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华:大变局下中国经济四大变化! 中国股市还会牛,但不会疯牛!
2015/10/17 价值线

    

    


     来源丨价值线

     10月17日,“2015中国A股上市公司价值排行榜”由《价值线》杂志社震撼发布,在“排行榜”颁奖盛典上,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发表了名为“大变局之下中国经济”的主题演讲。

     邱晓华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下有底线,上无高度,没有理由太悲观。中国股市由于前期的过度投机,把一把好牌打坏。但随着风险因素的逐渐释放和政策的稳增长,股市还会有牛市,但不会再有疯牛,而是会转成慢牛。

    

     以下是邱晓华演讲全文:

     谢谢主办方《价值线》杂志!谢谢各位投资界、投行界精英们,非常荣幸,今天上午就“寻找大变局下的中国未来”做一个主题发言。要在40分钟内把中国未来讲清楚比较难,我尽可能简练一点,把主要的东西说清楚。

     宏观经济:增长有底线无高度

     如何看待今日的中国,如何展望未来的中国,确实是现在各方都很关注的话题。简单地说,纵向看中国,今天中国经济的表现可能处在多年未有的困难之中,特别是传统产业,遭遇了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困局,集中反应在业绩大幅度下滑,反应在成本的高企,市场的过剩。

     但是我们从横向看,今日中国经济也不是那么糟糕,可以说还说得过去,即使大家对7%左右不相信,但是如果退一步说,也比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快。中国经济还存在很多亮点。

     纵向看很糟糕,横向看还说得过去,就是今天中国经济的典型的概括。

     再具体点说?目前中国经济可以称为“有底没有高度”。也就是说今天中国经济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就是到2020年,要实现经济总量再翻一番,要实现人均收入倍增的阶段。因此从这样一个目标的要求,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在这样一个政治目标的条件下,中国经济不可能出现明显的萧条,可能会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保持一个最基本的增长。这说是底。

     我们有条件做到经济有底。一方面我们有这种潜力,更重要的是,眼下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新经济大量增长,传统经济加快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没有理由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抱有太悲观的认识。从政府掌握的资源角度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都还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使用足够多资源来维持最基本增长。

     从中国经济基本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样一个发展趋势说,我们也还没有完全到了中断的阶段,改变的只是速度、程度,但是四化趋势还在持续,因此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的必要的增长。另一方面,从我们面临的转型调整的形势来看,应该说,新经济正在加速成长,传统经济在加速转型,这也会产生出新的动力、新的增长力量。因此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没有理由太悲观。

     底是什么?我认为7%左右,就是实现至2020年人均收入倍增的目标需要达到的最基本增长速度。

     中国经济发生四大变化

     之所以说没高度,是因为同样这个阶段,又是一个转型升级的痛苦阶段,一定意义上,这是爬坡的艰难时期,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没有理由盲目乐观、也没有理由过分乐观,因为现阶段确实面临着种种的困局,这是因为四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第一,我们发展阶段的变化。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成长,就像一个人经历了长期的快速运动之后,到了一定阶段,他需要调整、需要休养生息,从中国经济本身来说,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以后,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低收入阶段进入到了中等收入阶段。可以说,阶段的变化,意味着原有的生产体系,原有的经济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如果我们还是继续延续着原有生产体系、原有经济体系,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必须对原有生产体系进行重新构造。

     没有调整,不可能换来新生,然而这种调整,必须是有一定的代价,必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经过一定的过程,那么眼下,我们正在付出一定的代价,正在经历一定的时间。在这些没有终结之前,也就是在新的生长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中国经济不可能持续原有的辉煌,这就是阶段变化得出的结论。

     第二,市场变了,过去是短缺,现在面临的是过剩。由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这种市场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政策体系也需要变化,但是我们政策体系长期以来都是以生产作为主导,也就是解决生产问题作为政策着眼点,而今天主要问题变成了开拓市场。

     开拓市场需要政府从建设者、生产者的角色转到服务者,转到监管者。而要改变这种角色,显然对政府而言,是一场根本性的转变。从解决生产问题到解决市场问题,对政府来说,没有经验。而今天,我们要解决过剩的问题,又涉及到两方面的变革。第一,供给面变革,这种改变动力来自哪里,我们还习惯于靠政府,投资、生产,这条路实践证明已经走不下去。今天需要企业,需要民众,需要市场自己来解决。显然我们正在做的,但离目标差距很大。

     还有,要实现开拓市场,显然我们需要对收入分配的格局做新的变革。

     要对失衡的收入分配关系进一步理顺。中国收入分配关系失衡的表现在哪?从政府、企业、民众三者而言,显然政府拿得多了,民众拿得少了,需要进一步加大民众收入的份量。从民众角度来说,显然城乡差距很大,需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如果说今天的过剩,最主要的矛盾在哪里?我认为首先是来自于农民买不起。跟工业化相比较,中国城市化进程落后,城乡差距悬殊,中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出,都折射出中国农民问题的严重,折射出农民收入上不去的问题严重。

     大家可以想象,简单而言,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收入,我们有更高支付手段,今天中国大量的工业品,不是没有市场,但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由于农村消费环境的不健全,由于农民收入上不去,制约这样一个进程顺利实现,就是从城市到农村、市场的跨越,我们跨不过去。第一,农民没有足够现金收入,第二,没有财产收入,第三,没有足够信用手段做保证,就制约了中国农村市场长期滞后于国家发展。

     与此相对应另外一个问题,最近十年,中国城市市场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集中反映在由于高房价、高学费、高药费三高使得中国城市居民,特别是中国的白领阶层,在过去10余年时间里面,大量货币收入,被住房、被教育、被医疗给挤压。可以用来改善消费、提升消费质量、优化消费结构的货币收入相对减少,造成了农村市场滞后之外,城市市场发展的缓慢。这是市场问题突出的第二个原因。

     另外,政府政策的调整和改变。从反腐败到八项规定,使得长期以来存在着的公款消费巨大市场,在过去几年逐步地萎缩。高端领域消费品,高端领域服务市场出现阶段性低迷,这就是今天中国市场问题突出的第三个原因。另外,国外环境也在变,世界经济相对低迷使得中国出口市场,也发生了新的困局,出口上不去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开拓市场,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做供给端变革,需要做收入端变革,这样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国际环境在改变。大家知道过去30年时间,中国很幸运,赶上了一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流,赶上了世界产业由发达国家,由相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这样一个大趋势,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正好对接上了世界经济这样一个大变革,特别是2000年之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赢得了在对外经济领域里面跨越式发展,因此迅速成为第一大贸易经济体,成为除美国之外利用外资最多的一个国家。而2008年之后,这些都开始动摇、改变。在出口领域面对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压力,面临着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压力,我们在国际市场遭遇了多年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和挑战。

     同样由于市场环境变了,自己的生产成本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国制造不再便宜,也成为我们在外部环境变了之后,相对竞争力下降的一个突出问题,从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竞争力的变化,双重角度看中国经济的对外经济板块,我们急需摆脱靠外资发展所带来的动力,显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创造、进一步发展,现在我们还在创造、挖掘、发展之中。因此,外部环境的改变,必然影响到中国的发展。

     第四,游戏规则变了,十八大之后,中国游戏规则确实发生改变,无论政治游戏规则,还是经济游戏规则,都在发生新的改变。从经济游戏规则来说,我们追求的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对过去粗放的发展,对过去牺牲环境,牺牲民众福祉的发展,当代的领导人觉得需要改变,而且也正在引领改变,因而对长期习以为常的原有发展模式,当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不习惯保护环境,不喜欢保护民众福祉,不习惯靠科技进步,靠人力资本的进步,靠管理水平的提升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一句话,我们不习惯以创新驱动来推动发展,更习惯依靠投资推动发展,而这个投资不计代价,显然这条路已经走不下去,因此游戏规则的改变,必然对中国经济的运行模式造成极大的挑战。我想这四个环境条件的改变,就是我们眼下面临各种困境的主要的原因所在。

     从统计角度说,过去推动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第一靠投资,投资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成长,因而推动经济至少每年有5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第二,靠房地产房地产投资的增长,过去几年主要是两位数的增长,因此它对经济增长,直接拉动也有两个点,第三,靠工业,工业每年都是百分之十几、百分之二十这样一个快增长,因此对经济增长贡献至少几个点来自于工业快增长。第四,就是靠出口。出口每年也都是两位数,十几、二十几的增长,因此对经济的贡献,每年也有两个点左右的增长。每年10%左右的快速成长,不就是由这几个因素快速的增长所推动的吗?

     今天,投资已经降到了10%左右,房地产投资已经降到5%左右,工业降到6%左右的增长,出口降到零增长,因此原有推动中国经济10%左右快速增长的因素,都已经发生重大的改变。短期内,已经很难再复制原有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再高速增长显然不现实。这就是这样一个阶段,得到的结论,不会快速下滑,同样也不会快速增长,是处在一个有底线,没有高度的这样一个增长阶段,这是我要告诉大家的。

     解决之道:对内升级、对外开放从中国经济的现状看未来,中国正在搭建两个平台,在上演两台大戏。第一个平台叫转型升级的平台。上演升级版中国经济发展大戏,而这个平台正在搭建之中,才刚刚拉开序幕,因此构不成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主动力。但是它一定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主动力。这一点一定要充分地看到。第二,中国在搭建一个走向世界的平台,上演一个经济全球化或者国际化的这台大戏,那就是以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一条主线,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以制造型建设作为一个制度安排。以亚投行、私募基金等投融资平台作为支撑这样一个走向世界的平台,国际化的大戏。

     两个平台,两场大戏一旦演成功,我们有什么理由对中国的未来感到悲观。这就是我想告诉大家,中国的未来,将由这两个平台,这两场大戏来唱主旋律,我们要看到正在发生的变化、未来可能发生的更大变化。

     在座企业家朋友,投资界朋友,我想中国未来三大趋势,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第一个趋势,就是跨国的趋势,前面说了,正在搭这个平台,为中国的企业家、投资者走向世界,实现全球配置资源,全球组织成长,全球进行销售创造条件,我们必须顺应这个趋势,把握、抓住这个趋势。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的强大,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跨国公司数量的多少,以及跨国公司竞争能力的大小,而看今天的中国强,是因为体量大,弱是因为跨国公司少,跨国公司竞争能力弱,我们没有多少在世界范围之内,能够有影响力、有竞争力、有辐射力的跨国公司。

     我们目前的情况大家看看,第一是金融,靠垄断所形成的金融,还有靠垄断形成的石化,靠垄断形成的电力,真正在制造业领域,现在只看到了华为,看到了联想,还看不到其他,以前看到了海尔,如果有更多的,在制造业领域里面,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那么中国的强大,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实现跨国经营,是实现中国由大国向强国跨越的一个必须补上的一课,也是一个客观的趋势。

     第二、叫跨界融合。今天的世界正在发生变化,今天的中国也正在发生变化,变化的一个标志,就是原有的产业,原有的商业模式,原有的市场的经营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而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跨界,跨界至少在三个领域,大家要关注,第一、就是互联网+现代金融+产业,这个跨界趋势,是确保企业在未来能有竞争力,能够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的路径。也就是跟互联网拥抱,跟现代金融结合,是未来产业成长壮大和不断地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路径。谁做好了,谁就赢得了未来,谁就改变的今天的困局。

     二、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从设计、研发到制造、到市场营销,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的发展链条。用大家所熟悉的话,就是要打造生态链条,也就是在这三个领域里面,有紧密的合作伙伴,有紧密的利益关系,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好、更快地、更健康地发展。如果只是在一个环节,很难做大做强,必须在三个环节,能够有更紧密的利益关系,更紧密的投资关系,更紧密的合作关系。第三,就是城市与农村融合,也是我们的产业、企业必须关注农村市场、城市市场,兼顾起来,这个产业才能够有更好的未来,这就是我理解的跨界融合三个方面。

     第三个跨界,就是跨所有制发展,跨所有制整合,同样在两个方面需要关注。第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怎么整合,第二,国内资本跟国际资本怎么整合,我想只有实现了国有经济跟民营经济的这种整合,实现了国内资本跟国际资本的整合,未来的中国经济才会有新的增长力量,才会有新的增长源泉,才会有新的增长优势,这就是所谓的跨所有制整合意义所在。大家最清楚,今天中国国有经济有实力,没有活力,民营企业有活力,没有实力,把两个结合,一定会形成新的增长力、新的推动力,这就是我理解的跨所有制整合。

     中国有四个红利正在积累之中,这是我们需要去关注的,需要去进一步挖掘的。

     第一,就是人力资本红利,正在积蓄和释放之中,大家都清楚,数量的红利,我们正在告别,而人口质量红利远没有得到释放,恰恰人口质量红利是未来支撑中国经济成长一个重要的力量源泉,今天政府正在创造条件,正在改变环境,正在让人力资本变得更有价值,人力资本变得更有创造力。第二,全面改革的红利,我理解的全面改革的红利,就是简政放权所带来的微观的红利,也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带来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今天看到企业的注册,市场进入的门槛,企业投融资环境都在出现一些新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是积极的,是健康的,是值得期待的。一旦这个改变,真的成为大范围的改变,真的成为深层次的改变,真的成为具有不可逆的改变,可以想象,这种改变的红利,所带来的对中国经济的促进力是巨大的。第三,就是深化或者扩大开放的红利。前面讲了,两个平台的搭建,一个国际化走向世界,国际化的平台,其实就是在创造一个扩大开放的新的红利,所以设想,随着人民币国际化逐步实现,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一定会迎来更多的红利。中国的市场,将更加开阔,中国的要素将更加充裕,中国获得的各种的新生产力的源泉将更加丰厚,这就是开放的红利。第四,万众创新的红利。过去我说中国是有成为英雄的土壤,但是没有一个创新的土壤。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改变,知识产权的保护正在进一步健全,对投融资自由公证这样的渠道正在建立,对创新的风险、创新成果分享公平的机制正在建立,一旦这些建立健全,那么万众创新,所形成的推动力,创新驱动的这样一种机制,所带来的变化,就是我们可以期待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四个红利正在积蓄,四个红利正在释放,但是它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宽,进一步去释放,如果真正成为主动力,那么中国的未来,一定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这就是我要从整体上给大家来说,今天的中国和明天的中国。

     经济发展需要资本市场,股市还会牛

     近阶段股市有所反弹,大家也都比较关心我们的股市,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资本市场,股市还会牛,但可能不是以前的疯牛,可能将进入慢牛模式。这方面,我想简单的讲三点:

     第一点,经济发展战略由银行信贷、债券市场驱动转向资本市场驱动,这个大的方向已经明确。没有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经济、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因为信贷驱动已经走到了天花板,我们需要尽快转变到靠资本市场来驱动,这是一个大的宏观的背景。修复资产负债表的需要也决定了资产证券化成为主渠道,这一轮资本市场的复苏以及目前资本市场的震荡,都是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地方资产负债表需要快速的修复,银行和实体经济的资产负债表需要快速修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的趋势。

     另外,转型升级阶段,资产的重组,资源的重配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需要有相应的通道,而资本市场就提供了这样一个通道,中国需要资本市场大的宏观背景没有改变,因此资本市场前行的基调就不会中断,现在只是出现了阶段性的大调整,而不是阶段性的结束。

     第二,资本市场的转换期开启。股市上半场天时地利人和,有这样一个难得发展的好时机,但我们把手里的好牌打坏了,由于过度加杠杆和泡沫化等各种各样的因素中断了这样的发展态势,但改革预期转型升级,改革开放的深化,互联网经济,稳增长政策等多种因素都给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中间的资本市场提供了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半场有可能是震荡,由于管理的问题,由于机制的问题,由于外部等因素的问题,可能是一个震荡分化的市场。总体上看,去杠杆、速扩容、利做空、迟反应、差应对、慢复苏等是导致整个资本市场发生阶段性变化的最基本因素。

     第三,我认为随着风险逐步释放、政府一些政策不断出台,股市大势会逐步趋稳,股市还会牛,但结构分化会进一步明显,这一点大家有信心。但是前面所有股票上涨的风格已经改变,很可能是一种结构性分化的趋势。所以整个判断是股灾之后,前景依然可期。我们期望严冬过后能够绽放春蕾。

     (根据邱晓华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小编:栋梁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版权联系电话:025-51861902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价值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