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怎么养孩子的?可惜孩子不这么想
2017/12/3 明姬心理工作室

    

     1978年,美国的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情感联系”和“行为控制”。将这两个维度作不同组合,就产生了四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

     权威型教养方式

     这是一种高度关注孩子的情感及行为控制、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权威型的父母理解孩子的行为,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儿童,及时热情地对儿童的情感需要和行为做出反应,尊重并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父母对儿童有较高且明确的要求,奖惩分明,所以在孩子心目中具有权威。

    

     这种高行为控制且在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影响。儿童期的孩子心情愉悦,具有明显的幸福感和高自尊,自我控制能力较好,青少年期也具有较高的学业成就和较好的道德成熟性。

     专制型教养方式

     父母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这一类也属于高控制型教养方式,但在情感方面,父母常以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待儿童,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要求与意愿。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形象来说,就是“罚”多于“奖”。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遇到挫折时,更易产生敌对反应。在青少年时期,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但有时他们在校的学习表现比溺爱型和忽视型家庭的学生好,而且在校期间的反社会行为也较少,这与他们习惯性的遵守外部行为规则有关。

     溺爱型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和权威型父母一样对儿童抱以积极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父母放任儿童自己做决定,即使他们还不具有这种能力。比如,任由儿童自己安排饮食起居,纵容儿童贪玩、看电视,很少要求孩子做家务或养成学习良好的行为举止,父母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全盘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训斥儿童。这样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大多很不成熟,既苛求又依赖成人,往往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缺乏责任感和毅力,合作性差、很少为别人考虑,而且自信心不足;青少年期的自我控制力差,在校更易产生不良行为。

    

     忽视型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因此亲子间的互动很少。他们对儿童缺乏最基本的关注,对儿童的行为缺乏反馈,且容易流露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如果儿童提出诸如物质等方面易于满足的要求,父母可能会对此做出应答;然而对于那些需要耗费父母长期时间和精力的事情,父母很少去完成,宁愿花钱请人来解决问题。

    

     很多家长觉得,只有那些留守儿童的父母才算忽视型,我天天跟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怎么可能会是忽视型?事实却会让您大吃一惊,我们做过一个超过800名学生样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38%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忽视型(认为父母是专制型的高达42%),而这些孩子承认与父母每天都会见面说话。

     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与放纵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一样,具有较强攻击性,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儿童期普遍在依赖、认知、游戏、情绪和社会技巧方面存在不足,易出现攻击性行为。青少年期,孩子的自我控制差,伴随学校表现不良。

     可能您在某种家庭养育方式中长大,自认深受其害,发誓要反其道而行之,却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有的家长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家长是在专制型家庭中长大,自己当了父母后,使劲儿溺爱自己的孩子,以弥补自己童年的缺憾;也有的家长虽然不喜欢自己的原生家庭抚养方式,却还是不自觉地沿袭着父母当年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可能您并不总是采用单一的养育方式,因为我们会受到自身情绪波动影响。比如,我们想要成为一个权威型的父母,也付诸努力,但是工作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孩子了,某一天您成了忽视型家长,因为上司批评、同事矛盾、经济压力、夫妻争吵等原因,一不留神迁怒孩子,在某一时刻您就变成了专制型家长,选择以强势对立的方式与孩子死磕到底、怒火冲天;然后,您又后悔了,感觉孩子遭受了无妄之灾,愧疚之下,有求必应,此时您就变成一位溺爱型家长。养育方式变来变去,孩子又会怎样呢?

     可能在您的家庭中,每个成年人对孩子的教养方式都不一样,问题会变得更复杂。比如您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读了很多书、参加了很多课程,立誓要做一个权威型家长,可是您的配偶是个工作狂人、空中飞人,一忙起来恐怕十天半个月都跟孩子说不上话,那TA就是忽视型家长;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那是“隔辈亲”啊,对孩子的各种宠溺让你不忍直视,又劝说无效,所以您的孩子面对的是复杂多变、因人而异的养育环境。

     家庭养育方式虽然只有四种类型,但由此衍生出的问题却是各不相同。我也早就为人母,咱们一起向着权威型努力吧,至少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

    

     长摁二维码一键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