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黄帝,永远神秘
2022/9/21 古籍

    

     我们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黄帝,究竟何许人也?

     让我们跟随“百科全书式”学者李学勤先生的讲解,探索《五帝本纪》的开篇——黄帝的秘密。

     黄帝是怎样一个人?

    

     “少典”可能是古代一个国或氏族的称号。传说中的少典氏之国,按照《史记》之后的一些记载,多认为是在今天的河南新郑。我本人也去新郑看过,那里还有后人立的一个碑,写着“少典氏之墓”。这个不足为据,但毕竟有这么个传说。

     我们读“三家注”可知,黄帝是“有熊氏”,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年代久远,因为古人的名字常常和动植物有关。黄帝是有熊氏,“有熊氏之墟”就在新郑,新郑现在每年都会举行祭祀黄帝的典礼,少典被认为是有熊的国君。西晋皇甫谧说:“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他肯定了新郑一说。所以,黄帝是中原地区的人,这一点是明确的。炎黄二帝传说都与少典有关,这个说法见于《国语》。

     《国语》与《左传》并行,传说也是左丘明所记,这一点还有待考证。

     “黄帝者,少典之子”,这是对的,但下面一句“姓公孙,名曰轩辕”有问题。《史记》的一个大错就是把姓和氏弄混了,这不是司马迁的学问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在秦代之前,中国自古以来姓和氏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先秦时候,每一个男人,如果是自由人的话,应该有一个姓,还有一个氏,比如姓李的按传说都是嬴姓。传说尧的时候,伯益(他是我们现在知道的中国第一个大法官)被赐姓赢,大法官当时称“理”,“理”通“李”,李姓就是从这儿来的,这是“以官为氏”。

     男人对外说话或写字的时候,不能称自己的姓,要称自己的氏。现在很多人误以为先秦的姓和名可以连称——事实上对男人来说姓名不能连称,只有女人可以——所以就闹出了很多笑话,比如一些书上说“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很难听。那么对国君、贵族应该怎么称呼呢?他们以封地为氏。比如周公封于周,是周氏,应该叫“周旦”,所以他叫“周公旦”。再如晋文公名重耳,重耳封于晋,晋就是他的氏,所以他应该叫晋重耳。古书里说到晋重耳有时省略一个字,叫作“晋重”。

     女人则是要称姓的,因为同姓不能结婚,古人特别重视这一点。娶女子必须知道她的姓,如果买妾不知其姓就要占卜,如果卜出是同姓,依然不能结婚。到了战国末年,特别是秦统一以后,同姓不婚的要求就淡化了。因为同姓的人太多,特别是姬、姜、赢等大姓太普遍了,不能再实行同姓不婚,所以逐渐就变成了同氏不婚。

     大家心里一定有疑问:司马迁是怎么研究黄帝的?他怎么知道这些历史信息?应该讲,司马迁记载的内容都有依据,他的写作态度是非常严肃的。我们看看《五帝本纪》最后的“太史公曰”,就能知道他当时是怎样研究五帝历史的。

    

     “尚”是“古”的意思。在司马迁之前很长时间,学者们就在讲五帝之事了。虽然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尧在五帝之内,但尧以前的黄帝等,《尚书》没有记载。传说《尚书》是孔子选定的古代文献的汇集,孔子选入的第一篇是《尧典》,所以说“《尚书》独载尧以来”。诸子百家谈黄帝,说法不一。“雅”训为“素”,意思是“常”;“驯”是“顺”,当然这里也有不同的训释,以后大家再慢慢讨论。“荐绅先生难言之”,引的是后面我们会谈到的《五帝德》中的话。“荐绅先生”是指学孔孟之道的儒者;“难言之”,很难去论断。当时人认为非常权威的《尚书》中没有关于黄帝的记载,百家谈黄帝又互相矛盾,在这种情形下,当时的学者们就很难讨论这个问题。

    

     《宰予问五帝德》是书名,宰予是孔子的弟子,也叫“宰我”,这篇书的内容是宰予与孔子的对话。《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现在叫《帝系》)今天都还存在,收在《大戴礼记》中。对比《史记》我们就能知道,司马迁采用了这两篇的内容,因为他认为这是孔子说的话,但是这两篇文章“儒者或不传”。那么,司马迁怎样研究五帝历史呢?他用的是旅行调查的方法,这和我们现在做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是一样的,即所谓“田野工作”。司马迁做了非常广泛的调查工作,他“西至空桐”(空桐山在现在的甘肃),“北过涿鹿”(涿鹿就在北京附近,官厅水库的西边,现在还叫涿鹿),“东渐于海”(往东到了海边),“南浮江淮”(南边到了长江、淮河地区)。他在这些地方做什么呢?

    

     意思是说,那些地方都还代代流传着黄帝、尧、舜的传说。《五帝本纪》不但综合了各种文献的说法,还与民间传说相对照。司马迁通过这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是“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意思是:各个地方有关五帝的传说有些差别,但综合起来看,它和古代的文献记载(这里主要是指《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基本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他通过比较,认为《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基本上还是可信的。

     王国维先生曾说,古史研究是最难的,因为全世界各个民族的古代历史,总是与神话传说结合在一起,这是一个普遍性的规律,但是在这些材料里面,依然有史实的“素地”。这是王国维先生1925年在清华教授《古史新证》时讲到的,司马迁作《史记》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下面我们再回到《五帝本纪》前面的本文部分:

    

     根据《五帝本纪》,神农氏就是炎帝。神农氏和炎帝是不是一个人,向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司马迁采用的是两者同一的说法。他认为神农氏是当时天下的君主,而且经过若干世代已经衰败,所以与黄帝同时代的炎帝并不是第一个炎帝。后来有很多书里都提到,神农氏或炎帝有八代,最后一代按后世记载叫“帝榆罔”。帝榆罔就是黄帝所继位的炎帝,不过这是后来的一种说法,司马迁时期是否有这种说法我们还不能证明。“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这里的“诸侯”可以理解为当时的很多部族,他们互相之间争夺打仗,不服从炎帝的命令,而且暴虐百姓,但神农氏已经衰弱了,无法平定诸侯,造成天下混乱、分裂的局面。

    

     “享”本来是贡献、祭祀的意思,特指祭祀用的贡献,这里的“享”指的是对天子的贡献。轩辕“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诸侯中最不服的就是蚩尤。蚩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传说他创造了五种兵器,“蚩尤作五兵”的说法一直到汉晋时都非常流行。蚩尤武艺高强,“最为暴,莫能伐”。

    

     这就是著名的阪泉之战。阪泉之战是中国古史传说中最早的一次战役,虽然是传说,但古书里有明确记载,阪泉也在涿鹿一带,所以涿鹿这个地方确实和黄帝的传说有很密切的关系。

     我们再来看“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一句。“五气”指“五行”,中国古代传说经常提到“五行”,此时是否已有这样一种哲学观念,我们不清楚,但这种说法在古代传说中反复出现,“汩陈五行”还是很大的罪恶。“五行”之说,后人的解释认为,要顺应金木水火土各种物质的本性,而不能违背其本性。“五种”是指五种粮食。“熊罴貔貅?虎”,现在有人认为这是一些氏族的图腾;按照传统说法,是打仗布阵的名称。究竟哪个说法对,大家还可以讨论。“三战,然后得其志”,黄帝正式取代了炎帝的地位。

    

     黄帝把各方面军队组织起来,还是在涿鹿一带,抓住蚩尤,把他杀了。于是“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以上是《五帝本纪》的第一大段,说的是黄帝通过战争,取代了炎帝神农氏的统治。通过与炎帝的战争和与蚩尤的战争,黄帝获得了各诸侯的拥护,我们可以体会到,这和中国当时国家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接着看下面一段:

    

     这一段也很重要,讲的是黄帝时期的地理状况,其中涉及的各个地方的位置,“三家注”里都有解释。大家会发现,黄帝的统治区域和司马迁“田野工作”的地理范围差不多,可见司马迁是根据这样一些传说来进行调查的。“荤粥”是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釜山”就在涿鹿一带,最后黄帝就将他的首都建于“涿鹿之阿”。

     下面一段讲的是黄帝时的制度和文化:

    

     黄帝时期不像后来的朝代那样有一个固定的都城,虽然他“邑于涿鹿之阿”,但并不是停留在那里,而是四处迁移,以军营作保卫,这一点很重要,我想这也符合最早时期的国家形态。早期的人类,尤其是草原游牧民族,都是以帐篷环绕一圈,中央有一个大帐,那就是政治中心。虽然它可能有自己的都邑,可是它整个的活动是以帐篷的形式,是移动的。虽然它不是没有城,也不是没有农业,但它的中心是移动的。蒙古很长时期都是如此,它的汗国都是以某某帐命名的。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这一句出自《左传》。《左传》中说不同时代的官名是不一样的,比如“少皞氏以鸟名官”,黄帝时代则以云名官。后面几句,除了“有土德之瑞”是后人五行学说的一种说法以外,其他都与人类从原始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进展有关系,涉及农业、采集业、家畜、矿物等各个方面。

     下面一段尤其重要: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这个说法见于《国语》。黄帝据说有二十五子,其中十四个得姓,成为十二个姓。大家注意,古书里说谁是谁的子,并不一定就是指亲生的孩子,往往是后裔的意思。

     嫘祖也是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被称为中国的蚕桑之祖。关于嫘祖的出生地有多种说法,有人说在山西,有人说在四川盐亭。嫘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一个“居于江水”,一个“降居若水”,这就是黄帝之后的两大系。大家可以看下面这张表:

    

     这张表不代表上古世系的事实,但它反映了中国最古的一些世系传说,这些传说包含着很多有意思的信息。比如按照《史记》的记载,黄帝、颛顼、帝喾是五帝中的三帝,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和黄帝的关系都很密切,再往后的尧,传说是喾的儿子,而舜和颛顼之间就隔了很多代,所以古人其实也已经指出,不能完全相信传说,但传说能显现出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五帝的这些传说就反映出当时的氏族、部落之间的关系网。

     如果按照《五帝本纪》这种带有神话性的说法,后来先秦的主要朝代和人物都可以归于这两大系,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基本依据也就在这里。比如后来的古书里说,楚国是从颛顼这一系发展而来的,蜀国是从昌意这一系发展而来的,夏禹也可归于昌意这一系。现在从考古学来看,我们发现三星堆文化确实与夏有关系,楚和蜀也有密切的关系。我个人认为,如果灵活变通,不拘泥于谁生谁的问题,我们还是能从这个表中看出很多道理的。“黄帝崩,葬桥山”,黄帝死后葬在桥山,这是明确的。司马迁说的“桥山”这个地名,就是现在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五帝本纪》中有关黄帝的内容就写到这里。

     如果从考古学、古文字学的材料来看,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有关黄帝的古文字材料最早是战国的。战国前期的齐威王因齐,在他的一个敦上铸的铭文中就提到了“高祖黄帝”,因为田齐是虞舜的后代,当然也是黄帝的后代。这一类富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传说一直存在着。

     来源 | 《〈五帝本纪〉〈夏本纪〉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作者 | 李学勤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古籍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