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规划3500个新城装下半个地球的人,中国该醒醒了!
2016/7/18 价值线

    

     来源|新华网

     编辑|价值线 子墨

     国务院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这些规划能容纳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新城,谁来住?

     全国规划3500多个新城容纳34亿人口

     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6.1%,“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说:“目前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9.9%,未来还要提高5个百分点,相当于有1亿人在城镇落户,任务艰巨。”

     然而,“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比起这个艰巨的任务,一些地方提出了更加宏伟的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调查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数量3500多个。据该中心此前发布的调查显示,这些新城新区规划人口达到34亿。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研究显示,3500多个新城中,国家级新区17个;各类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综保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等约500个;各类省级产业园区1600多个;较大规模的市产业园1000个;县以下的各类产业园上万计。

     “规划人口34亿,约相当于中国目前人口规模的2.5倍,足以装下全世界约一半人口。”华南城市规划学会会长、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表示,这种规划显然脱离实际。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中国人口的生育高峰已经过去,即便全面放开二胎,人口增速不会出现大幅上涨,城镇化的主要增量来源于进城农村转移人口。考虑进城意愿、落户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不管怎么算,也填不满34亿人口的“大坑”。

     “重要的任务就是抢人”

     如何落实人口规划?西部、西南部几个地市规划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抢人”。除了进城农村转移人口,一些城市也把人口引进目标聚焦在区域和城市间人口流动上。

     中国区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南开大学教授郝寿义等受访专家表示,城市人口规模差别化调控的信号已经明确,特大城市严控人口规模,中小城市加快放开落户制度。随着特大城市人口“溢出”,对小城镇、小城市来说,可能会迎来承接一部分大城市转移人口的利好。

     然而,现实中担当集聚人口重任的中小城市却面临尴尬。近期出版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显示,中国农民工流向地市级以上的占70%以上,流向小城镇的不到10%。

     一些地方不仅面临引进人口难,还处于人口净流出的“失血”状态。记者近日在“小吃之乡”福建沙县看到,在县城新区,数十个楼盘正在促销,即使一些售出的房子,入住率也并不高。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教授许学强认为,随着特大城市控制人口规模以及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人口出现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流动的迹象,但要“抢人”,需要硬实力,很多中小城镇城镇化和产业化脱节,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再加上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造成中小城镇仍在“失血”。“首先要明确人来了能做什么,而不是简单把人忽悠到城里买房,当做去库存的‘接盘侠’。”许学强说。

     亢奋的城市规划根由是土地财政

     “规划人口的激进扩张,背后是地方政府对土地指标的狂热追求。”胡刚表示,每多一个人进入城镇化序列,与此对应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就多。例如,按照目前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计算,20万人口和40万人口的土地指标差别很大,潜在的土地出让收益就多,根由还是土地财政在作怪。

     专家指出,规划、土地、人口三者紧密联系,规划人口“画大饼”,直接的影响就是房地产过度开发,去库存艰难。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研究显示,云南某城市一个新区,招拍挂土地中,住宅高达74.63%,商业服务业设施项目只占15.53%,工业项目只有5.24%。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坚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新突破应主要靠市场机制而不是政府行政手段,靠行政手段增加中小城市数量,会造成严重的资源“空间错配”。

     胡刚等人建议,应在区域和省一级对发展方向、人口规划进行统筹,探索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规划相结合。一些基层干部表示,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协调好“一张蓝图绘到底”和城市实际发展需要,注重规划的延续性和科学性。

     链接:

     中国该醒醒了!灌醉你的酒就是......

     来源|凤凰财经(finance_ifeng)综合谭浩俊(ID:tanhaojun1962)、彭博社报道

     我们可以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一群热情高涨的市场参与者将一个人包围起来,朝他举杯高呼:“喝!再干一杯!”这个被围起来、灌的醉醺醺的就是中国。

     而灌醉中国的酒,就是信贷。

     来自彭博社行情中心的亚洲经济首席分析师表示:中国六月新增信贷总额为1.63万亿元人民币,这是彭博社调查中心做出的29个国家中的最高新增信贷总额。

     1.63万亿元人民币是个什么概念呢?

     它超过智利,爱尔兰,越南等国2015年全年GDP总量。

     事实也是如此,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投放到市场的货币资金已经多达近100万亿。特别是去年,仅信贷资金就增加了11万亿多。

     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放,却没有能够改变经济的运行状态,这反映出什么问题呢?

     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与货币政策之间,关联性已经越来越差,货币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越来越小。特别是降息降准,除了会对股市产生短暂影响之外,对经济已经没有影响。就像一个人,长期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效果也就慢慢失去了。相反,还会对身体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事实上,这一点已经被外国媒体关注多时。

     彭博社认为,迅速且巨额投放的信贷增量成为了中国一些经济隐患的深层次原因。虽然短期内信贷扩张会刺激需求,但信贷投放过度又会给经济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从而削弱需求增长的基础。2015年年底的数据就显示中国的信贷投放过度,当时的信贷规模已经是经济规模的2.5倍。

     下面这张图表显示出中国确实债务累累

    

     中国估算出来的信贷总投放量占GDP的比重图(包括公司债务,个人债务,政府债务及银行债务)

     数据显示这个信贷规模已经和美国接近,但长景经济顾问公司的分析师Chris Watling 指出虽然信贷规模相同,但中国经济的规模远低于美国,所以信贷投放过度了。

     并且,信贷刺激对GDP拉动的边际效应是在递减的。在1996年至2008年期间,GDP每增加1元只需要1.5元的信贷投放,2013年以后,GDP每增加1元需要4元的信贷投放。

     造成目前这个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经济对传统行业,如建筑业以及对国有企业的过度依赖。

     最极端的例证就是:在一份调查报告《中国鬼城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城市过去一直在扩张城市规模,并期望到2030年的时候城市规模能足以容纳34亿人口,相当于当前全国人口总量再加上好几百个爱尔兰的人口总量。

     另一原因是,当前形势经济中存在的这部分过度信贷主要投向了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下图)。

    

     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国企远超私企(深蓝色为国企,绿色为私企)

     尽管中国政府清楚这种发展模式是没有可持续性的,但中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依靠投资和信贷扩张拉动,如果要转变这种模式,经济就会面临硬着陆风险。很显然,今年上半年的信贷扩张就是为刺激经济增长从而缓和当前就业压力而采取的经济调控措施。

     信贷资金的本质要求它必须处于源源不断的流动中,然而当池子里的水已经足够的多,而水的流动性又不行,那么时间一长,水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特别是靠近污泥等的水,就更有可能慢慢变成臭水。那么,投放出去信贷,到底有多少成为了臭水,又有多少是干净水,这些干净水有多少还在正常的流动,流动的速度有多快,才是货币政策最急需考虑的问题。

     很显然,那些被土地、钢筋混凝土、过剩产能占用以及体外循环的资金,都已经慢慢变成了臭水,有的还成为了毒水,不仅影响着资金的运行效率,而且干扰着市场的正常秩序,导致需要资金的市场主体,因为资金结构严重恶化,资金的腐烂现象日益严重,而得不到支持,要么因资金枯竭死去,要么通过地下金融组织融资找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再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进一步投放资金,结果只会使资金的流动性更差,腐烂和变成臭水的资金越多。

     近一段时间以来,相关的经济学家也在呼吁,应当对货币超发现象进行反思。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吴晓灵近日在北京出席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时就表示,在经济困难时期,银行没有动力、没有能力去发放贷款,而且在发放贷款的时候过多有利润的考虑,对实体经济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她认为,降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和拨备的要求,是逆周期调节的题中之意,如果一味的追求金融机构自身健康,而不顾企业的发展,那么银行最终也会成为一个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然而,投资者总是忍不住觊觎贪婪的信号。上周央行对13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仅2590亿元,投资者们就迫不及待的把此理解为央行放水。而上周五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访日,并和安倍晋三,以及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吃了顿午餐。这就被市场解读为日本央行很可能要实施“直升机撒钱”这一终极的货币宽松政策。紧接着过去一周日元对美元创下21世纪来最大周跌幅。于是,开始有人叫嚣,新一轮的宽松货币政策到来,中国央行恐怕也会加入其中。

     不能说央行会不会这么做,问题是应该继续施行宽松货币政策吗?

     显然不应该。既然权威人士认为中国经济是L型,那就要在L型上耐得住寂寞,而不要指望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让中国经济变成V型。货币政策能够解决的问题,早在几年前就能解决了。到现在都未能解决,说明货币政策已经失效了。将一个已经失效的政策反复使用,只会带来矛盾和问题,而不会产生作用与效果。

     所以,当下不能再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能再降息降准。降息降准对稳定经济的作用,已经为“零”,并正在产生负作用,进入作用的“负时代”。而PPI的持续下降,CPI的低位运行,产生通缩的概率则越来越大。一旦通缩形成,经济就真的很危险了。盘活资金存量,才是当下最紧迫的任务。只是这项工作,会影响到银行的利益。在经济利益面前,银行利益是否应当让路,值得决策层关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价值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