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马拉雅山的洞穴中闭关修行12年的女瑜伽士:丹津·巴默
2017/2/24 万物三千

    

    

     丹津·巴默,西方著名比丘尼、女瑜伽士,194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20岁时到印度旅行并遇到她的上师,1964年成为西方第一批比丘尼。1976—1988年间,她曾在喜马拉雅山的洞穴中闭关修行12年,后来英国知名记者维琪·麦肯基为其撰写《雪洞》一书,使她的事迹广为人知。自1992年起,丹津·巴默应世界各地邀请巡回演讲,并为兴建比丘尼院和成立女性国际闭关中心募捐。

    

     小的时候的丹津·巴默,就常在精神的领域探索。她说:“如果有人告诉我,人死亡后意识就不存在了,我都不会相信。因为我一再得到证明,人死亡后意识确实是存在的。这不是信仰而是一种知识,是必然的现象。我同时知道一种绝对真实的道理,在不同的空间里,都有生命存在,只是我们平时感觉不到。”

     在丹津·巴默的修行过程里,她不断的学习佛陀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分析与解答,学习他严密的逻辑性和精彩独到的见解。她发现了修道的基础——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是佛陀为佛教生活所描绘的蓝图。

     尽管年少的她内心也是个浮躁又贪玩的女孩。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伦敦,充满了情趣,猫王、瑞奇·尼尔森、二战后反传统的行为怪异者、卢森堡电台与摇滚乐混合在一起。各种由狂热的年轻人组成的团体刚刚起步,丹津·巴默也全身心的热情参与其中。

    

     但是同时,她也是个严肃而追求内在的人,她希望自己独立的生活,不希望头脑中总是充满对一个人的思念。并且她对世俗生活一向没有追求,事业、成功、赞赏对她毫无意义。为了去印度,她接受了图书馆长皮尔森先生的提供的图书馆工作,攒下去印度的路费。

     后来丹津·巴默到达印度三个月就出家,她说:“我追寻的是完美的东西,藏传佛教不但圆满地描述出那种境界,同时提供了达到完美最清楚的道路。因此,我出家为尼。一个人如果想追寻这条道路,就必须尽量不要让其他事情分心。”

     在旅途的过程里,她体会着处于死亡与诞生之间的东西。不属于过去,也还没有到达未来。所有的人都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人们以不同的形式,诞生在与自己有着很深的前世因缘的家庭里。对于佛教徒而言,你今生的父母可能是前世的父母或者儿子、女儿、叔叔、表亲、朋友或者敌人。这种关系有史以来就存在,经过了无数的关系形态之后,趋于稳定。这种生死轮回继续下去,每个人不同的习性,牵引他们到下一种生存状态。

    

     当丹津·巴默来到拉乎尔,打算闭关却又无法实现时,她用了她独特的方式来祈祷空行母,她祈祷着:“听着,如果你们帮我找到一个适合闭关的地方,我发愿好好修行。”

     丹津·巴默也曾为钱所困但却不被所扰。她也曾站在达乎西市的街头,身无分文,无处落脚,没有食物,孤独绝望。但是她想的是,如果一个人真正皈依了,并且虔诚的进行修炼,那么他就不必真正担忧这样的问题。

     丹津·巴默告诉我们,人不一定要成为伟大的瑜伽士才能帮助他人。修炼的本身就蕴藏着伟大的力量与祝福。有数不尽的生命,他们有智慧又富有爱心,永远散发着光芒。试着帮助他人,我们只需要打开自己,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向佛与菩萨祈祷。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女性修行的障碍很多,贪恋舒适的生活、生理期、情绪化等等。但是丹津·巴默用她的修行历程告诉我们,女性或许有比男性更加优势的地方。如果女性能够学习观察自己心念的无常变换,那么她在修行上将突飞猛进。

     证悟是什么?它不过是认识了自己的心。心能够知晓世间所有事情,却很难了解自身,这就像眼睛能够看得到全世界,却唯独看不到自己。

     丹津·巴默出关后,发现人们对生活是多么的执著,我们彻底相信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世界,这其实就是我们真正受苦的原因。她离开了生活十二年的遍布福祉的洞穴,从三十三到四十五,生命里十二年的时光,就在这个洞穴里烟消云散了。然而她既不感伤也不悲哀,她安然地等待自己不知去向何处的方向。

    

     回到世间的丹津·巴默,没有丝毫的不适应这个世界,她散发着柔和亮丽的光芒,告诉我们佛教的精华所在:空性代表着永恒的哲学,它能够治疗人类所有的忧患。无明也不是你在这件事或者那件事的知识上的无知,而是一种没有察觉的无知。更加幽默的是,她用厨房来比喻闭关。“你必须将所有原料放入锅里慢慢烹煮,你必须让热度持续保持,如果你不停的关火或者打开锅,食物永远煮不熟。闭关就像置身在一个压力锅里,所有东西都烹煮的特别快,因此,闭关生活值得推荐。”我忽然领悟到,闭关并不是永远居住在洞穴里,我还会回来,出现在世界上,人们的眼睛里。

     当丹津·巴默转身离开的时候,有一点你是必须要清楚的,如果她永远不再看见你,她真的不会想念你。她的不执著,使她可以在世上自由漫游。当你的家人对你的不执著感到很生气的时候,只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执著……

    

     生活,本身是一种修行,

     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把它们记录下来。

     我们是三千计,您的智能修行管家。

    

     如果你也喜欢让三千团队念念不忘的“三千计”的话,

     就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京东众筹

     支持我们吧

     — END —

     编辑:三千 宝乐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20170224 No.0088-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万物三千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