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的最后48小时丨壹读精选
2015/1/28 壹读

    

    

     选自腾讯大家(微信号:ipress)

     本文已取得腾讯大家授权

     文丨李天军

     坚城护主

     1644年3月19日(农历)凌晨,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在北京煤山(景山)自尽,陪伴他赴死的只有一名太监王承恩。

     而李自成的大顺军3月17日才开始攻城,在这不到48小时内,发生了什么?使得大明帝都拱手相让?有着精锐三大营、有着关宁铁骑的大明帝国在不到48小时内覆灭?是什么让大明皇帝选择了上吊?

     作为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在死前48小时中,都做了些什么?他为什么不逃?

     我们先来纵向比较下中国几位都城被围的皇帝。北宋徽钦二帝在汴京被攻破后当了俘虏,是有前次勤王军成功击退金军的经验,没有考虑到会灭国;明景泰帝在于谦帮助下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建文帝国破身死(失踪),也是指望各地勤王军到来,未曾想过敌军能成功。

     横向比较,斯大林、希特勒在兵临国都时也是不逃的。不逃首先是考虑能坚守待援,其次是顾虑被俘虏。元首非常担心被俘后受辱,希特勒听说墨索里尼被处死后的惨状后,狠下了心自杀,而且叮嘱销毁尸体就是这个理。

     首都被攻击时逃跑的也有,慈禧与光绪还有蒋介石,没别的,就是敌人太强大。

     如前所述,崇祯没有逃跑,很有可能就是没把流寇放在眼里,他也不曾想过,不到两天京城竟然失守。

     晚明士风

     但是,这最后48小时内崇祯帝就没想过点别的?

     事实上,崇祯也是想战略转移的。变民军抵达北京之前,他就和大臣商量,当今之事且当如何?匪夷所思的是,从宰相到部长,没有一个人正面回答他。绕来绕去都是“皇上圣明,一切由您决断”。崇祯也给逼急了:“不管我说啥,你倒是给个建议啊!”大臣们铁了心封嘴,长达一个时辰就是不张口。

     皇帝不耻下问,却得到铁嘴把门?答案就在崇祯身上。此前有过兵部尚书陈新甲奉崇祯密旨与后金和谈,不小心走漏消息,舆论大哗;崇祯恼羞成怒,推卸责任,枭首陈新甲示众。

     面对本轮大乱,朱由检不想独自担负抛弃社稷宗庙罪名。但,谁会上当?谁能摸清这位17岁就灭了权奸魏忠贤的英主啊!一个对答不合,可能就掉了脑袋。

     满朝文武乃至皇上都不敢与后金公开议和,我们看到宋金耻辱的记忆印刻在东林党人心间,秦桧的叛与岳飞的忠,使得晚明士人、时风认定谈判即投降。即使,后金与金国大大不同,明帝国与后金谈判只能是暂时休战,完全不是宋时称臣纳贡。但,社会舆论就是不许,“爱国贼”们也是挺拼的。

     高蹈于晚明的士风,我们可以在方孝孺身上看到基因。为了他一个人的名节,他在朱棣“不写即灭九族”的试探威胁中,赌气“灭我十族又何妨”,真的把873人陷进去了;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保卢斯元帅率20余万德军投降,损失的是名节,保留的是20万将士生命。

     名节很重要,所以帝国旌表了很多节烈妇;所以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只能坐在城中等待援军。

    

     电影《绣春刀》中由叶项明饰演的崇祯皇帝

     想到了谁

     3月19日凌晨,面对着北京外城的火光及内城城门的失守,崇祯去冠冕以发覆面,悬挂于煤山歪脖子树下,一只脚光着。皇帝留下遗书:“然皆诸臣之误朕也…百姓不可杀,百官不可留。”崇祯在位期间杀过两位首辅,换过三十一位正部长及五十位大学士(包括流放、处死、下令自尽),杀督师总督11人,杀巡抚11人;留给李自成的遗嘱仍然是杀光百官。

     一个有意思的心理问题,崇祯帝死前想到了谁?

     我想,崇祯皇帝也许会想起三个人:袁崇焕,朱由校,魏忠贤,皇帝的命运或许从他们仨中间能够找到答案。

     广东猛人袁崇焕在崇祯刚即位,平台召见时就打了包票,“五年建部(建州女真)可平”。崇祯大喜过望,但袁崇焕出来后,同僚一问大惊失色,“你牛逼吹太大了”。袁有点忐忑,但强作镇定:“他刚上台,我是宽慰下他,给他一个定心丸。”同僚摇头:“今上英明,可不是能糊弄的人。”果然,三年之后,星夜驰援勤王的袁督师被寸磔于京城,肉被刽子手一块块卖给北京老百姓,当场生吃,血流齿颊。

     以我看,崇祯绝非中了反间计,他是逮捕袁8个月之后才予处决,宣判罪名是“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既用束酋,阳导入犯,复散援师,明拟长驱,及戎马在效,顿兵观望,暗藏夷使,坚请入城,意欲何为?致庙社震惊,生灵涂炭,神人共忿,重辟何辞!”

     所谓叛国只在第一句谋叛浅浅带过,而落笔在于结奸蠹国,如何结奸,不知道,下面就是追擅自斩杀毛文龙的旧账,私自与敌人交易物资。擅杀毛文龙,崇祯当时并未追究,且表扬了袁,但是埋下了怀疑的伏笔:袁崇焕的权力是不能斩杀和他同一级别的大军区司令员的,而且杀了毛文龙之后,耿精忠、尚可喜就叛逃到了后金。然后注意,亮点出来了:导引后金兵入寇,不去攻击却在观望,你的部队一直要求入城,是神马意思?致使我受惊非浅,狗不如的东西,不判你重罪谁都不能答应!

     通篇仍然没有一字坐实袁的反叛,远非清代乾隆公布秘档,是因为反间计奏效。只有一句怀疑,你他娘的坚持要入城想干嘛?袁当然可以回应:我入城自然是帮你守卫国门。所谓“导引入寇”所谓不去攻击,只是皇帝对军事的无知,袁的部队实力再强,野战也不是后金兵的对手,袁的第一爱将赵率教千里驰援,三屯营守军不给入城,赵陷阵在遵化战死;袁部屡挫后金兵,靠的是红夷大炮靠的是坚城,所以袁部一定要入北京城。

     一份基本上没有实质性内容的判决书,就把袁督师给杀了,还是千刀万剐。

     300多年后,翻开历史尘封档案,我看到了运作这篇判决书的两个人,一个叫作温体仁,浙江吴兴人,毛文龙的同乡,立志要为毛报仇,时任内阁总理(首辅);一个叫作梁廷栋,国防部长(兵部尚书),与袁是同学(同年),但袁做过他的上司,得罪过他。原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而小皇帝恨的关键在于袁的平台对策“五年可平”,刚过两年,后金就兵临北京城下,小皇帝惊慌失措,对袁立即失去信任,这是可想而知。19岁的皇帝还是个急躁没有耐性的小伙子,哪里懂得军事,看着袁督师(等待援军)暂时不出击,急了眼:“你什么意思?是何居心”这样的话都出来了。

     处死督师时,北京人皆曰可杀,一钱银子一片肉。可见舆论之厉害,可见正义并非站在大多数。

     19岁,崇祯的多疑性格已经定格。8个月,足够他明白袁不可能是叛徒,但袁非死不可。袁太不让他放心了,放出来怎么办?

     以此性格,临死时,崇祯也一定不会认为他杀错了袁崇焕。

     崇祯临死前想到的第二个人,应该是他的哥哥朱由校,天启皇帝。也正因为哥哥没有子嗣,朱由检才意外地从信王登上皇帝宝座。上位伊始,17岁的少年就以雷霆万钧之力,就将权倾一时的九千岁魏忠贤发配守陵,并赐自尽,尸体寸磔。

     那是酷毙了!天纵英才!登基时自然不把那个天才的木匠哥哥放在眼里。死前,崇祯遗诏是无面目再面对列祖列宗,自然是愧对传位的哥哥。

     但,吊诡的是,在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祯突然下密旨收葬魏忠贤的遗骸。17岁刚即位就亲手灭了魏忠贤阉党的崇祯,从此自视英主;34岁自缢前夕密令收葬魏氏,可真是意味深长。没有几天好活的崇祯听了贴身太监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了皇兄朱由校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

     265年的崇祯年号

     为什么崇祯死前要惦记魏忠贤?显然,不是为了平反,他思考是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问题。

     吴思说过“崇祯死弯”,指崇祯一朝为了镇压变民军,到处搜刮军饷,结果仗打得越多,变民越多,这是帝国灭亡根源。我不这么看。

     朱家恰恰倒在了太祖皇帝设立的政治体制上。

     让你傻眼的是,朱元璋立国之初就搞过三权分立!帝国分设都指挥使司(地方军事),承宣布政使司(省级行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监察),差点就变成“三权分立是中国创造的”。可为何后来全不是那么回事?本质上:家天下的体系产生不了现代共和制的监督体系。

     朱家的体系,是“层级干掉制”。比如,巡抚这个官职,原是明代各部副部长或御史挂职巡抚巡察各地,类似中央巡视组组长,到后来挂职巡视的却变成了常设的省一级长官。巡抚与布政使相互制衡,厂卫们又能够任性地逮捕任何一位封疆大吏。

     朱元璋设计的最大特点(缺陷),最顶层必须有个终结者。但,不是谁都能做朱元璋的,他的后代反而不断造就“九千岁”的神话,刘瑾严嵩魏忠贤在在都是;其二,作为国家行政体制总设计师,朱元璋只考虑了单向度:即奴才一定会感激涕零地接受皇帝的信任,没想过奴才会不识抬举。

     大明亡国便亡在这条单向车道上。1644年3月18日,帝国运行的最后一天,朱由检亲自击鼓,召集百官上朝,没有一个人来,多疑、嗜杀、任性的老板,最后被员工抛弃了。

     1644年3月19日凌晨,崇祯自尽,再次回到了276年前朱元璋立国的原点。信任与不识抬举,这套私人情感用词,始终与明代国事相伴,并被崇祯作为帝国最后的陈词:“然皆诸臣之误朕也……”

     亡国之君让人目瞪口呆,对泛东北亚近现代史影响最长的正是崇祯皇帝。所有皇帝年号使用最长的是“崇祯”,崇祯死后,他的年号依然在朝鲜李朝沿用,中朝前后一共使用了265年!当年的朝鲜,即便归入满清的藩属也不认夷狄为正统,李朝心怀中华,在本国一直用崇祯年号;就连孙中山先生闹革命时,舆论也一直盛传他是崇祯皇帝转世。

     非常巧合,几乎与崇祯一朝吻合,当时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遭遇与崇祯极似,他对苏格兰用兵滥征税收、实行宗教迫害,1642—1646年爆发内战,查理一世最后被国会军处死,奥列弗?克伦威尔成立共和国,奠定了英国乃至西方世界的议会民主制及君主立宪制的基石。

     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约监督,这套现代政治的术语,在甲申三百七十年之后,仍然不在我们的语境中,遵纪守法仍然是道德的代名词。

     --------------------------

     【参考书目】

     《明史》、《明季北略》、《明实录》。

     注:崇祯私自出逃被拒城门下,无奈回宫自尽一说,判与崇祯性格不合,故不取。

     该篇文章的原文阅读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合作鸣谢:腾讯《大家》微信(ipress)

     “壹读精选”,每天为你精选两篇轻幽默、有见地的美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