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成长这么慢?还不是因为没有经过社会的毒打
2019/10/22 7:45:00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关注并标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每天早 07 : 45 按时送达

    

     成长,是每一位产品经理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但讨论成长又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思忖再三之下,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来讨论和陈述我眼中的成长,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全文共 6434 字 1 图,阅读需要 14 分钟

     —————— BEGIN ——————

     成长,几乎是所有产品同学心头最大最重要的事情:我们选择走向产品这条路,选择在这条路里摸爬滚打、迎难而上,选择更有挑战的团队、项目和Leader,内心期待的都是实现快速成长,成为所谓“改变世界的产品人”。

     成长,是很多公司和个人的价值观。

     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几乎是不停地处于快速成长的通道上。

     他们崇尚成长,认为自己今天即使能够成功;但依然做得不是足够好,依然需要不断成长和进步,不断迭代进化。

     这些年,我所遇到的优秀的产品经理,无一不在快速成长——有些人甚至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产品经理成长十分缓慢。

     我同样见到了许许多多浑浑噩噩、困困顿顿的产品经理们——很多人不断听课、学习、读书,上各种有用或无用的课程,听各种大大小小的分享和讲座,读了许许多多的文章,可是道理都懂了,做起来依然没有本质变化。

     到底是自己太蠢,还是方法不当,或者是老板、公司或项目不靠谱?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

     以下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一、成长的本质是?

     客观讲:成长不易。

     我们生来懒惰:当你能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你绝不会用第二种,哪怕是举一反三能找到更多甚至更容易的解法——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惰性。

     纵观人的一生,无论是生活或是工作,每天做的事情其实只有一件——选择:午餐到底是吃面还是吃海鲜,是早起还是多睡会儿,Button是居中还是置底固定等等。

     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选择的一生。

     到底是什么在引导我们做选择呢?

     其实有两个因素:“基因”和“模因”。

     基因很好理解了,就是你从父母祖辈身上直接继承来的血脉。

     这玩意儿基本上就是生来就固定了——你长什么样、声音如何、内向或外向,基本上就定下来了。

     而另一个模因,则就比较复杂了。

     何谓“模因”?

     简单说就是:你生下来之后,你的父辈家族,以及生活的社会环境,教育文化等对你后天的影响。

     模因主要影响四个方面:

     你的价值观

     你对于问题的假设认知

     你的信念

     你对于未来的期望

     一般模因在二次性征之前就初步固定了(大约在12岁前后);而模因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生活环境,主要是父辈家族——因为这是我们主要的生活环境。

     解释完模因,我要稍微讨论一下这个模因:

     由于大部分人是被父辈家族影响的,那么父辈的个人意志和家族环境就占据了比较大的影响因素: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其子女的模因可能和一个文盲家庭孩子的模因有很大的区别,在对于知识的认可度上,或者在一些问题的处理认知上都会有所差距。

     举个例子:

     我们在餐厅吃饭,有一个服务员摔倒了,有人会大笑甚至嘲笑,有人则会捂嘴偷笑;有人会无视,还有的人可能会去扶她起来。

     ——模因的不同让我们对于同一件事的认知和选择出现很大的差异,这就是模因的威力。

     1. 模因中的“空洞”

     由于受父辈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模因中多多少少会有“空洞”的存在。

     一个不是很和谐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他的模因中可能存在极大的不安全感,遇事可能会表现得冷漠或懦弱;而有时候家境过于优越的孩子,又可能显得傲慢自大,不可一世。

     空洞是几乎不可避免的,它就在那里,伴随你的成长而存在。

     这些“空洞”伴随着模因,成为父辈家族传承给你的财产。

     想象一下:你的模因中,是否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空洞呢?

     2. 你是否是父辈模因的容器?

     如果说得不太礼貌一点,或者现实一点: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父辈模因的“容器”。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去发现或甄别这些空洞的话,不去设法修正这些空洞的话,基本上意味着我们是直接从父辈那里接受了所有的模因,无论好坏。

     作为容器的存在,这样的我们是具备极强的思维惯性的。

     拿上面说的这个服务员摔倒为例:

     那个大笑的人显然是不礼貌的,但他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模因带给他的惯性让他会持续这么做,他显然更像容器。

     如果他意识到自己失礼不当,然后改正,以后再遇到类似场景时会选择不嘲笑并设法帮助的话,那么他就是成长了。

     3. 成长的本质是什么?

     你看:成长的本质,其实是不断发现并修缮自己模因里的“空洞”,进而不断进步的过程。

     所以,成长是个过程,并不是终点——因为模因中的空洞是不可能完全补完的。

     近乎圣人的王阳明老师有一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说的就是:

     人生来无善无恶,模因带给我们善恶,发现其中的空洞是一个认知升级的过程,能够真正做到为善去恶那就是格物致知的成长了。

     这个过程极其困难。

     模因中的惯性使得我们特别难停下来去做到“知善知恶”,所以,成长这个过程是反人性的。

     多赘述一个名人的例子:

     Eminem,当今最著名的说唱歌手,出生6个月父母离异,12岁前转过20多所学校,在黑人人口达到82.7%的底特律城长大。

     可以想象他的童年是如何的度过的——没有父爱母爱,更没有来自他人的关怀,形成了极强的自我保护,孤独与悲伤。

     但他把自己内心的所有情感通过音乐写了出来,在疯狂的磨淬中入魔飞升。Dr. Dre帮助他走出阴暗面,成为如今的说唱之王。

     你的空洞有多大,填补它之后,你就会变得多么的强大。

     所以你看,填补空洞的过程犹如过山车,就像下图的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

    

     接下来,我想聊一聊我看到的成长背后都是些什么。

     二、成长的背后

     篇幅有限,我只聊三个点:学习、观察与反思;专注与职业;自我与同理心。

     1. 学习、观察与反思

     回到上面空洞这个话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发现自己的空洞?

     1)发现自己的空洞

     我团队有一个同学,在大概半年前接了一个新项目,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复杂业务的产品模块,我内心很担心他做不好。

     于是在他接手两个星期后,基本理解了背景和状况,我问他,你告诉我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意外的是,我得到的答案是“这个项目很简单,不需要帮助”。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这个对话我们重复了好几次,每次我得到的答案基本上都差不多——这是一个十分自信的年轻同学。

     好的方面是:他冲劲儿很猛,在明确OKR的指导下,基本上能确保核心指标持续向好。

     但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过于专注自己的模块,忽略了其他相关的信息,于是很快被教做人——由于错失了关键信息,有一个大意的决策险些导致整个团队out,我们花了两周时间矫正,才得以扳回正道。

     这件事对他和团队都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在我们内部专门花时间进行了反思和复盘。

     之所以发生这种事情,是因为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发现自己的空洞的方式,都是要先犯错,然后在自犯错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空洞。

     ——这是一种ROI很低且风险很高的方式。

     发现自己的空洞有四种方式,分别是:

     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

     从别人的错误中发现

     从别人的成功中发现

     从自己的成功中发现

     这四种的难度从低到高,但ROI却也是从低到高的。

     最难的是从自己的成功中发现自己的空洞,其实就是居安思危、主动反思,看看自己还有什么不够好的,而不是沾沾自喜——这可是难度极大的,但这种方式却是ROI最高的。

     那些最棒的产品经理,很少犯致命错误。

     你发现他们总是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原因就是他们自我迭代的手段里,一般都是后三种,而不是蠢蠢地掉到坑里才意识到自己的愚蠢。

     2)反思、反思、反思

     一般情况下,产品经理应该都是大学毕业生;那也就是说,我们基本上都经历过完整的校园教育。

     学校里教会我们的东西有两个特征:

     其一是老师知道授课,学不好可以补课,老师总是能帮你解决大部分问题;

     其二是大部分问题都有正确答案,即使说不明白,也会通过考试来评判对错。

     这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很严重——因为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寻求师长的帮助,而在花了很多时间做了一个方案之后,就觉得它已经完美了,容不得挑战。

     遗憾的是:在产品经理的成长之路上,我们并不能总遇到靠谱的师长,实践教会你的远比什么前辈更多,你更多的心思应该花在事情本身上。

     另一方面,我们做产品,从来没有终极的正确答案,方案就是被用来挑战的。

     在滴滴,最能锻炼产品经理能力的,是专业的产品评审。

     在这个评审会议上,高阶的PM会挑战每个人的产品方案,主要挑战几个方面,包括这个需求背后的原因(Why do this?)、为什么现在就要做、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案、为什么这么做,其中有哪些逻辑漏洞、预估本次收益以及迭代的规划等。

     这种挑战对于各个阶段的产品经理都是巨大的成长帮助,能够经得住挑战的方案和个人,每一次都是难得的历练和成长:

     你需要思考得十分完善和明白,才能产出当下的最优方案,进而通过评审继续向前;

     对于挑战问题的评委而言,也是十分烧脑的过程——因为你需要快速寻找到其中的漏洞和问题;对于高阶的产品经理而言,又是难得的思维闭环的锻炼过程。

     评审绝非形式,而是真正的真刀真枪每周都在上演的一场场产品硬仗。

     3)批判性思维

     提到反思,我们不得不提“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可不是对等“杠精”——杠精只会挑别人的刺,对自己则十分宽容。

     批判性思维一方面指的是遇到事情不要急于接受,而是停下来反省和思考一下,寻找其中的漏洞,多问“WHY”;另一方面,要求内心强大和成熟。

     前者我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下《学会提问》,我想聊一下内心强大和成熟这个话题:

     我们很多人容易搞混一个事情,即

     我产品方案好坏 = 我这个人的好坏

     许多人不接受被挑战,认为面子上挂不住,认为你是对我这个人有成见;否定我的方案,就是否定我这个人。

     这种想法很糟糕的。

     能力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在产品这个序列中有明确能力要求的;但对于个人而言,评价个人是很困难的——人是多维的,好坏是不能通过方案好坏来评价的。

     当认清这个现实,你或许会理性很多。

     别人挑战你的方案,实际上对你产品能力的提升有巨大帮助,而不是在否定你这个人。

     ——如此的话,你内心就会变得更强大,也就会更职业。

     2. 专注与职业

     由于我们所在的企业业务类型千差万别,而产品经理的定位又相对发散,所以导致不同产品类型、不同企业、不同团队的产品经理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抽象来说,产品经理可以分为生产与执行型、沟通与协调型、价值发现与探索型,相比而言,能够做到价值发现的产品经理就是相当厉害了;一般而言,如果这三种能力都具备的,那基本上就是非常优秀的产品经理了。

     由于实践性要求很高,那么你就需要不停地去做。

     既然是实践,就需要专注。

     1)厚积薄发,别那么着急

     在我已知的事和人中,从来没有见过线性成长的优秀者,那些优秀的成长曲线几乎都是陡峭的阶梯曲线。

     厚积薄发,意味着成长要耐得住寂寞,并且要有耐心。

     很多人希望一夜暴富,一下子成为绝世高手,巴不得练了什么绝世武功然后速成为天下第一。

     但现实往往教你做人:

     这个世界不是武林江湖,那种踩了狗屎运一飞冲天的机遇实在是过于凤毛麟角,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凡人,接受这个现实是你成长的第一步。

     所以,每一步和每一个阶段,都是成长的前提,都是值得的。

     “别那么着急”是我在这个部分最想说的一句话,我几乎不断地在告诫我的团队和我自己:静下来,慢一点,别那么着急。

     我是10000小时理论的强力支持者,因为我接受自己和大部分人一样,都是普通人。

     超人意味着你精力旺盛、多线程(甚至进程)并发、智商情商超高等等。但这种人实在太少,我也没怎么见过,不可描述,所以只讲普通人的事情。

     成长需要积累,只要你足够努力,过不了多久你自然会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很多时候,是在那么不经意的一瞬间,完成了成长的蜕变——自己一下子想明白了许多事情,思路变得清楚了,整个人也通透了。

     如果你在过去这些年没有过这样的感受,那我建议你做好两件事:

     其一是聚焦你的工作,脚踏实地;

     其二是告诉自己别那么急躁。

     2)职业性是一种态度

     我始终认为,评价一个产品经理时,不仅是看结果产出上是否达标,还要看其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

     我曾经fire过一个职业态度极差的高阶产品经理,原因是他因为自己心情情绪的好恶,直接置团队于不顾——心情好了就参与讨论,心情不好就不打招呼玩儿失踪。

     职业态度是底线。

     道理很简单:企业支付你薪水,也就请你拿出对应的付出。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积极(Positive)和激进(Aggressive)是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职业态度。

     这里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于公而言,积极激进的产品经理,是能够把很多人看起来搞不定的事情搞定的——因为这种人身上总有不服输的精神,对结果负责,不遗余力、坚持到底。

     我更要说的是另一方面:

     由于你积极激进,那么你对于资源和机会的获取能力就远高于他人。你会得到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就有更多反思和迭代的机会;你会比他人更容易发现自己的空洞,并且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优化和填补自己的空洞,你的成长自然快于他人。

     3. 自我与同理心

     最后聊一点关于自我与同理心的事情。

     俞老师曾经对我说过,最好的产品经理应该是具有超强的同理心的。

     这种产品经理在我们身边存在过,我也亲眼见过,这真的是天赋使然,只要有好的机遇,基本上就成长为超级产品经理了。

     关于同理心的文章已经有很多了,由于我自己的同理心一般,我也就不展开聊了。

     我想聊一下它的反面——自我。自我在产品工作中的危害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我来聊一个我最近在团队发现的小例子:

     我们有一个年轻的同学,在他看来把自己的事情跟别人讲明白是很困难的。

     他抗拒上产品评审,倒不是因为担心被挑战,而是他上了两次之后,他发现评委没有挑战他原本已经准备好的问题,所以他判断评委对他做的事情不太了解,提不出什么对他有价值的事情。

     他决定靠自己来摆平。

     但由于他比较年轻,经常困惑于不知道自己做的方案到底是不是优秀,所以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我和他聊完,我意识到一件事情:他在这个事情上太自我了——因为他给自己提的要求太低了,对他人的要求太高了。

     他判断自己的事情给别人讲清楚很困难,这一点的判断是因为他不愿意花时间简化自己的表达;而在我看来,再困难的事情也应该只要一两句话就可以讲清楚——不够精炼,也就说明懒惰,不够反思。

     另一方面,他对于评审评委的要求太高了。

     我们的评审机制刚刚开始,每期近10个方案需要过审,而他因为自己精心准备的“包袱”没有被评委提出就否定评审,而且还只是尝试一两次就下了定论,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自我带来的问题是:只关注自己的,而忽略其他人的反馈;凡事与他人相关时浅尝辄止,不愿多做尝试和探索。

     自我的时候,我们往往因为自信而自负——这是很可怕的现象,时间长了就会觉得“老子天下第一”。

     当意识到自己的自我意识开始吞噬自己的选择时,就需要提防了。切记不可任其肆意发挥,一旦对自我放肆饲养,带来的后果就是“对自己要求太低,总是沮丧;对他人要求太高,总是失望”。

     三、总结

     虽然写了这么多,但还是很难尽述我关于“成长”一词的认知和理解。

     对于我本人以及我的团队而言,我们都仍处在成长的路上。

     成长的过程极为酸爽,是挫骨掉皮的过程,能够吃得苦中苦,才能为人上人。

     成长意味着你有机会掌握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更有可能去做出更能满足你内心自我实现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终点,所以,与诸君共勉。

     加油!

     —————— / END / ——————

    

     —————— / 推荐阅读 / ——————

     >> 作为运营,如何保持快速成长

     >> 产品经理,是什么束缚了你的成长?

     >> 经验分享:我总结的25条产品成长经验

     >> 年后成长指南:如何创造个人增量价值?

     >> 运营成长全攻略:4大思考系统及提升法则

     —————— / 好课精选 / ——————

     最后,赠送给大家一份产品成长路上的小福利:

     为了帮助那些在产品路上执着前进的小伙伴们更快速的成长,我们联合BAT多年实战导师推出了系列产品经理成长体系课程。当前已帮助至少3万多产品经理,掌握产品能力体系,跨越职场瓶颈,收获能力和薪资的双重提升!

     最近一期,本周末即将开课。扫码即可咨询课程详情,领取往期优秀学员笔记!报出专属优惠码:“ 1022”即可享受以下不同程度的超值优惠!

    

     ▼ 你,还在等什么!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