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对产品经理目前所需、最底层素质的思考
2020/2/22 11:00:00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关注并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设为星标

     每天早 07 : 45 按时送达

    

     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决定了其思考力的疆界。所以,每个人都要尽可能找到自己的底层操作系统,如果不足,就要加以修正。

     全文共 3814 字,阅读需要 8 分钟

     —————— BEGIN ——————

     梁宁在《一个产品经理的奥赛德之旅》文中提到: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熟悉学校的环境和应对方式,我们知道该如何学习和考试。一旦离开学校进入职场,离开这个熟悉的战场,我们就会开始一段新的寻找自己的理想国之旅。

     在一次新的漂泊旅程里,从一枚小白开始,去学习新的能力,去探索自己的理想国在何处,不断历练、不断尝试,最终找到自己的理想国并成为国王。这种漂泊的状态可能有10年左右,一旦找到自己的理想国,然后经营和建设,最终稳定。

     所以工作是一场修行,是一个持续探索和自我提升的过程。

     回顾刚入行产品时,常常被问到:“你觉得产品经理需要哪些必备的素质?”

     那时候回答:“逻辑思维、沟通表达、需求分析、项目管理…..”

     而如今,经过两年多的“锤炼”,再回答这个问题,只想说:好奇心、同理心、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它们就像人的底层操作系统和CPU,它们越发达,我们越能处理复杂的问题,并且速度也越快。

     我们常说一个人解决问题能力强,再往下一层,其实是他好奇心重,不停留问题表面,不断逼问问题本质,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要真正找到问题;

     我们常说一个人沟通能力强,再往下一层,同理心是很重要的驱动因子,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自然让彼此沟通更顺畅;

     我们常说一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强,再往下一层,其实是他的抽象归纳、框架感强;

     我们常说一个人产品设计能力强,其实是他系统思维更全面,可以大而全的了解整个面貌,而不仅仅停留局部和片面。

     一、好奇心

     史蒂夫·乔布斯有一句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曾经一次又一次向领导描述问题,总是被连着逼问四五个为什么,在第三个左右就败下阵来。

     你是否习惯接收习以为常的东西?你是否习惯回答别人都是这么做的?你是否习惯相信别人描述的“事实”?

     为什么有些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总是你没想到的点?为什么有些人提出的点子总是让人眼前一亮?为什么有些人看问题可以一针见血?

     这是好奇心驱动的结果。

     ——在思考问题时,好奇心驱动你不断逼近问题本质的思考,而不仅仅停留在习以为常的“事实”表面,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无论是好奇心,还是问题本质思考,连环追问法是最好的践行方法。

     通过对问题的连环追问,我们能发现表面问题背后的真正问题到底是什么,可以帮我们看到冰山下隐匿的真正关键点。

     产品经理重要职责之一是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找对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通过对人的连环追问,我们能弄清楚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在需求调研的过程中,用户往往会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提出很多“产品解决方案”;作为产品经理,你不能就这样接受用户的表面诉求,首先需要发自内心的理解对方,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到用户提出某种需要背后的真正动机。

     二、同理心

     同理心原本是个心理学概念,主要指放下自我、换位思考、倾听能力,更好的理解对方想法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东西。在工作中主要体现在沟通和需求分析上。

     产品经理,容易自以为是,主观意愿过强的人,非常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陷入一种思路:

     产品具有某种功能特性,用户自然会用该特点去理解和使用它,用户对产品的需求由产品自身所具备的功能决定。

     产品具有的某种功能特性,来源于产品经理本身“我觉得”,其实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产品。

     我曾在做一个简单页面上列表字段排列顺序时,被吐槽没有理解用户使用场景,这并不是用户想要的展示顺序。

     我们常常认为事情应该是怎样,别人应该是怎样去想,用户拿到产品后应该按照自己的预期去操作。

     个体都有差异,即使用户表面接收了会如何如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出现“意外”,有时候,可能用户还不买单,表现的特别“不听话”。

     所以,放下自我是第一步,倾听对方是第二步。

     同理心也会明显的体现在职场沟通上:身边总有人可以和公司每个同事都相处融洽,尤其是和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业务部门;从公司组织架构上来看,服务好了业务部门,极大程度也奠定了你在公司的重要程度。

     产品需要跨多个部门协调资源,很多也许是你不熟悉第一次打交道的同事,如何让对方更好的协助自己也会影响项目的推动进展。

     如果一开始,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对方所处环境和情绪,只要求对方帮自己完成自己想要的结果,对方自然不乐意帮你。

     想对方所想,婉转的换一种说辞,需要对方协助的工作是为了更好的推动对方想要的目标,沟通结果会很大程度不一样。

     三、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在做后台系统或者B端产品时,尤其重要,后台系统或者B端产品对接系统多,业务复杂度高,涉及各种流程、角色和规则等等,如果你没有抽象思维,你会陷在各种细节里。

     而且你很难向别人去描述清楚,因为大多数人对细节的了解需要建立在完整的背景下。

     但是我们在跟别人沟通描述过程中,习惯直奔主题,没有背景,即使你想讲背景,很少人有耐心想听你讲这么多内容。

     这时候抽象思维重要性就体现了,尤其是我们在做汇报时,与完全不了解背景的人沟通时,你要尽可能的用鱼骨架来讲述,避免提到鱼骨架上的鱼肉。

     在做项目过程中,有一个真实的案列,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抽象思维能力也是人的底层思维能力。

     我做支付系统,对接不下十几个第三方支付网关,每个支付网关的退款功能情况不相同,可能本身就不支持自动退款,可能支持自动退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退款失败,退款失败后的需要人工处理流程也不一样。

     实际发生退款的场景也有正常支付退款和重复支付退款两种,本身支付系统还和订单系统对接,支付系统作为一个平台,不仅仅对接一个业务方的订单系统,还同时对接其他两三个业务方,这让整个退款流程变的十分复杂。

     我一度陷在细节里无法做到各个系统彼此关联又要相互解耦独立,最后反复沟通思考,发现问题不过是下图所示:

    

     对于支付系统而言,所有不能自动退款成功的订单,全部放至人工退款界面;针对不同的支付方式,设定不同的角色,专门负责跟进退款处理。

     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合并到一类,随着观察视角的升高,产品的骨骼就会逐步显露出来。

     因此,抽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先分类、再提升视角的过程。

     作为产品的创造者,我们十分清楚鱼骨架上的所有鱼肉细节,但是也要从鱼肉中找到串起鱼肉的鱼骨架。

     这不管是我们与人沟通还是做产品设计,更能呈现出全局观和框架感。

     我们需要来回切换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既能用“火眼金睛”看骨架,也能切换到“肉眼”模式看细节。

     我做支付的各种项目,每个项目有不同的项目目标,但最后抽象出来的核心是:简单、安全和便宜,所有的项目目标都会围绕这三个标准。

     现在写需求文档或者做PPT汇报,会采用小标题+正文形式,用简短的小标题(一般不超过六个字)表达我的想法,正文是解释说明。

     当刻意强迫训练提高抽象能力时,慢慢也发现,逻辑思维能力好像变强了些。

     我个人理解:逻辑思维能力,更多在于框架思维、抽象和归纳、演绎等。

     四、系统思维

     去年这时候做项目,产品设计常常缺胳膊断腿,在需求评审会上,开发常常发问,极端和异常情况的处理,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在开发过程中,也是被各种产品设计时没考虑到的问题,让开发、测试咨询的抽不开身,处于边开发,边完善需求的状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者项目上线后,新老版本兼容性等问题没考虑到位,线上救火。

     现在才知道:真正原因是缺失的系统思维——当时的我完全是“站在产品内部做产品”。

     由于毫无系统思维看整个全局,只能被动地作出反应,哪里出问题就修补哪里,产品功能设计极易停留表面,解决眼前问题,反复折腾几轮,陷入“打补丁”怪圈。

     也许昨天冒出了一个A问题,用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去修补好了,今天却又冒出了B问题,而B正是由A的解决方式引发的。

     这样的情况一再发生,就好像“打地鼠”游戏,刚把这边按下去,另一边又翘起来了。

     建立系统思维后,找到真正“治本”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忙着“治标”,在项目真正投入开发前,和涉及所有系统的技术负责人沟通方案,确实可行再投入开发。

     这样当项目需求评审完,进入开发过程,就不再需要你花太多时间跟进,你可以转身投入到下个项目,以此良性循环,工作也会越来越轻松。

     到现在,做的项目,开发过程几乎不再需要我花时间跟进,定期询问进度就好。

     最后

     以上,是我目前对于产品经理所需最底层素质的思考,我们所能看到的很多表象行为,背后都有底层的东西在支撑,只有找到最底层的点,改变才是真的变,甚至于方法论,也是底层的思考方式在指引。

     最底层的素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本身的属性,可能你好奇心和同理心就是比人强,男生的抽象和系统能力普遍高于女生,但是如果你发现了这个点,也可以通过后天刻意训练来提高。

     什么是刻意训练呢?

     刻意训练和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万小时定律”有所不同,“一万小时定律”强调明确行为动作后,完成时间指标,但刻意训练更强调逼迫自己本不喜欢或者本身不擅长的行为,去做刻意改变。

     在过去,我几乎没有抽象意识,现在强迫自己用简短的词或短语高度概括,与不懂细节的人只谈鱼骨架,不谈鱼肉。

     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基本素质的必备,可以形成好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可以改变你的行为。

     古人云:“夏虫不可语冰。”不论我们如何思考,都不可能触及自身思维框架之外的领域。

     可以说,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决定了其思考力的疆界。所以,每个人都要尽可能找到自己的底层操作系统,如果不足,就要加以修正。

     —————— / END / ——————

    

     每个「在看」,都是一次鼓励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