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觉】超级毕业生
2013/6/27 壹读

     壹读微信ID:yiduiread

     自述者杨甫刚,义务工商学院优秀毕业生,他的传奇至今还在校园里被学弟学妹口耳相传。采访者潘晓凌,壹读iRead新媒体总监。

     在成为“样板工程”前,我和身边的同学没什么区别——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班上的“次品生”,2006年,高考考了两次才勉强考入义乌商学院——一所高职学校。我的父亲早些年开船,后来下了岗,他最大的欣慰就是逼着我好歹考上了一所大学。和千千万万家长一样,他希望我以后能进政府机构或一个大单位,过上体面、稳定的生活。

     但我觉得父亲已经OUT了,面对“2003年失业大学毕业生50万”、北大毕业生街头卖肉的报道,我的学历已经完全不足以保证一个体面的工作。就算我拼了命考过英语六级,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年年拿一等奖学金,出了校门,我能和本科、名校的学生争当精英吗?所以,我想,不如我去创业赚钱。

     大一开学没多久,我开始在校内捡矿泉水瓶易拉罐卖,遭到“竞争对手”——学校门卫的强烈不满。2007年,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开始转做淘宝,卖家居品和化妆品。那时,网络购物已开始越来越受国内一线城市年轻人的欢迎。只要有一台电脑、五百块钱和骨灰级吃苦品质,你就可以迅速上手。后来做到宿舍已塞不下货时,我冒着被开除的风险搬出了校外,我现在租了一套两房一厅。我有6个客服从早九点到晚六点,负责坐在电脑前处理各种订单和客户咨询。另一间客房是我的卧室,我的房间很乱,从床头到床尾都塞满货箱。人们很难把我的房间和一家年利润有50万的网店联系在一起。

     原来我以为,学校会对我这样“不务正业”学生嗤之以鼻。但在做到五颗钻级别时,“不务正业”的我突然受到副院长贾少华的隆重接待。副院长对我说,“杨甫刚,你是学校的英雄”。也许你很难想象,在我们这所学校,创业就是正业,学校会为学生创业开辟一切通道,打消一切的顾虑。2月中旬,在北京一个教育论坛上,学校副院长贾少华做了发言,主题就叫“淘宝改变命运”。在义乌工商学院的符号化存在,我已经成了一种符号化的存在。在校学生被鼓励和我一样去创业去做淘宝。学校认为像我这样的毕业生能够抵40个个本科生,明年还会顶80个本科生。

     义乌商学院打算批量生产超级毕业生——三年内,全校实现2000多名学生创业——从他的思路来看,创业基本就是开间淘宝店——这占全校总人数的四分之一。2010年秋季,学校还要专门开辟四个淘宝班,新生一入校就得每人开一间淘宝店铺,大一结束人均月收入要达2000元以上,大三毕业时达10000元。

     将学生创业推向第一个高潮的是2008年3月份开始的校园淘宝大赛。校园橱窗、报告厅的墙上、学校网站都张贴出大赛的海报,班主任奉命到各自班上做宣传。报名的1200多名学生,占了全校总人数的15%。比赛的赞助商之一的是2004年毕业的学长何洪伟,毕业后200块钱起家做淘宝,如今升级做家居用品网络批发,身家已达数百万。

     此外,学校还为学生提供创业基地工作室,配备办公桌、宽带及仓库区;引进供货平台;物流公司进驻,并以皇冠级别的低价为学生发货。义乌工商学院的学生们免费使用办公室及服务,并允许可以不上课,“只要期末考试参加并通过就行”。学校领导肯定我们,认为创业的学生精神面貌就是比不创业的要好,为我们开放了种种优先通道,全力保障我们的创业顺利。

     在我们这个学校里,用功学习的好学生反而比较孤独。图书馆里读书的同学寥寥无几,走在校园里,到处都是忙碌搬运货物,寄送订单的学生老板。评优秀毕业生时,不创业的学生要求每门成绩都达到优秀,但创业的学生只要全部通过即可;班级学习第一名拿的奖学金两千元,而淘宝竞赛的一等奖两万元,第二届更要提高到10万元。和其他高校的英语热,考研热,考证热一般,在我们这个学校里,商业逻辑和创业热潮才是我们的主流价值导向。

     有人说,也许在不久以后,我们这所学校将变成淘宝培训班,但其实,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也只能务实地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有一次,我难得地回学校散散步,看着下课走出教学楼的学弟学妹、在操场进行排球训练的体育特长生,我也会感慨“校园生活原来那么美好那么可爱!”但回到堆满货物的工作室,我必须回到狂热的工作状态。钱对我来说已不是最重要的,我的目标是做到两顶金冠,再转做实业。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