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一位生于汉口长在上海的英国老奶奶丨海外夜谈
2016/4/24 壹读

     △位于剑桥的二战阵亡将士墓地

     图片来自作者

    

     壹读君呼唤更多的壹堆饭与大家分享自己在海外留学、旅居、旅行的有趣故事。投稿请直接发送至yanyh@ireadweekly.com

     文丨周蕾

     时光飞逝,到如今我回国已经8年。回忆曾经在英国剑桥的日子,一些人和事已经渐渐模糊,但有一个老人的故事却一直印象深刻。

     那是2007年,我硕士毕业后在英国剑桥一所小学工作,全学校只有我一个中国员工。得知我的到来,一位英国同事主动跑来跟我聊天。一般的英国人总有种傲慢的意味,但这个英国同事却不太一样。

     她说:“Julia,你真的从中国来的吗?你知道一个叫HanKou的地方吗?我母亲就出生在HanKou。”

     乍一听,我还以为是“HongKong”,没想到同事摇头否认:我知道HongKong,但这个地方不是这个发音。

     我心中一动,莫非是“汉口”?我的大学时光在武汉度过,闲暇时常常从武昌司门口坐轮渡到汉口,从江汉关码头一上岸,就是一排古老的租界建筑。一番沟通之后,同事又惊又喜,她没有想到,我对“汉口”这个地方如此熟悉,于是,她热情邀请我到她家做客。

     她的母亲Mary Brock果真出生在汉口,在上海长大,对中国的感情极深。在剑桥这个小小的地方,当年中国人很少,而我,竟是她这些年唯一近距离接触的中国人。

     说起中国,她眼里有着亮亮的光芒,拿出一叠泛黄的老照片,讲起了很多年前的故事。很幸运的是,她允许我一张张拍照留念,照片本就老旧,拍照后更加不清晰,或许对老上海或者老汉口熟悉的人,可以从中找出对照的建筑。

    

    

     △或许是在上世纪20-30年代,那时候,他们生活在上海郊外,一切都很美好……

    

     △她说,她的初恋就是一个中国人。这是他们在自己的房前合影,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张

     然而,当日本开始入侵上海,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她曾志愿担任护士走上前线,行走于京沪之间的战场。

    

     这是一张当年的通行证,写着她当年的救护工作,而签发者清晰写着“邢震南”。查询网上资料,发现邢震南字霆如,浙江嵊县人,毕业于保定官校二期步科。1936年1月25日被授予陆军中将衔,因日寇攻陷绍兴城,被蒋介石以“失土之责”处决。

     我告诉她这张通行证上的名字和背后的故事,她沉默良久,然后讲了她生命中最灰暗的那段时日。

     日本占领上海之后不久,她的全家被投入到上海集中营,幸运的是,在情况恶化的前夕,她获得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在最后一刻离开了上海,但从此再也没见过她的妹妹和妈妈。她的妹妹惨死于集中营日本人刀下,母亲不久后病逝,男友从军失去联系……爱情、亲情瞬间在战争中烟消云散,从此,她恨透日本,但对于中国人有着深深的感情。

    

     听到这里,我陪着她泪流满面,不知该说些什么,望着窗外美丽的剑桥风景,再对照刚刚那个故事,更觉悲痛。

     这只是一个人,散落于另外一个国度的故事,但故事中的亲友,却不知哪里去了。

     虽然已经很久了,但我依然忘不掉她。遥祝这位仍深深怀恋中国的英国老人,此生平安。

     作者注:本文包含私人照片,未经授权,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可以长按下面这个二维码,给作者发个小红包,我们的编辑代收后会转给作者↓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