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理解加息:利率传导是如何淤堵的?
2018/3/24 19:23:25 王剑的角度

    

     文:王剑

     利率种类很多,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利率,包括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存款市场以及民间高利贷市场等。有必要把这些相对分割的市场及其利率彻底理理清楚。这些所有利率,都跟银行业务高度相关。所以,理解利率,先从一个理想的、无摩擦的银行体系说起。

     二级银行体系

     1、单银行体系的“资产驱动负债”

     现代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制度都是二级银行体系,即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系。我们用一个虚拟例子说明。

     假设一个国家刚刚建立,先开设了央行。但央行不会直接向民众发行货币,而是再开一家商业银行,央行先向银行发放一笔再贷款(此处再贷款为广义的,包括传统再贷款、逆回购、MLF、SLF、PSL等各种形式),形成对银行的债权。银行拿到“钱”,形成了它持有的基础货币,这基础货币存入银行开在央行的账户上。同时,银行还欠着央行一笔债务。

    

     然后,银行开始向民众投放信贷,同时派生出存款,这存款就是民众持有的广义货币(M2)。这就是“资产驱动负债”。

    

     由于央行设定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上表中的“基础货币/广义货币”的最低比例,比如15%,那么在基础货币总额不变的情况下,银行最多能通过放贷来派生的存款是有上限的。

     这时,银行拥有两类资产(基础货币、贷款)、两类负债(对央行负债、存款),各自通过不同利率计算其利息后,就得到了这银行的利差收入。这就是银行的生意。

     2、多银行体系的“存款立行”

     上述模型是全国只有惟一一家银行,过于理想。但现实中,银行有很多家。现在我们假设在一个已经运营成熟的多银行体系中,新开一家银行。那么这家银行能否“资产驱动负债”呢?理论上也可以,比如从它那张空白的资产负债表开始,新发了一笔信贷,并派生了一笔存款,银行放贷是不需要资金的,只是记个账。

    

     但哪怕先不考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要求,上述做法也很难成立,因为我国对银行实施贷款代付要求,这笔发放给客户的贷款,要直接支付给客户的用途方(比如贷款用于购买原材料的,那么银行就直接把钱打到原材料厂家的银行账户上)。而在多银行体系下,原材料厂家很可能开在别的银行,那么意味着这笔最初派生出来的存款,要瞬间汇款到其他银行的客户账户上。这当然也意味着,本银行也需要准备基础货币,用以汇给其他银行(银行资产负债表左右两边都有一笔金额要汇至其他银行)。

     此时,在多银行体系中,银行放贷就需要动用资金了。所以,这家银行开业之初,在发放贷款之前,要先筹集到足够的基础货币,用于对外支付。方式包括拉存款,也可以通过同业负债、向央行借款等。由于我国不是所有银行都能直接向央行借款的,只有一级交易商可以,新设银行一般不会是一级交易商。因此,他们只能通过拉存款、吸收同业负债的方式,借入基础货币。这大致就是“存款立行”。

     “存款立行”模式下,我们先假设一家新银行成立,然后先通过同业负债和存款,借入了基础货币。

    

     然后,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要求,基础货币要留下一部分,其余的可以被运用出去,比如投放贷款(除非借款人的供应商的账户刚好也开在本行,那么就不用把基础货币汇出去。由于这是一家新银行,我们假设这种概率比较小),或用于同业资产、债券投资(这些我们暂统称为投资)等。

    

     这时,该银行拥有三类资产(基础货币、投资、贷款)和两类负债(同业负债、存款),各自有不同的利率,最后能算出来利差收入。我们将这些利率分别用以下字母标识(存放央行的基础货币利率很低,暂忽略):

    

     此外还有一个利率没体现在上表中,就是央行直接向一级交易商投放基础货币的再贷款业务的利率,我们标以r1。这是全市场几乎所有基础货币的最初来源(至少现阶段是)。本银行不是一级交易商,只能从银行间市场借钱。

     3、利率的传导

     然后,一条清晰的利率传导链条就出来了:

     r1—r1’—r2—R

     当然,这也是理想的、无摩擦的模型。我们先来理解这一理想状态。

     (1)首先,央行向一级交易商投放基础货币,或者说一级交易商向央行借入基础货币,利率为r1。这是全市场所有新投放的基础货币的最初成本。可以理解为,这是基础货币的“新发市场”、“一级市场”。

     (2)然后,一级交易商以r1’的利率,把这些基础货币投放到银行间市场上,其他没资格从央行拿钱的银行(我们先称之为B银行),只能从他们手里拿钱。很显然,r1’高于r1,一级交易商赚个差价。这差价来自于B银行与一级交易商的信用利差(B银行信用水平低于一级交易商),应该基本稳定。于是,r1越高,r1’就越高,但两者利差稳定。

     (3)接着,B银行同时还会吸收存款,这同样也能吸收基础货币,存款利率r2。r2与r1’之间有一个均衡关系,因为两种方式都能吸收基础货币,不同之处在于,存款吸收来的基础货币,要交法定存款准备金,有15%不能动用(你只能用其中的85%,但你的存款利息是按100%全额支付的)。因此,通过存款吸收基础货币的实际利率,比r2高,是r2/(1-15%),约1.176 r2。那么,在不考虑其他业务费用、流动性监管指标的情况下,如果1.176 r2= r1’,那么市场达到均衡,银行从存款、同业借基础货币是等效的。如果不相等,那么就存在套利机会,直至两者相等。因此,银行存款利率r2会见顶于r1’/1.176的水平,不会高到天上去。如果r2高过r1’/1.176,那么银行就不去拉存款了,还不如吸收同业负债,那么r2就回落。

     (4)r1’、r2都确定后,银行的全部资金成本就确定了(由于存款占比高,所以r2对资金成本更重要)。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风险溢价、其他成本和竞争因素后,就可以确定贷款的利率R。然后,除了信贷之外,还有些剩余的资金去做投资(同业或债券)。

     (5)贷款利率确定为R后,还能进一步确定贷款投放量V,从而影响了社会投资,调节了经济活动。因为按照理论,这可能是一个供需均衡后的价与量。

     这似乎是一条完美的利率传导链,央行只要制定r1,就能逐步影响后面的各种利率,而且各利率之间的关系比较精准。直至传导至实体部门,从而实现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调节。

     当然,这条传导链还可以延续下去,资金投放给实体后,还会有民间借贷市场、股票市场等……

     关节的淤堵

     可惜,我们没有出生在上述这个完美世界,而是出生在一个磕磕碰碰的现实世界。各种来自市场管制、微观层面的摩擦,使上面这一利率传导链条几乎是靠不住的。

     我们来逐一观察上述五个环节中,每一环节的摩擦(这每一环节的问题都可以写出厚厚一本书,本文是来不及了)。

     (1)央行以r1的利率出借基础货币,好像摩擦不大。r1的高低由央行确定,这是货币政策很重要的中间指标。

     (2)一级交易商拿到基础货币,有些是按要求要投放给特定客户(比如MLF的资金要投放给小微、三农等实体部门),有些则在银行间市场上出借给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利率为r1’。但这不是自由市场,而是供给受到严格控制的市场:央行不会无度向市场提供基础货币,而是控制总量,有时多给有时少给。给得少时,基础货币的二级市场(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会紧张,r1’会显著上升。所以,r1’与r1之间不是稳定的利差,而是波动。利差过大时,一级交易商可以从央行借钱,投放给市场赚差价,似乎也不甚合理。

     (3)从银行间市场利率r1’到存款利率r2,就更加复杂了。首先,银行不是“一个人”,而是数百万人在管200多万亿元资产,而这些人的KPI各不相同。存款和金融市场业务由不同部门在管,最终由资产负债部统一指挥,但指挥毕竟不会那么高效,不会天天调整FTP。因此,当客户经理背上巨大的拉存款任务时,是不会太考虑r1’的,r2可能会比较高,两者的传导关系已被破坏。而有些存款基础好的银行,会留下很多对利率不敏感的存款(比如结算存款),它们的r2就低。然后,还有个因素,就是我国存款利率虽然名义上已放开管制,但行业自律仍在,因此仍然有无形天花板管控,r2偏低。最后,这些因素全叠加后,r1’和r2之间已没太明显的传导关系,两者间留下一个不小的利差,这个利差被货币市场基金、理财产品等工具套取。利差扩大时,货币市场基金发行量明显上升。

     (4)至于贷款利率R,已较为充分市场化,可是,信贷额度仍然受管控,于是也不是供需的自然出清形成均衡利率,当然也就不会有均衡的量V。额度有限的情况下,R一般会明显偏高。但有时也未必,当经济不好时,银行怕出风险,就把有限的信贷额度全集中到最优质的企业那去,这一小撮企业被银行们拼抢,R反而下降了(前两年的情况)。然后行内管理也有摩擦,虽然有FTP指挥基层贷款定价,但也不是随时都有效的,哪怕总行觉得信贷资源稀缺应该提高定价,但有些基层业务员,为了在当地抢业务,也会尽可能低利率地投放信贷(尤其是一些对利润考核不那么直接的大型银行)。因此,资金成本与R之间的传导关系,也没那么高效。传导无效时,央行只能直接调节贷款的基准利率(存款也一样)。

     更为要命的,在我国,R的高低还不一定能调节融资量V。因为社会上存在着很多对利率不敏感的部门,也就是所谓的“预算软约束”部门,它们不管利率多少,能借多少借多少——根本没把还钱一事放心上。

     在上面这一连串的摩擦之后,央行的r1与最后的R之间,或者与V之间,只能找到非常粗略的相关关系,甚至有时完全看不出关系。比如这次央行上调政策利率5BP,经过层层摩擦,我们已无法预测这一动作会如何影响后续的利率。所以,央行这种加息动作,更多的只是信号意义,也就意思一下,代表着咱们货币政策不紧不宽。

     但是,央行仍然多次表示,希望让货币政策体系从原来的数量型转变为价格型,更加市场化,那么就得打通上述每个环节,减轻各环节的摩擦,从而使上述传导链条变得清晰有效,最终才能提高利率工具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这一过程中,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意义也将慢慢弱化,也不宜经常动用。

     不过看起来,这工作量还是相当大的……

     王剑

     金融民工 财经民科 业余驴友

     古建筑及中华田园犬爱好者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剑的角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