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大迁移:一场你死我活的城市战争,未来胜出者是这些城市
2016/9/19 价值线

    

     来源|价值线综合中信建投证券、《我们应有的反思》、叶檀财经

     编辑|价值线 子墨

     都市离不开移民,无论是在其形成之初,还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旦移民断绝,甚至出现人口大量外迁,富有该都市特色的文化亦随之而停滞,而衰落,以至最终消亡,古今都市概莫能外。

     目前人口红利的下降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城市之间的人口争夺战已经开始。

     综合考虑城市所在的区域,经济教育文化的存在感,以及已经显示出的未来引擎。未来,这场城市争夺战的胜者或是这几个城市。

    

     1移民绝,都市衰

     都市离不开移民,无论是在其形成之初,还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旦移民断绝,甚至出现人口大量外迁,富有该都市特色的文化亦随之而停滞,而衰落,以至最终消亡,古今都市概莫能外。

     如西汉长安,是在秦朝咸阳城外的废墟上新建的,故址也只是一个乡,几乎已没有原住民。但在建成之日即迁入大批功臣、贵族、关东六国后裔及豪强,以后又通过迁入陵县(依托皇帝陵墓而设的县)的办法,在长安附近形成了一个城市群,总人口超过一百万。西汉后期,长安一带已是“名都对郭,邑居相承,英俊之域,绂冕所兴,冠盖如云”的繁华都市,形成“五方杂错,风俗不纯”的文化特色。但在公元初新莽政权覆灭引发的战乱中,长安人口损失惨重。东汉建都洛阳后,不仅吸引了大批移民,连长安和关中的精英也纷纷迁往。尽管关中父老仍在梦想有朝一日首都迁回长安,但实际上再未恢复昔日的繁盛。

     近代上海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1843年上海开埠时,整个上海县只有50余万人口,英租界和法租界所在地是上海县城外的乡村,大部分还是农田和坟墓,人口稀少。但到1900年,上海的人口已经突破100万,到1949年更高达500多万。上海开埠时总共才有26位外国人,但以后迅速增加,经常保持着数万人的规模,1943年外国侨民高达15万,1949年上海解放时还有28000多人。上海从一个中等水平的江南县城一跃成为中国和亚洲最大、最发达的都市,移民无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渐行渐近的城市战争

     回顾我国快速发展的30年,本质是人口红利加速释放的30年,这期间我国总人口净增加了3.24亿,但现在人口红利的下降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

     中信建投最新报告认为,即使在人口红利持续释放的21世纪,城市之间的人口争夺战就已经开始。根据北京BCL的街道精度的数据研究,全国39007个乡镇街道的平均密度为873人/平方公里,到2010年则上升到977人/平方公里,人口增长的趋势延续,但是这10年间依然有33%的街道人口密度出现了下降,而出现大幅增长的街道仅有9%。如何在接下来的10年中选对城市,掌握剩余人口红利,将是大家面临的主要问题。

     进入21世纪,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呈现迸发增长的态势,2010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数达到2.61亿,其中流动人口数达到2.21亿,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34倍,其中2010年广东省流迁人口达到3681万,甚至超过了1990年全国流迁人口的总数,证明近30年来全国人口流迁规模和速度都是持续强化的。

     但21世纪后,全国人口迁移中心发生改变,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福建和江苏成为新一轮人口迁移中心,其中上海、浙江、天津、福建和江苏人口吸引作用继续提升,而北京、浙江和广东吸引力略有下降,新疆则失去了迁移中心的地位。

     从迁移中心人口来源来看,随着交通工具升级以及产业重心的转移,各个地区的人口构成也开始体现出变化:

     上海:“六普”上海的主要吸纳地区从江西和浙江变成了湖北和河南,主要在于江西人口更加偏向流入福建和浙江;

     北京:北京“六普”期间黑龙江取代四川成为主要被吸引地区,天津则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环渤海成为北京天津区域主要人口来源;

     浙江:浙江吸引人口中,河南人口大幅增加,取代了五普期间的湖北;

     广东:广东省人口来源中河南取代了江西;

     福建:福建区域吸引的人口中除了固有的重庆和四川,贵州人口占比也大幅提升。

     3人口迁徙规律梳理

     中信建投认为,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简要归结为三点,即经济因素、距离因素以及资源吸引力,其中经济因素是最关键的核心,而房价,可能从来都不是一个影响的主要因素。

     1. 经济因素:对生活改善的憧憬

     从经济角度,迁移人口的迁移决策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在于迁移目的地的经济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则受到迁移人口所处地区与目的地之间的经济差距大小影响,追求更高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是主导因素。根据调查,我国因务工经商而迁移的人口比重从80年代的7.9%上升至2010年的45.1%,成为全国迁移的最核心原因,而其他如婚姻嫁娶、学习培训、投靠亲友等非经济因素占比皆出现明显下降。

     2. 距离因素:迁移成本的控制

     分区域而言,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环渤海经济圈的人口迁移主要以区域内部迁移为主,吸引的是各省之间的人口,如河南、河北和山东等。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地区吸引人口相对较远,而珠三角对人口吸引辐射作用最强,除了湖南是毗邻省份,其余四川、重庆等皆是来自于距离较远的省份。而从迁出省份来看,除了安徽省迁入省份主要为江苏、上海等毗邻省份,其他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省份均选择空间距离较远的省份。

     但除了这些主要迁入地区和迁出地区,大部分省份的迁移距离都是空间距离较近,与吸引中心毗邻的省份,这点也得到支付宝大数据的印证,数据显示,2014年春运期间,十大最热线路分别为:广东—湖南、广东—湖北、北京—河北、广东—广西、上海—江苏、广东—四川、广东—江西、广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安徽,除了广东省,其他区域皆是毗邻省份之间的迁移,外出生活的用户中以离家200—800公里最为集中。

     3. 资源因素:向教育资源集中

     区域资源因素包含多种要素,包括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医疗设施、教育设施等,其中尤其教育资源决定了一个区域高素质劳动力以及购买力的潜在供给。

     a.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口省际迁移活跃度更高。全国省际迁移人口中,初等教育以下的人口比重有所提高,而受过中高等教育迁移人口的比重明显下降,显示迁移人群主要以城镇化过程中的农业人口为主。

     b.高等教育人口更偏向于省内迁移。六普中具有高等学历人口省内迁移比重上升了6.4个百分点,而省际迁移比重下降了3.6个百分点。在省际迁移人口中,只有天津和陕西受过高等教育人口的占比提升,全国其他省份人口都出现下降趋势。

     c.区域上看,东部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迁移人口以省内迁移为主。北京、上海、天津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上升幅度最大,而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人口更偏向于省际迁移,江西、陕西、湖北等省份比重相对更高。

     4. 房价因素:从来都不是主因

     追求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工资改善生活是我国人口迁移最重要的原因,而相对能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的区域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房价和房租,因此对于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而言,在考虑区域拉力的时候,房价等要素并不是其考虑的首要因素。

     4警惕所有人口净流出省份的非核心城市

     根据统计,全国过去人口流出最严重的区域有两个:1、西部的川渝黔连绵区,除了成都、重庆、贵阳等少数中心城市外的区域;2、东部的浙西南-闽西连绵区,该区域以山区为主,人口密度不高,经济相对不够发达,人口容易流向附近的珠三角和长三角。

     对于大部分人口流出的省份而言,人口外迁的趋势不可逆转,其中具备人口提升空间的城市可能少之又少。以河南为例,外出人口在18个省辖市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全省只有省会郑州市是净流入地区,外省流入河南的人口中41%的流入到郑州市,省内跨市流动人口中的60%流入到郑州市,成为承接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河南并不会是个例,如湖北、东三省、贵州、安徽等省市单核城市成长的背后是非重点地级市、县级市的无限衰落,这可能是很多开发商需要警惕的。

     5中国最有前途的十个城市

     未来,谁将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城市?叶檀认为,此类城市应该符合以下特点:

     一是三条以上高铁通过,成为轨道交通时代的节点城市。

     二是近十年来人口大幅流入或者起码在回流。

     三是当地教育资源给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四是人均本外币存款较高,可以支撑当地的消费与建设。

     五是GDP增长较快。

     叶檀据此认为,在这场城市人口争夺战中,以下城市或将最终胜出:

     1、南京

    

     一度位居江苏省内GDP第三的南京,2014年超过无锡,目前对于苏州的追赶态势已经形成,加上省内资源集聚,影响力辐射到安徽东部地区,未来必然成为江苏省内最主要的城市。

     在35个城市人口流入排名中,南京常住人口从2009年到2014年流入50万人口,低于苏州的123万,但南京的教育资源远好于苏州,高校53所,比杭州高得多,南京发展有强大的高等教育作支撑。

     2015年南京GDP9720.77亿元,人均本外币存款32.14万元,在长三角的三个省会城市中,略低于杭州,远远高于合肥,超过将近一倍,但增速超过杭州。

     根据新的到2030年的八纵八横高铁规划图,有四条甚至更多高铁通过的高铁节点城市分别为沈阳、天津、济南、石家庄、合肥、杭州、南京、郑州、武汉、长沙、重庆、贵阳、成都、西安、兰州、银川。

     关键是南京文化底蕴丰富,教育资源得天独厚,几乎可以跟上海等地媲美。加上安徽等地人力与人才资源东移的倾向,对于南京发展是个不小的推动。

     2、苏州

    

     苏州并没有那么多高铁线通过,但苏州几乎是最受惠于外向型经济的城市。从新加坡工业园区,到目前兴盛的工业园区和新区,苏州几乎被打造成了东亚发达国家的某个新城。

     可贵的是,苏州几乎完整地保存了原有的古城,几乎是我在国内惟一看到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留下了丰富的资源,我们不得不为当时决策者超前的眼光赞叹。

     苏州从2009年到2014年流入了123万人口,在35个城市中排名第12位,从2005年到2015年,GDP增长了257%,在33个城市中排名第17位。

     苏州的GDP低于深圳,但苏州的投资远高于深圳,而消费远远不如深圳。这是苏州之痛,当地的经济结构与创新能力不如深圳,必须经历一次凤凰涅槃。目前房价上涨,只是货币现象。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根据最新的数据,截至6月末,苏州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7504亿元,同比增长9.35%。苏州最新常住人口为1061万左右,人均约25.92万,低于南京。而苏州最新流入的人口在大幅下降。

     苏州可列入未来将发生巨大蜕变的城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不会下降。

     3、武汉

    

     武汉是高铁节点城市,与郑州争夺航空枢纽,与郑州不同的是,这是一个传统意义上重要的港口城市。

     在2009年到2014年间,常住人口流入123万,与苏州相同,不同的是,直到现在,武汉人口还在大幅流入。这是由不同的发展阶段造成的,总体而言,一线城市的人口、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流入在下降,人口在回流到中部地区。

     2015年,武汉的人均本外币存款这18.28万元,略高于天津。GDP十年来增速却排名在33个城市的第三位,高达387%,仅次于长沙、重庆,这是个仍然在大规模投资、大规模导入人口的城市。

     重要的是,武汉的高校家数86所,在国内都首屈一指,如果把这个教育资源给深圳,深圳就飞了。在武汉经济下行时,两湖流域给深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基础。

     毫无疑问,这个中部重镇还会借着高铁的东风、庞大的基建与教育的力量,继续发展下去。

     4、杭州

    

     在浙江省内,没有可以与杭州竞争的城市,而浙江又是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祥地,在杭州西湖周边风景胜地,除了各种疗养所、政府军队学校等机构,基本上都是操着浙江各地口音的“老板”们。

     而在杭州城区,则可以听到各地口音,在一财公布的截止到2014年的35个城市排名中,杭州排名第15位,实际当地人感觉会更多,因为西湖边上已成交通要通,堵车与北京有的一拼。这座城市从围绕西湖,改为围绕钱塘江。

     由于企业主多,杭州的财富沉淀很深。在长三角除上海以外的重要城市中,杭州的GDP总量最高、居民本外币存款最多。2015年GDP总量达到10053.58亿元,人均本外币存款为33.12万元,都略高于南京。如果算是单独的国家的话,已经可以列入发达国家行列了。近两年南京、合肥房价狂涨,但杭州并没有怎么涨,是因为杭州房价已经涨到不耐烦了,早就跻身房价的1.5线城市了。

     杭州也有问题,市内交通规划并不通畅,高等教育也落后于南京、合肥等城市。杭州仅有39所高校,远低于合肥的60所与南京的39所,在校大学生人数与研究生人数也远远不及合肥、南京,这对于杭州来说是个隐患。当然,杭州可以通过环境与财富吸引其他地方的人才入驻,这是现在正在做的事。

     5、合肥

    

     合肥最近半年以房价增速居全国第一而威震四方,这是补涨,在长三角地区的省会城市中,现在轮到合肥了。并且,合肥的土地政策等非常明智的。

     合肥发展较快,2005年GDP为853亿元,2015年为5660.3亿元,十年增长6.63倍。2016年2016年上半年,安徽省生产总值1102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6%,合肥2575.5亿元,按可比价增长9.4%。关键是服务业在提升,服务业对GDP的贡献超过工业,说明这个城市进入有活力的细分发展时代,而不是几家央企“企业办社会”包打天下,办死了社会。

     在长三角省会城市中,合肥是发展较为落后的一座城市,底子不厚。本外币存款在长三角省会城市中排名最低,并且是低一半以上。以2015年的数据看,本外币存款总量11193.71亿元,人均本外币存款是14.37万元,跟南京、杭州人均33万元没法比。

     从2009年到2014年,合肥人口流入在全国35个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七,五年流入34万人,说明合肥对全国人民的吸引力还比较弱,存在感主要是在省内,现在逐渐向长三角渗透。

     但合肥有一项优势,在长三角省会城市中,合肥的高校数量是最多的,比南京多7所,比杭州多21所!合肥得到了排名靠前的中科大,这才有了科大讯飞等公司,合肥经济腾飞时人才储备较优厚。

     虽然合肥的经济增长、人口增长不如天津等城市,但从存地感和经济腹地来看,还是把合肥列入了看多城市序列。

     6、郑州

    

     郑州跟武汉一样,是高速轨道交通上的城市,有七条以上高铁经过,郑州是最受益于铁路发展的城市,孙中山先生的铁路梦想,今天在郑州这座城市身上得到了体现。除此之外,郑州与武汉争夺的航空枢纽地位,围绕临空新城的布局,有可能再次上演郑东新区发展的辉煌史。

     以往河南的人口结构不合理,儿童多、老年人多,到了青壮年时期,散落到其他城市群打工去了,这是一个向外输出人口红利的地区。但近些年,人口流动有了变化,青壮年人口占比上升。

     根据35个城市的人口流入数据,从2009年到2014年,郑州流入人口排名高居第6位,起码是河南省内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

     得益于产业转型与制造业西迁,郑州工业发展引人关注。根据《经济学人》信息部(EUI)去年8月发布的信息,郑州这个人口高密度地区的产品出口年度复合增长率已经达到53%,在EUI指数中排列第二。2005年,郑州GDP为1650亿元,2015年为7315.2亿元,十年增长了44.3倍。郑州高校数量56所,不如南京、武汉,但高于天津,大学生在校人数高于成都,低于武汉。换句话说,郑州拥有人口与人才两方面的优势。

     郑州的劣势也很明显,市场经济发展滞后,使得规范的市场经济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无论是乞讨、假文物、金融规范化等方面,名声并不算太好。从文化上来说,中原地带的商业文明在近代已经较为落后,现在需要有奋起直追的过程。虽然有一定的教育资源优势,但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劳动力更为庞大,需要十年以上的培训过程,才能形成训练有素的劳动力群体。

     7、成都

    

     四川省内,现在没有、将来也没有可以与成都竞争的城市,以前可以竞争的重庆已经被划出四川,成为独立的行政区。

     成都是个适合人居的城市,其小麻将与酒吧之风相得益彰,并不奇怪,每年的超男超女比赛有那么多人来自四川。

     似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创新无缘,但成都有个行业与吃喝玩乐密切相关,那就是游戏。据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5年底,成都高新区已聚集游戏企业400余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2.4亿,同比增幅35.97%。近3年来,活跃在成都范围内以移动互联网、游戏为投资方向的基金不下30支,包括经纬创投、联想之星、德迅资本、凯晟资本、IDG、真格基金、宝利来、富坤创投等。当然,也存在着小散乱、倒闭多的情况,但产业链条已经发展起来。

     成都的房地产价格在省会城市里并不“养眼”,主因是推地多、库存量大,今年上半年住宅有所好转,据四川中原地产2016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主城区商品住宅供应面积434.01万㎡,环比下降18.85%,同比下降20.62%;成交面积466.75万㎡,环比下滑1.42%,同比上涨11.88%。2016年上半年成都楼市意外呈现出暖意,也只是微暖,而商业地产依然是成都的老大难问题。

     商业地产让人头痛。据四川中原地产2016半年报数据显示,成都商业库存仍高。商铺存量1273万㎡,去化周期7年;写字楼存量332㎡,去化周期6年;公寓存量357万㎡,去化周期3年。

     成都常住人口从2005年到2015年,十年增长244.8万;成都高校多达56所,与郑州持平。在校研究生高达7.85万人,说明当地的研发力量较强。成都的本外币存款人均在20.11万,远高于合肥,与东部沿海地区基本持平,并且消费的意愿非常强。

     四川9月初新设自贸区,四川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自贸试验区将主要设在成都,这对于成都来说,属如虎添翼。

     8、重庆

    

     与成都一惯不对眼的重庆独立成市,是中国最大的直辖市,土地资源是直辖市里最多的,可以理解,因为周边是大农村。

     重庆这几年非常耀眼,因为GDP增速非常快,几乎快成了一个神话。2016年上半年31省市GDP同比增速数据显示,西藏、重庆、贵州3个省市该项指标领跑全国,GDP增速分别为10.6%、10.6%、10.5%,重庆已经十个季度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位于全国前列。

     重庆的金融、投资等均位居全国前列。但重庆基数低,从财富积累看,重庆本币外存款总额与成都相差无几,一算人均就非常糟糕,只有成都的47%,奇怪的是重庆的消费并不差,说明此地贫富差距还是比较严重。

     重庆去年常住人口3016.55万人,是成都的1倍上,普通高校比成都多8所,但在校研究生人数不如成都。

     在西南地区,成都、重庆是通向中东、欧洲与东部的三个交通节点,就此融入了全球经济。重庆文化极有特点,解放碑的时尚在全国小有名声,此地穿梭的长江大桥,预示了近几年重庆的经济底线何在。

     9、天津

    

     天津是个很长时间没有存在感的直辖市,主因是离北京太近,虹吸效应吸走了大部分资源。以往的商业之都,到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街面上已经不忍直视。

     但北京资源真的盛不住开始外溢了,天津这座城市从谷底翻身。天津去年GDP增长9.3%,基本与重庆并驾齐驱。但天津的劣势在于,虽然人均GDP在2011年超过了原来的老大上海,但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上海相比有不小的距离,天津的GDP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居民收入,而是成为重大项目的投资,这是一个政府主导意志甚至比上海更强的城市,这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为未来的发展埋了几颗地雷。

     天津去年本外币存款总额28149.37元,人均18.20万元,低于南京等城市,高于重庆,这与天津给人的印象相同,不如其他东部沿海地区,过得还可以。但考虑到重化工业较多,转型仍然是件非常辛苦的工作。天津自贸区落子,进口车等销售一直在全国独树一帜。

     京津冀一体化,北京不能独立支撑一个城市群,北京周边的卫星城与天津是最受益的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天津定位非常清晰: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其本意似乎是想要回到曾经的北方金融中心、商业中心、航运中心的定位上。我曾经去过天津高新区,政府效率还算不错。天津普通高校55所,比成都仅少一所,教育资源算是相当的丰富。

     对于天津来说,最难的问题是重建独立品格,以及市场化的深入。

     10、厦门

    

     厦门人口数量无法与一些省会城市媲美,架不住海边城市月白风清、颇具风情,最近的房价涨势显示,福建最受欢迎的城市只有一个——厦门。

     从2009年到2014年,厦门常住人口增加了139万,在全国35个城市中排名第11位,五年增加了33万左右,这数据来看,这座城市居民富裕,有雄厚的财富根基,消费实力强劲。

     厦门算是个特色旅游城市,与大理等特色旅游城市相比,腹地更广,工业基础更发达,与台湾经济对接的首个获益城市。步入厦门机场,小巧、规划合理、高效,跟厦门城市一样具有特色,与其他城市一味贪大的巨无霸规划完全不同。

     厦门是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结合点,根据厦门市政府今年出台的《厦蓉欧班列国家物流新通道建设工作方案》,今年厦蓉欧班列计划发运100列、4500个集装箱,货值4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实现全年对开2000列,8万个集装箱,货值783亿元。

     这张蓝图显示嵌入全球经济的可能路径,但厦门目前经济仍然遭遇到制造业转型的阵痛,以及令人担忧的通信等行业的异常增长。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价值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