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并非偶然:在12000字里看见机遇的样子
2018/9/10 7:45:00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本文为平台特约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全文共 12879 字,阅读超过 30 分钟

     建议收藏到“微信读书”慢慢阅读

     ———— / BEGIN / ————

     未来几年,新创企业的经营项目,即使在会员增长上态势明显,也很难获得扩大发展所需的资金筹备——接下来的大趋势就是这样。"

     在细数机遇之前,很抱歉先泼了桶冷水,因为资金紧缩已成为事实,正视这个问题而进行各方面的调整,才是正经事。

     首先,这意味着:

     1. 补贴式的粗旷扩张,近几年很难再出现,更多的是算计;

     2. 推广拉新的支出也将会缩窄,宣传渠道的马太效应明显;

     3. 消费倾向务实,产品溢价机率降低,卖弄情怀很难管用;

     4. 向具有品牌忠诚度的消费者(也可以称作粉丝)不断刺激消费频率;

     5. 经营者更重视数据,仿佛是为了替决策安上一道保险;

     6. 天使、A、B…D轮融资机会缩窄,战略型投资增加。有机会冒出头的企业,在壮大中就会被收编。

     尤其是在消费遇冷的年代,粉丝数或是品牌忠诚度累积不足的企业,等到下一回消费热潮来临前,都会很难熬。

     但,这样很被动。

     一件事、每个时代,总有好坏两面。

     以往遍地是机会,粗旷式发展才是硬道理,现在适合静下来,聊聊如何化被动为主动,整理一下“机遇”的关键要素。

     什么是机遇?

     即是关键点的掌握

     但是我一直觉得“点”这个字很误导人——好像暗示你只要找到一个点,就能撬动地球似的。

     这叫“剑未配妥,出门已是江湖;酒尚余温,入口不识乾坤”。

     不是不能去找这个点,但它几乎是一种“恩赐”。

     比如,你进了机场海关闸口,想抽支烟但身上没有,而整个机场里就只有一家卖烟的。

     通常这种情况你会发现:店员的脸都很臭,涨价30%都得买。

     装修就是几个柜子,陈列就是把东西摆上去而已,经营策略不需要,盈利方式相当简单粗暴。

     最受罪的是员工和消费者,老板能不能赚到钱不好说,至少能获得溜须拍马的乐趣。

     只是,谁都不能拿房东怎么样。

     你的生意有这样的优势条件吗?

     如果没有,从这个方向开始探讨,会蛮有意思的。

     机遇的要素,其实有一些共性:

     一、地理优势通常发生在服务的“密集度不足”区域

     基础服务,或者说刚需,所带来的人潮能与其他消费进行捆绑。

     如充电桩。

     像在上海,买辆新能源汽车,牌照免费送,想申请充电桩,嗯…总之,充电桩密度不足。

     多人开车路径都是两点一线,一般会在几个固定站点进行充电,平均充一次电30分钟。

     以建设一个具规模的充电站,能自带流量的给周边带来收益提升,坪效会比其他地方更高一些;像是便利店、餐饮、理发厅、面包店等小商铺都能因此受益。

     而很多充电站的周边没有整体的商圈规划,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汰弱留强之后,才会逐步形成消费生态圈。

     提前看懂这个现象,就算是找到机遇了。

     比如到美国或日本的Costco卖场,购物前可以顺便换轮胎和洗车服务——商业地产也一样,可以提供充电站、洗车、换胎的服务,进而带动消费提升。

     车主在充电期间有点被半胁迫的,必须到商场里走走逛逛(但他觉得是顺便来逛逛)进而带动了整体收益。

     又比如市中心停车位难找(或贵),所以应酬约会的时候,自然先选择“吃饭可以抵停车费”的商场,这些都是属于“地理优势”的概念。

     总之,因为生活所需的服务密度不足而捆绑消费,让消费者“必须”依赖你——这是一种机遇的创造。

     二、人潮聚集都具有“非来不可”的特征

     非来不可的因素不同,带来的族群不同,产生的效益也不同。

     比如火车站、机场、加油站、高中小学旁边、物业管理处、地铁出入口、办公楼中庭、允许临时停车的免费路段、办理出入境证件、幼儿园辅导班集中地区等。

     这些区域都会自带流量,甚至比电商更具优势,经营坪效也会比其他地方高出许多。

     比如在小学旁边,文具和玩具的销售就会比其他地区好;允许临时停车的免费路段,小餐馆和便利店的生意就会比其他地区好。

     到这里你应该明白:有个好地点,也要与人群配套相对应的需求——这才是创造机遇的关键要素。

     无论为了闲聊消磨时间,还是下载最新影片,或是迷恋一家餐馆的味道;人们会因为一些“非来不可”的因素,而形成人潮,这就为你带来了增加收益的可能。

     比如,你为一碗5块钱的阳春白雪汤面的口感深深着迷,天天过来吃,忽然有一天兴起念头,点了一块猪排,要付8块钱。

     就算只是一家小面店,也需要掌握配套的概念,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非来不可”就是在你想要达到目的之前,必须采用某些“必备流程”的服务。

     比如上网买东西要透过物流、吃饭要透过外卖。

     类似必备流程特征的还有:中介、招聘、留学升学咨询、认证申办、代购或代理、客服中心、物业管理等。

     没有他们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很多商业运作根本就运转不了,而且会事倍功半,这就是“必备流程”的概念。

     现代社会比较智能了,所以会在面上建立一种机制——如果你有需求,不通关不行,要通关就得给钱,在古时候叫梁山好汉。

     比如到医院不做CT不给看病、租房不透过中介抬价就找不到房、各种办证叫创收——我只是瞎举例子(公开内容顶多点到即止,请见谅)。

     正常玩法就是快递加急就加钱、认证加快就加钱、保证受理就加钱…诸如此类的方式增加收益。

     当然也有像打车那样,透过不知名算法偷偷加钱的。

     提供“必备流程”的服务方,除了主要业务,除了可以提供对应的信息或产品,还可以提供更快、更有保障或是更有精准的后续服务。

     比如,培训课程可以对应招聘;招聘也可以对应培训课程,两者是相互配套的。

     关键在于提供什么相对应的需求,让人潮“顺理成章”的消费,或带动其他收入。

     通常,必备流程的服务都具有固定客群的特征;比如进行产检的妇女更适合提供奶粉渠道、进行留学咨询的更适合保险渠道。

     这样精准的客群,产生的衍生收益比起其他渠道来得更精准、便捷,转换效果也来得更高。

     再举个比较正常的例子:

     比如在加油站,面对“有车一族”的精准人群,除了为顾客加油,你要“顺便”卖水,还是卖广告?

     这是接下来值得聊的事。

     你不一定要从消费者身上赚取衍生收益,而是从产业圈里的相关行业赚取收益。

     比如加油站,可以收取汽车品牌的广告费,或是汽车贷款公司的广告费。

     比如顺丰快递卖粽子很厉害,因为它服务的是付的起较高运费的企业。

     阿里投资成立菜鸟物流、美团跨界做打车,不是因为钱多的没地方花;而是你的交易信息,被更有效的运用了——支付宝也是同样的道理。

     透过消费数据分析、客群分析,提供连锁企业进行选址,就像中介。

     在业内我们叫GIS选址系统,甚至能告诉你在哪个位置适合做麻辣烫。

     类似机遇还有很多,比如点餐排队、POS机、屏幕选单、手机预约、各类二手交易、兼职派遣、租车…等,具有“必备流程”的服务就能创造衍生收益。

     总之,关键的共同点是透过“货物流通和信息流通”的将客群集中化。

     三、越是“不起眼”的生活小事,越能产生更多经济价值

     还有一条路径。

     改变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并不是改变一个人的看法,而是提升便利性。

     只要你能“立刻”帮消费者解决当下问题,就能产生一种依赖感,等于你的服务创造了客群集中化的优势。

     这道理,和地理优势是一样的,只是利用生活依赖性而被创造出来。

     比如洗衣店,大部分人一件衬衫约200元以下,在白领人群较多的小区,经常需要穿着笔挺的西装,但附近又没有低价、高效的洗衣店,那生意就会非常稳定。

     类似还有送水、打印、修管路通道、代收快递、打蜡洗车都是一个道理——消费者平常不会多去关注,但需要的时候又很急迫,那就有价值。

     随便举例:微信公众号“叫一桶水”,提供随时叫一桶水的服务;借由服务持续与消费者保持紧密的关联,那么这个公众号,本身就已经具有稳定的高阅读量的可能性。

     当然,如果你要开始扩张,要叫一杯饮料、一瓶洗发水也可以。

     总之,这些不起眼的小生意,它的价值不在于送一桶水、洗一件衣服能赚多少钱,而是产生持续交易,建立客群集中化平台。

     能快速扩大市场的模式,往往都是靠一个简单又单一的项目。

     大部分人都需要简单的方案来解决繁杂的生活小事,消费者或使用者的目的越明确、简单,就越能建立客群集中化平台的机会。

     无论是做什么,你应该把复杂的一整套流程细分后,找到其中一个小单元来介入市场。

     比如我有一位医生朋友,他的私人医院主要的经营是“儿童高烧”,这模式很可以——只要解决当下的问题,就能产生依赖性,并因此将客群集中化。

     总之,别担心自己的业务涵盖不了全部流程,只要掌握“可单独运作的关键环节”就足够了。

     共享单车也是类似的逻辑;事实上,任何共享模式的用意都一样——降低购买门槛、解决当下问题、提高接触频率,为的就是快速建立客群集中化平台。

     对消费者来说,透过共享降低购买成本;对经营者来说,庞大的特定族群更能创造其他延伸收入。

     除了实体服务,像大姨妈、地图导航、天气预报,或者是闹钟软件这些虚拟的服务也是一样的逻辑。

     再比如未来的情况,会导致兼职市场的蓬勃,简单的人力派遣工作也能产生集中化的效果。

     平台不分大小,关键是高频率需求,透过生活小事,精准锁住族群,快速建立集中化平台。

     四、“短、小、轻”是集中化的成功因素

     “客群集中化”的概念为什么这么重要?

     就像视频网站独播剧,它占了你的时间,你就没时间看其他视频;你在一家视频网站缴会费,就很少再在另外一家视频网站付费。

     视频、社交、游戏,都有具有集中化的能力。

     个人自媒体无论是在什么平台,跟随人数多了,产生收益的可能性就更大。

     问题就在于:你是不是有足够的粮草,让你把客群集中的“足够大”?

     真实的世界是这样:就像在掰手腕一样,客群集中化就是掰手腕的武器。

     所以,要怎样才能尽快增加客群集中化,而且还不会饿死——这才是关键问题。

     你应该以战略角度来看:

     信息和门道掌握越多,收取的服务费就越贵;客群集中化的能力越高,和资本谈判就越有筹码。

     想要有壮大的机遇,都要掌握几个核心因素:

     1. 短,就是缩短路径

     包含三各环节:缩短沟通路径、缩短认知路径、缩短供应链路径。

     第一条就是缩短沟通路径

     集合在一起的群体,会有一些共性。

     透过各种平台,借由某些吸引人的作品、明星、话题等,让人群集中在一个个小小的讨论群组里,这些群体都具有某些固定的特质而相互吸引,重点是你能不能找到共性。

     比如娱乐新闻的内容,就能锁定15-18岁的群体;再比如喜欢流量明星的粉丝,极少愿意花钱看偶像的电影,更喜欢看集数多的电视剧;会经常使用微博,但不太看知乎。

     不同群体活跃的平台不同,所以你得到合适族群的平台上经营;

     不同群体讲的“黑话、术语”都不一样,你得跟着群体的语言讲话;

     不同群体“愿意消费的类别、能不能够消费的起”,都不一样,你得跟着群体的消费喜好走。

     如果你掌握了群体“自我感觉良好”的那个共性,只要顺着他们就行——因为“表现模式”被群体认可,才可以缩短成交时间。

     第二条就是缩短认知路径

     一个人的消费认知,都是从习惯养成的。

     就像经常在便利店解决三餐的人,就会较少的前往大卖场,但又会在手机上购买生活用品——只要养成便利的消费习惯,就很难改变。

     养成消费者习惯在一个渠道购买几种固定品类的产品,也就很难让消费者更换到其他渠道购买,这就是转换认知成本。

     大部分人都不太愿意支付这个成本。

     认知成本就像是俞军说的公式一样:

     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总之,养成习惯之后,大者会恒大。

     项目越单一,认知路径就越短;替换成本越小,发展就越快。

     第三条就是缩短供应链路径

     中间商不赚差价是不可能的,关键是你的终端销售是否给力。

     当你缩小主力品类,意味单一采购量能够加大,顺利拿下经销权之外,也许还能获得价格谈判的筹码。

     但这样做会有风险,主要取决于终端(比如连锁零售业)的销售能力。

     当终端的销售越来越萎缩,导致许多的中间商(总经销、总代理、各区经销商等)被迫转型,减少分销渠道、绕过终端销售渠道,让自己学会如何直接面对消费者。

     这是零售低迷情况必须的转型,这就是“缩短供应链路径”的意思,也是最让人头疼的地方。

     所以,降低销售难度是有很大发挥空间的,比如简便的销售系统、整合特定的分销渠道、发文就能直接开卖的自媒体电商,都会逐渐取代(或协助)中间商的功能。

     这环节有许多好玩的事,总经销、总代理都有这类需求,而且需求还会继续扩大。

     总之,能帮助中间商产生销售,也是在帮自己创造机遇。

     2. 小,就是小规模测试

     谁也没办法提前预料,一个产品或服务推出市场后会不会爆红。

     大部分人都是先站在自己立场,开发了产品、成立公司、养一大批人,然后试图去市场掀起一波高潮。

     其实,这是错误路径。

     就算庞大如腾讯,所推出的各种线上服务,内部也是分成不同小组各自去拼搏,谁赢谁就能获得更多资源。

     意思就是说,你要先丢出某个简单的话题、产品、服务,测试看看市场会不会出现涟漪,如果有,那再投入更大资源、加速扩张也还来得及。

     投入到市场后,如果你客观分析,产生的效果确实不错,然后要去找投资却又没人理你——别失望,只是现在大家手头上都比较紧,而已。

     你应该尽可能的降低运营成本,继续加大客群集中化——因为,手头上有钱的人还是有的,只是觉得你目前可能还不够大,而已。

     总之,重点就是你必须“能活下去”,还要让自己更加壮大。

     3. 轻,就是运营成本轻

     如果你想透过生活所需的实体服务来建立客群集中化,价格战永远是最好的切入方式。这意味着,需要降低运营成本。

     如果实体服务的运营成本过高(比如配车、运送人员、业务人员),那你最好准备足够的现金打持久战。

     因为资金紧缩的年代,在你不够大之前,真的很难找到投资。

     为了能继续生存下去,你要尽量加快扩张,同时,又不能被成本压垮,保持运营成本轻薄短小,才是最好的办法。

     很多人会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并减低人事费用的傻办法。

     这种方式,肯定找不到千里马,绝对跑不快,也不会壮大。

     所以在未来,专业分工是很重要的竞争力。

     一个高速扩张的企业,需要的不是薪水低的大量劳动力,而是更专精的人才(或配合单位),表面上费用高,实际上产出效果更好,帮助你跑的更快。

     也许,只是也许,采取联盟模式也是降低成本的最好办法。

     但什么是联盟?

     就是透过相同的业务类别,一起组成庞大的共体,覆盖更多的区域,却不用增加管理成本。

     这就像天猫或京东开始收拢小杂货店一样,挂着同样的招牌,形成一个共同体系。

     当然,拿一个线上产品到处晃悠,就开始发展经销,这种短视又投机的行为,并不属于联盟范畴。

     “注意”(attention)

     “兴趣”(interest)

     “欲望”(desire)

     “行动”(action)

     AIDA模型本质上是引起冲动型购买,主要是迎合大部分消费者需要“简单、快速的做出判断”的消费趋势。

     埃尔默·里维斯是最早提出AIDA模型的人。

     他说:

     ———— / 推荐阅读 / ————

     >> 新零售的坑,社交流量怎么填?

     >> 新零售新模式:完整了解「快闪店」运作

     >> 新零售生意经:如何开一家赚钱的奶茶店

     >> 新零售的关键词?不好意思,这个只是表面

     >> 新零售都听出茧了,到底怎么重构“人货场”?

    

     3大城市、4大互联网实战派导师、100+总监级校友

     运营总监修炼之道,只等你来!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课程详情!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