我一年多前写的文章:《形成在思维的最小单元进行正常思维的能力》。

     《孙立平课堂》最近四讲

     我为什么一再倡导社会进步的理念?

    

     社会进步理念关照下的中国改革六大问题

    

     从短链条正义看千亿矿权案的不同环节

    

     从短链条正义看老舍之死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

    

    

     长按并扫描二维码关注孙立平课堂公众号

    

     长按并扫描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孙立平社会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