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锅包肉,一道有声音的菜丨壹读精选
2015/10/13 壹读

    

    

     选自十五言社区(微信号:www15yancom)

     本文已取得授权

     文丨煎茶君

     提起东北菜,很多人都会想到猪肉酸菜炖粉条、小鸡炖蘑菇和地三鲜。然而,真正检验一家东北餐馆的正宗与否,不看招牌的字号大小,不听老板娘伙计的口音,要看一道菜——锅包肉,它可以衡量厨师的手艺地道与否。

     下次去吃东北菜,千万别忘了点哦。

     锅包肉的前世今生

     出身于官宦世家

     光绪年间,哈尔滨是一座华洋杂居的国际化都市,中国大街(今中央大街)上随处可见欧式小洋楼和高鼻深目的外国人。

     作为北方重镇的府衙,哈尔滨的最高行政机构——滨江关道(俗称道台府)经常宴请外国宾客,其中以俄国人居多。(滨江即是哈尔滨)

     北方的饮食偏于咸浓,外国人吃不惯,为了迎合他们喜食酸甜的口味,当时道台府的主厨郑兴文,特意将咸鲜的焦烧肉条改换口味。

     郑兴文是旗人,年少时在恭亲王府学厨艺,后在京城经营饭店,配合京鲁风味,创制出一道菜——焦烧肉条,选用精瘦肉,挂硬糊,炸烹而成,外焦里嫩,咸鲜酥脆,色呈金黄。这道菜肴迅速风靡各大酒楼,成为京城名菜。郑兴文来到哈尔滨后,成为道台府首任道台杜学瀛的首席厨师。

     郑兴文将焦烧肉条改成酸甜口味,把原配料的葱、姜、蒜换成水果。铁锅烧热,急火快炒,汤汁淋到锅里,浸到肉里,按照烹饪手法起名叫“锅爆肉”。可俄国人发音不标准,把“爆”读成“包”,日子久了,就变成了“锅包肉”。

     一般菜肴都讲究色、香、味、型,但这道菜还要加个“声”,在咀嚼时,应该发出类似吃爆米花时的那种声音,咔,咔,咔,也就是又酥又脆。

    

     △爆米花和锅包肉更配哦~(胡说!)

     成名于万国大会

     1911年,清政府在奉天(今沈阳),召开由12个国家出席的万国鼠疫研究会,表彰以伍连德为代表的中国医生打赢了鼠疫这场硬仗。

     外务部大臣施肇基(滨江关道第三任道台),点名郑兴文赴奉天主持会议饮食。他制定了一个中西合璧的菜谱,一共安排了340个品种的菜式,餐餐不重样,令各国与会代表赞不绝口。

     就是在这次大会中,锅包肉崭露头角,传向了世界各地。

     清政府给伍连德医生颁发了“鼠疫斗士”的匾牌,还特意给郑兴文颁发了“滨江膳祖”的匾牌,以示嘉奖。

     流传于东北三省

     西安事变以前,东三省是张氏家族的天下,道台府的很多菜都属于禁菜、私菜。

     1911年万国鼠疫研究会后,郑兴文一会成名,锅包肉被广为所知。

     日本侵占黑龙江后,张学良对东北部分地区控制渐松,一些民间工艺和美食菜谱慢慢外流,锅包肉也开始在哈尔滨以外地区流传。后来传到了辽宁和内蒙古,被当地人改良有了更多的做法。此节下文细说。

     锅包肉就这样成为了东北菜的代表作,如果东北餐馆的厨师做不好这道菜,那绝对是不合格。

     锅包肉的流派

     关于锅包肉的流派,最能打一架的就是哈尔滨人和辽宁人了,且听我慢慢道来。

     哈尔滨派

     哈尔滨的做法有两种,水果派和糖醋派。

     水果派就是当年给外国人做的。取上等猪里脊肉,挂硬糊,入油炸,外焦里嫩,色呈金黄,不放葱姜蒜,而用黄桃等水果代替,酸酸甜甜,还有股清新的果香。

    

     △黄桃锅包肉

     1922年,郑家在中央大街经营老厨家餐馆时,长子郑义林建议,将锅包肉中的水果配料去掉,恢复添加姜丝、葱丝、蒜片、香菜的做法,保留酸甜口,酸为主,甜为辅,要用米醋或者白醋,切忌用老陈醋。糖醋汁基本收干,口感酥脆。这就是传承至今的哈尔滨的做法。

     一道合格的锅包肉上桌时,能闻到浓郁的醋味,翠绿的香菜、纯白的葱丝、鲜黄的姜丝、橘红的胡萝卜丝在上面点缀,肉片金黄,一定要趁热吃,外焦里嫩,酥脆酸甜。

    

     △糖醋锅包肉

     辽宁派

     当年在奉天开万国鼠疫研究会的时候,郑兴文为了菜肴的外观需要,特意将锅包肉的“烹汁”改为“熘汁”,又添加了番茄酱,看起来色泽明艳诱人。

     这一改良手法被当地沿用至今,形成了沈阳做法,也就是不放糖醋汁,用番茄酱上色和调味。它看起来特别像东北的另一道名菜——樱桃肉。

    

     △番茄锅包肉

     赤峰派

     内蒙古赤峰人做出了咸口的锅包肉,然而在东北人眼中,咸口的那不是锅包肉,是溜肉段。

     我曾经在一家清真餐馆中吃到了咸口的锅包(牛)肉,酥脆咸香,味道还不错。

    

     △咸口锅包肉

     锅包肉的文化

     锅包肉是一道中西合璧的菜肴,既有北方菜系的咸香,又搭配西方饮食的酸甜,还有着中西交流的一段历史佳话,听说它还有一个洋气的外国名——法式糖浆风情软炸香猪排。

     自道台府的首厨郑兴文,到郑家的老厨家餐馆,锅包肉已经传承了四代人,和哈尔滨的百年历史一道走来,见证着这座城市风风雨雨,成为东北菜的一张名片。

     2014年12月,哈尔滨老厨家餐馆,百年传统菜肴锅包肉以“郑大厨”“杜道台”和“瓦西里”3个Q版形象亮相,这道地方名菜有了自己的推广形象。

    

     △Q版锅包肉

     老厨家道台食府第四代传人郑树国说,“郑大厨”“杜道台”和“瓦西里”三个Q版形象分别以“锅包肉”创始人郑兴文、道台府首任道台杜学瀛以及俄罗斯人形象为创作雏形。

     三款卡通形象活泼有趣,好看易记。看到这三个小Q,也就想起了锅包肉的百年故事。

     作者煎茶君:喜欢金庸和历史的东北女孩,想做一个有见识且有趣的木匠。个人公众号“褒禅山”(mountbaochan)。

     更多内容关注十五言(15yan.com)

     果壳旗下高质量内容平台。有一群关注点崎岖的作者,没事儿陪你唠唠美食的渊源、历史政治的趣味边角,晚上陪你考据鬼神邪典、美少女和小电影……总之就是「知识的文艺范儿」,好看又涨知识。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