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那些事儿:谍战,工具与猜疑链 | 壹读精选
2014/10/29 壹读

    

    

     本文由十五言独家供稿壹读,十五言微信公众号www15yancom

     文|馒头妖

     已经很难考证,间谍这个职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了:或许是从部落聚居就有,或许是在有国家建立之后。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春秋战国阶段,各国都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间谍(或称奸细、细作)的重要意义,在兵法中甚至有了专门的《用间篇》。

     当然,谁都不希望自家的机密被间谍刺探而去,反谍、防谍的专门机构应运而生,针锋相对的展开了斗争。拜两次世界大战所赐,间谍/反间谍两方面的经验与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随后在冷战中达到了谍战的高峰状态。

     也可以说,那是各国间谍们的黄金时代。

     铁幕、恐怖平衡与猜疑链

     在著名科幻小说《三体》中,刘慈欣先生提出了一个奇怪的概念:猜疑链。

     所谓猜疑链,大致的意思是个绕口令一般的恶性循环:我和你,沟通的次数有限,所以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你也不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就算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但我却无法确定你是不是知道“我知道你的想法”这个事实……反过来也是一样,所以双方就这么不停的猜疑下去,永远也无法确定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只能彼此猜疑,于是就形成了猜疑链。

     在猜疑链存在的情况下,双方都无法确定对方是否有恶意;而从博弈论的角度说,在选择己方行动时,默认对方带有恶意,是最不吃亏的一种策略。

     在科幻小说中,这种猜疑链存在于茫茫宇宙中的两个文明之间,离我们相当的遥远,可以不用去管它。但是,在冷战期间,这种猜疑链却完全可能左右到人类文明的命运,足以让我们胆寒。

     大家都知道,冷战开始的标志,是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的“铁幕演说”。抛开双方的是非对错不谈,在东西方,或者说北约与华约两大阵营之间,不仅隔着一道有形的柏林墙,也确实隔着一道无形却厚重的铁幕。双方剑拔弩张,在文宣上尽量抹黑对方,在武力上则不断强化军备,就等着那末日一战。

     其间,双方都做过一些小动作,比如美国搞的“猪湾事件”(一群流亡者经过美国CIA训练,秘密回到古巴,结果没几天就被古巴军队在猪湾一带悉数歼灭),苏俄搞的“加勒比海导弹危机”(苏俄秘密将战略导弹运到古巴储存,结果被美国发现并威胁,后来苏俄让步而撤出导弹),根本没有任何互信的基础。

     更可怕的是,双方都认真的考虑过核战争的可能性,制定好了各种预案,只要白宫或克里姆宁宫一声令下,几十颗大蘑菇就会在对方的大城市里灿然开放,然后人类文明差不多就退回石器时代了。

     这种玩法,就叫做恐怖平衡,也就是既然我们双方都足以摧毁对方,那大家就都冷静点,别乱来。

     显然,无论经过多少次会谈,签署了多少条约,双方依然是很难取得互信的。同时,尽管双方都假定对方的脑子是正常的,不会随意打破这种恐怖平衡;但凡事都有个万一,如果对方在某个局部领域有了突跃式的进步(比如《追杀红色十月号》中的隐身核潜艇),获得了压倒性的战略优势,或者是上来个愣头青的新领导,会不会头脑发热,主动进攻呢?

     谁也不敢保证。

     于是,两大阵营就掉入了前面说过的这种猜疑链之中:双方都有毁灭对方的能力,也都有毁灭对方的动机;双方都没有互信的基础;双方都随时可能取得技术重大进步而打破战略上的均势。所以,美俄都不知道,明天对方会不会给自己“种蘑菇”?

     也就是说,即便美国不想核打击苏俄,山姆大叔却不知道毛熊是否知道自己的底线;即便毛熊已经知道了这个底线,他也没法让山姆大叔知道自己已经知道了底线……在这种恐怖的博弈中,双方都是剑拔弩张,万一再来个误报误判,真的是后果不堪设想。

     别以为这不可能。据说,1979年11月,在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雷达上,有一次曾突然发现大批苏俄导弹来袭,所幸一名值班中校判断这应该是误报,并未启动应急程序,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后来发现,这确实是误用了演习用的磁带,虚惊一场而已。

     但如果那个中校情急之下发生误判,则一切就无法挽回了:因为害怕对方先发制人,摧毁自己的核反击力量,所以双方都暗中规定,一旦判定对方启动了导弹攻击,不等导弹在自己脑门上炸响,就必须立即反击,按照计划把核导弹招呼过去——等到核导弹打过去,哪怕美方后悔也晚了,苏俄绝对会毫不犹豫的开展核报复,人类文明就栽在了猜疑链和黑幕的共同作用之上。

     掀开一条缝来

     那么,这个死结的解在哪里呢?

     或许,答案是双方的情报工作,是双方的间谍们。

     无论美国总统在电视上说多少次“我们爱好和平”,或是苏俄总书记在红场上放了多少只和平鸽,对方都不会相信这就是他们真实的想法;从官方公布的各种新闻中,同样找不到确切可靠的答案。

     但是,通过你来我往的谍报工作,双方心里就多少有底了。

     当然,铁幕的两边,都有庞大的反间谍机构,甚至间谍机构本身同时就担负反间谍职能,都会竭尽全力来保守机密。然而,正所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反观历史,还真没几个重大行动能够做到不漏一点风声的。或者说,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任何巨大的阴谋,被敌方的间谍或多或少获知的概率,都不会为零。

     理由也很简单,越是威力巨大的行动,就越需要动用很多资源,协调很多部门配合支持,牵扯到更多的人,所以可能泄密的地方就也会越多。再考虑到冷战时期,双方在谍战上所投入的资源都相当大,合理的推测就是:如果某一方策划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阴谋,一定会被对方所察觉,收到风声而提前做好准备,让奇袭的效果大打折扣,至少不能全身而退。

     反过来说,有了情报工作,双方也知道了对方对自己的看法,不会因为误解自己的行为而一失足成千古恨。而类似于曼宁、斯诺登这样主动背叛祖国的人,虽然品质有争议,但对于减少猜疑当然也是有帮助的。

     由此,前面提到的猜疑链就被打破了,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谍战,才使得冷战最终没有变成世界末日。虽然泄密是很令人懊恼的事情,但总比因为误会和冲动而毁掉整个世界好吧?

     默契与潜规则

     在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到底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呢?很难说,但从双方的表现来看,恐怕还真的有默契与潜规则呢。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双方都抓到不少对方的间谍,但基本都不会往死里整,而是会隔个几年交换一次俘虏,很有些战场上的绅士风度。回国的特工也相当体面,甚至被当做英雄来欢迎。不过,这种优待仅限于对待敌方渗透进来的职业特工,对于自己组织内的叛变者、二五仔,则通常是严惩不贷。比如泄露原子弹机密的罗森堡夫妇,就在同一天被双双送上了电椅。

     同样,对于对方的大使馆、大使馆人员,双方的态度也很微妙。尽管大家都知道对方的大使、武官、秘书甚至司机基本上都是间谍组织的成员,却只是千方百计的跟踪、窃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动手抓捕的。相反,在冷战期间,双方驻对方首都的大使馆都保持了数百人的规模,尽管不时有外交官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而驱逐出境,但很快又会有新的外交官填上空档,整体看起来相当和谐。

     (当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吃这一套的,冷战期间,苏俄驻亚洲某国大使馆二等秘书,就因为参与了谍报活动而被抓捕并驱逐出境,搞得非常难看。)

     这里头还有个小插曲。1945年,苏俄少先队员送给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一个礼物——橡木、紫檀等木头雕刻的美国国徽,作为友谊的见证。美国大使顺手将其挂在了自己的书房墙上,一挂就是8年,换了几任大使也没想到动它。

    

     而这玩意里头有小秘密:挖了个小洞,里头有个U形的金属片,房间有人说话时金属片就会微微震动;对面街道上的一处小房间里会发射一束大功率的微波照射金属片并收集其反射回来的波束,就能从震动还原回声音。这种窃听手段相当隐蔽,让美国人吃了很长时间的亏才发现。直到U2飞机被击落,美国人实在气不过,才把它拿到联合国去公开展示,但秀了也就没下文了,日子照样过,该窃听还是照样窃听。

     这个搞笑的小装置,现在被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收藏,作为冷战的纪念品。

     顺道说下,冷战期间,双方在谍战上的投入不小,也开创了若干脑洞。

     最大的精力,放在了情报的搜集和传递工具上,也就是说,如何窃听、窃照并把情报传递出来。一个典范就是上面提到的国徽窃听器,类似的还有秘密装在敌国外交官鞋跟里的窃听器、鞋刷里的照相机等等,以及中空的硬币(用来传递微缩胶片),都堪称工业美学的代表。

    

    

     而因想法太猎奇招致失败的例子也有。比如,CIA搞出了机器鱼“查理”,可以像真的鱼一般顺流而下,检测河水的温度与放射性残留——也就是间接侦测苏俄核电站的运行情况。只可惜这玩意做的太逼真了,据说在实验时就就遇到过好几次意外失败:被大鱼给吞吃了……

    

     不是结尾?

     冷战早已结束,世界的主流走向和平与发展……才怪。事实上,作为最古老的职业,间谍依然有充分的理由继续存在。总之,匕首与斗篷的故事依然会继续演绎下去,尽管没哪个国家是喜欢间谍来捣乱的,但却是哪个国家也离不开的。

     讲冷战时期内容的电影最好看了,跟二战时候不一样,冷战时期,因为怀疑、惧怕和小心眼,大家的各种扯是非装洋相明争暗斗发挥想象的能力一律爆棚。《007》就不用说了,前阵子我又重温了《妙探史马特》和《神探加杰特》,里边的男主都用皮鞋和小手指打电话,看了这篇文才知道,原来这种纯萌的装置真的有啊。

     本文还告诉我,为什么扯是非装洋相明争暗斗发挥想象的能力会爆棚?因为猜疑。我觉得这就跟恋人未满的状态差不多——你喜欢我?不喜欢我?你知道我喜欢你吗?你知道我知道你喜欢我吗……换到冷战就把所有喜欢改成“弄死你”就行了。

     对了,彭浩翔导演针对这种互相猜疑难解分歧的事儿在《青春梦工厂》里发明了一种分歧终端机,这个高级的机器又被冯小刚在《非诚勿扰》里用了一遍,大家没事儿也可以用用看。

     ——美百主编王欢欢

     十五言简介:

     十五言(15yan.com),果壳旗下写作平台,专注知识的文艺范儿;

     美好百科,扯星球八卦、奇技淫巧,动物传说,历史边角……看似没用,却能帮你打败无聊;

     美百王欢欢x十五言合作,推出「美好百科?伙伴篇」,将冷知趣文进行到底。

     “壹读精选”,每天为你精选两篇轻幽默、有见地的美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