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逛过慈善店,就不算来了英国丨晚安故事
2015/1/25 壹读

    

    

     你在海外留学、旅居或旅行时,遇到过什么有趣的人和故事,有哪些因为文化差异、习俗不同带来的惊奇、感慨或笑话?

     请写下来,发送至wujiujiu@ireadweekly.com,和大家分享那些触动你的经历、见闻。

     文丨众卿平身

     要问英国小镇上什么店最多,回答可能会是慈善店。

     每到换季,搬家,开学时,慈善店是不得不逛的。从5元人民币一本的小说,20元人民币一套的英国产骨瓷茶具,到百元内的名牌服饰,实木家具。慈善店对穷学生或者念旧癖的人来说就如同天堂。更重要能体会一种做善事的心情。

     我的一位朋友就特地到慈善店里买了结婚用的婚纱,理由是做了积德的事婚姻应该能得到保佑。

     同时,如果你有钱而任性的有购物狂倾向,慈善商店也是你处理衣柜,书柜里超额库存的极佳去处,也能适度减轻一些内心负罪感,毕竟帮助了他人。

    

     虽然门面上一般比较低调,但是店铺内部摆设各有特色,橱窗的布置也会随季节变化改变。在我做过义工的一家店里,老板喜欢在橱窗上摆上各类格子西装和擦得蹭亮的系带皮鞋,不注意还以为是卖高级定制服装的店。还有个老板是福尔摩斯迷,在福尔摩斯电影上映的时候,会在橱窗放上了裘德洛和小罗伯唐尼的看板,当然还少不了福尔摩斯探案集。

     慈善店可不只有收入低的人才会逛。费点心思淘宝,幸运的话还可以找到许多品相不错的古董衣、首饰,有的还是名师孤品。再加上慈善、低碳这些个高尚头衔的加持,逛慈善店也是一种挺潮的生活方式,杂志上也常常介绍一些社交名人推荐的慈善商店。

     挺多“怀旧主义”的朋友更是把慈善商店跟鱼和薯条(传说中的英国国民小吃,中国80后英语课的记忆)放在同等高度,“没逛过慈善店,就不能算来了英国。”

     这种略老派的口号也许稍显夸张,不过据说,如今已遍布全球的慈善店这个概念起源于英国,是一战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筹款方式。二战时这种商铺开始流行开。

    

     英国的慈善店是由英国贸易局授权,有慈善机构开设的,也有私人开设的。慈善机构的种类繁多,比如乐施会是救济贫困的,也有救济小动物或者一些医疗机构的。时至今日,全英已有超过7000家的慈善店,每年能募集上亿资金。

     前几年经济危机,很多商店倒闭,慈善店几乎成为了许多人购物的首选地。也难怪英国媒体戏称,英国商业街上就只有慈善店了。

     由于成本低,许多年轻人也把开慈善店作为创业项目。开设慈善店不仅在房租、税收上有优惠政策,雇员方面大多也都是不领薪水志愿者。而货源则来自公众们的捐赠。加上慈善店基本采用市场化管理方式,除去开支以及捐款,结余下来的部分,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也是不错的收入。

     曾在多家慈善店做义工的我,常常被他们规范的管理震撼。比如,英国在1999年后规定,沙发和床垫要用防火材料做,不合规定的店里面不会收。同时,所有捐赠来的衣物多会被送到处理车间集中进行消毒、维修,并估价以保证品质。不论顾客是穷人或者名流,绝不能不保证品质,毕竟这是慈善的事。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请给壹读君点个赞;如果你想打赏下勤劳聪明的壹读君,戳一下最底下的广告吧,不花钱。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