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小大人”:挨打、干活以及羞羞的性启蒙 | 壹读精选
2016/5/6 壹读

    

    

     选自十五言(微信号:www15yancom)

     首发于今日头条签约原创号:你真的知道吗

     本文已取得授权

     文丨赵老实

     如今这个年代,一个宝宝呱呱坠地,家人总是万种关怀,百般呵护,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我甚至还听说在如今的一些地方,小学生过生日,家长要租一个场地请全班同学一起来party。父母还要亲手将每一份礼物送到参加party的所有孩子们手上。如果不这么做,孩子就会在班里被排挤、没面子。

    

     可是在中世纪的时候,孩子们却并没有这样的优待。无论是家庭看护、游戏还是教育,他们都被当做小大人来看待,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待遇。有个形象的描述:在中世纪,我们拥有的医治马匹的著述远远多于儿科大夫的建议。中世纪史学家争论的一个问题是:到底中世纪的父母爱不爱孩子?这个问题有点奇怪,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不过在当时,大量的史料表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还真挺“冷酷”的。

     被忽略的童年?

     还在襁褓的时候,孩子们睡在简单的摇篮里,被放在奶妈的床旁边,或者从天花板上吊下来、悬在床的上方,直到大一些的时候才安排和哥哥姐姐们一起睡。而穷人则一家人挤在一张通铺上,即便是婴儿也不例外。

    

     △摇篮

    

     △童车

     童年期的孩子死亡率非常高,天花、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等传染性疾病对孩子来说都是致命的,甚至连割个包皮都有可能弄死孩子。不过,还有部分孩子的夭折是因为父母不当的养护方式和疏于照顾导致的,比如全家一起睡导致孩子窒息等等。

    

     △反映中世纪生病孩童的画

     在《蒙塔尤》中讲述了一个纠结的故事。法国南部一个山区村庄蒙塔尤里有个农夫叫做雷蒙?皮埃尔,他与妻子西比尔所生的不到一岁的小女儿雅高特生了重病,眼看就要夭折了。根据他们所信奉的清洁派教义,绝不应该给不到一岁的孩子做临终慰藉,“她还没有善的知性”。尽管如此,教长还是主持了这场仪式。不过教长走之前,告诉雷蒙一家,根据仪式的规定,之后不能给孩子喂食奶和肉,只能吃鱼和素食。在当时的营养条件下,等于是要给病重的孩子禁食。

    

     △魔鬼偷走了孩子,留下一个丑陋的低能儿。中世纪人把孩子生病归结为魔鬼作祟

     作为母亲的西比尔看着女儿一天一天衰弱下去,实在不忍心,就乘着丈夫雷蒙出门的时候,偷偷给孩子喂奶。丈夫回家以后,特别“懊悔、苦恼和窘迫”。他冲着西比尔喊着:“你是个恶毒的母亲,女人都是魔鬼!”可事实证明母亲的做法是对的,那个被放弃的小女儿雅高特又顽强坚持了一年才去世。

     为什么当时的家长在对待亲生骨肉的态度方面会如此纠结呢?除了生活物质极度缺乏、生活压力过大以及孩子众多等现实原因外,基督教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欧洲,人们被灌输以“原罪说”。人类的元祖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从此子孙后代都背负了原罪。在上帝面前,没有人是纯净无暇的,即便婴儿也一样。这种观念与我们中国儒家中荀子认为的“人之生也固小人”有些类似。

     4世纪的基督教理论奠基人奥古斯丁说,刚刚出生的孩子就表现出妒忌,“还不会说话,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盯着一同吃奶的孩子。”于是,在经过了初生的洗礼之后,婴孩被纳入教会的管制,而在家中的父母也必须严格对待自己的孩子。犯了错就要受罚,如果孩子哭,就会被视作邪恶附身而被打。这不仅是父亲在展示一家之主的威严,也“是为上帝服务的一种形式”。

     另一种当时流行的观点来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这种观点认为成人身体的各个部分都从胚胎中相对应的部分发育而来,婴儿是缩小版和弱化版的成年人,在构造上和成年人并无不同。所以,儿童被当做小大人一样看待,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有独特的需要。

    

     △希波克拉底

     所以正如《童年之死》的作者大卫?帕金翰指出的那样,“童年”与“成年”相对,是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的发展被逐步建构起来的一个概念。正如《儿童的巨变》所言:“中世纪没有分离的童年世界。儿童跟成年人一样做同样的游戏,玩同样的玩具,听同样的童话故事。他们在一起过同样的生活,从不分开。”换句话说,中世纪社会对孩童阶段是忽略的。

    

     △20世纪60年代,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艾利阿斯认为,在中世纪的肖像画中,儿童只是一个小型的成年人,中世纪的文学作品没有刻画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儿童形象。儿童与同一阶层的成年人生活在一起,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不过,即便是普通农民家庭,物质缺乏、孩子众多,又有教会的告诫,可是对于孩子的朴素亲情总是压抑不住的。中世纪晚期的传记作者在回顾自己的童年时,常有这样的回忆:父亲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毒打孩子。可要是孩子生了病,父母又会虔诚地天天到小教堂为孩子祈祷、许愿。

     所以在中世纪,无论父亲还是母亲,其实都是爱孩子的。只不过为了履行教会赋予一家之主的责任,丈夫必须遵循教规(或是“宗教狂热”)。母亲因为没有这个责任,所以更加真情流露一些。在社会规范中,对待孩子父母各有职分。“父亲负责照亮孩子的灵魂,交给他知识,尤其是上帝的知识;而母亲则是照顾好孩子的身体以及教授一些生活所需的基本常识。”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在“对他们的轻抚和接近惶恐的小心翼翼中流露”。

     孩童的早教

     当孩子逐渐长大,学会走路、说话,就马上进入父母管束的成年人的世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也是中世纪教育的信条。吃饭要举止端庄,不许哭不许闹。富人家的孩子上学也免不了挨打。一则史料里记载着当时剑桥大学的文法教师考试,其中有个科目是打孩子。参加考试的学生拿着一根桦木棍子,向主考官展示自己是怎么用尽全力去打一个雇来的孩子。考试结束以后,孩子会得到2便士的报酬。可见,打孩子是当时老师的必修技能。

    

     △16世纪晚期,教师用扫帚体罚孩子

     富人家的孩子有玩具,穷人的孩子则会把家长安排的工作当做玩耍。《悲惨世界》里的珂赛特外出捡柴火,在19世纪也许很可怜,但往前倒个几百年就显得理所当然。直到脱离了中世纪的18世纪,有人还是这么描述自己的童年的:

     我每天想着的只有三顿饭,就这样过去了。每当父亲把费时的或者是简单的劳动分配给我的时候,或者让我离开片刻的话,我都欣然地应诺。夏天,我在草地上、在小溪边蹦跳,摘下草和花,扎成一束,像一把扫帚。然后,穿过灌木丛,追逐着鸟儿,爬到树上去掏小鸟的窝,或者捡一堆蜗牛壳和好看的石头……冬天,我在雪地里打滚,用打破的钵子的碎块顺着山坡滑下去。我就是这样度过一年四季。

     可见,被父母指派出去劳动,对孩子来说反而是解脱。劳动就是游戏,游戏也是劳动,两者密不可分。

    

     △劳动就是游戏,游戏也是劳动

     长大一点,男孩子被送到新发展起来的城市或者临近城镇里做帮工,而女生则留在家里学习做一些副业劳动,学习烤面包、烹调、洗涤、缝补、纺织等等。

    

     △面包学徒和他的师傅

     而贵族的孩子自然不用干什么活,他们要学习的是怎么保持良好的体面,怎么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贵族,学着驱使奴仆、发号施令。当然他们还要学拉丁文和“七艺”,学舞刀弄剑、骑马角斗和一切上层建筑流行的玩意。还有部分贵族孩子要被送到修道院终身服侍天主,作为家族展示宗教虔诚的象征。

    

     △修道院也是读书的好地方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十几岁的时候,孩子们就应当负担起参与家庭决策的义务。在农村地区,父亲在草拟分成契约的时候,儿子必须在场。他们参与社区同年龄孩子组成的协会、团体,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锻炼交际能力。书上记载着这样的例子,佛罗伦萨闹瘟疫,全家20口人要举家迁徙到博洛尼亚避难,负责所有家庭事务的人是刚刚14岁的儿子。

     说到中世纪的儿童,有个事情是很有趣的:他们很早就开始接受“性启蒙”了。因为那个时候,“在儿童面前,成人百无禁忌,粗俗的语言,淫秽的行为和场面;儿童对此都能听见和看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稍大一些就会用他们好奇的眼光窥视男女间的肉体行为,甚至加以模仿。

     教会也注意到这种情况,大声疾呼:“魔鬼通过剥夺孩子的身体的贞洁,从而使孩子们失去灵魂贞洁的最通常使用的手段,就是父母与自己的孩子同床共眠这样的习俗。”

     毕竟十几岁的孩子就要结婚、嫁人,父母其实也似乎有点放纵。在贵族那边,“年轻仆人和男孩子之间的性幽会并不少见”,在很多回忆录里都记载着女仆帮助男孩“转大人”的事情,这样导致的恶果就是这些孩子长大以后都喜欢和女仆黏在一起。(和《红楼梦》中宝玉与袭人的关系挺相似)

    

     法国路易十三的御医如实地记载了这位国王小时候“不知羞耻的”童年:

     “他非常开心,活泼可爱,他让别人吻他的xx。”

     “他对着先生大笑,撩起衣服,让他看自己的xx;而特别的是,面对他的女儿,他拿着xx,微微笑着,晃动着整个身体。”

     以上事迹是他在一岁的时候,而过了一岁他就和西班牙公主订婚了。令人惊讶的是,他对男女之事已经很了解了。别人问他:“公主的‘亲爱的’在哪里?”他就把手放在自己的xx的位置。”

     而正式的“皇室”性教育则是在4岁开始的。他被带到一位女家庭教师的前面,国王对他说:“这是夫人的儿子,(指着那位女家教的两腿之间)这里是他生出来的地方。”而路易十三真是一学就会,自己跑到了王后的两腿之间站住了(意思是他是从这里生出来的)。

     5岁的时候,小王子和女仆闹着玩,完了还和御医说:“梅尔希埃的下面有这么大(他用两个拳头比划着),里面有水。”

    

     △路易十三10岁画像

     如今我们看起来简直羞耻的场面,在中世纪却是孩童的日常。当有一天孩子长大了,要面对突然摆到面前的婚姻和另一半。那时他(她)才意识到,原来之前的游戏都是早有准备。

     参考书目:

     菲利浦·艾利阿斯: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

     乔治·维加埃罗:身体的历史(卷一)

     菲利浦·艾利阿斯、乔治·杜比:私人生活史(卷二)

     里夏尔·范迪尔门:欧洲近代生活——家与人

     罗贝尔·福西耶: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

     艾玛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蒙塔尤

     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

     更多内容关注十五言(微信号:www15yancom)。原创写作者的联盟,脑洞流派者的聚集地。时而讨论惊世骇俗的东西,宗教传说,超自然,邪典艺术,犯罪学,阴谋论,荒诞史,异人录…… 时而又温和论及喜剧、绘卷、厨房经验录,文房具之爱,理性指向脑科学,心理学……这儿,是推敲控考据迷的欢场。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