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女人还捉摸不定的,是天气 | 壹读百科
2016/8/10 壹读

    

    

     文 | 小鱼大酱

     “嘿siri, 今天天气怎样?”

     “今天这里的气温在25度到36度之间。”

     额,听起来好像是一个是夏天,一个是秋天?不过你也不要嘲弄siri,他也是照数(据)直说。壹读君觉得,天气这回事儿,比女人还要捉摸不定。所以也不能怪罪天气预报,毕竟研究天气和研究女人心一样,也是一门挺高深的学问。所以天气这门学问,壹读君只能一本正经地说一句,不确定性是这门科学唯一确定的事情

    

     “靠天吃饭”的年代,我们需要天气预报

     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一直以农为本,典型的“民以食为天”。而农业的生产不仅需要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源,也需要适宜的温度、光照、雨水。为了能够耕种出丰富多样的粮食蔬菜,人类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注意物候和气候问题,从被动地接受大自然的风雨变幻,到逐步主动认识大自然,以及到最后掌握大自然气候的秘密,拥有抵御风、雨、雷、电、雪等自然天气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利用气候环境来发展农业。

     在这过程中,中国人最伟大的发现当属二十四节气了。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利用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此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4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公元前132年,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就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也是目前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记载。

    

     在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反映季节更替的节气;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是反映气候特征的节气;雨水、谷雨、小雪、大雪是反映降水现象和降水强度的节气;小满、芒种、惊蛰、清明是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节令气候的变化,逐步成为农耕时代的农民从事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换句话说,我们吃粥吃饭,农作物收成如何,全靠观天的本事。我们口中常提到的“靠天吃饭”,其实这个“天”就是代指二十四节气。

     而到了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天气预报的发展已经不单是只为农事活动提供参考依据了,更多的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为国家行动提供自然环境变化的参考依据。所以,天气预报的功用更多是用于预告自然灾害,而不是那些互联网APP每天都提醒你的明天记得带伞或者多擦点防晒霜。

     天气预报是门科学吗?

     香港无线电视有个很出名的天气预报员角色,深受省港澳观众喜爱,叫天气先生(Freddy)。无论晴天还是雨天,天气先生总是用它幽默的方式和懒洋洋的语气为观众播报当日的天气状况。如果天晴,他就会戴上太阳眼镜,如果有雷暴,他就会被雷击,如果刮大风,他就会被风吹起。

    

     观众喜欢天气先生,是因为天气预报能够提前为他们新一天的生活做好准备,就算是雨天也没有关系,因为也早已备好雨具。然而,天气预报也难以做到时时准确。

     在建立科学研究以前,天气预报主要是靠谜之第六感,即用经验来判断。比如二十四节气,就是靠劳动人民多年的血泪经验总结和代代相传之下,才形成的无字天书,它很好地验证了“实践是检验科学的唯一真理”这句箴言。而在今天,光靠观测经验的这条路子已经走不通了,还要懂得用技术来科学分析天气状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定,在中国,任何个体、集体、单位,未经许可不可发布天气预报。从各个媒体发布的天气预报信息,应该全部与中央气象台以及所在地气象局的天气预报信息相同。也就是说,现在市面上大家用的天气预报软件也好,手机自带的天气预报软件也罢,其实都是用的同一套数据,都是央台和地方台气象局的官方信息。

     那为什么各家软件有时候数据会存在差异呢?咳咳,壹读君悄悄表示,有天气软件曾公开表示,我们除了气象局的预报信息,还结合了国外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嗯,算是打了个擦边球。

    

     而目前来说,天气预报主要采用的是数值天气预报的方式,辅之以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天气图和实时的观测数据等来综合做出预报。简单一点来说,就是通过建立一套庞大的计算天气预报的数据模型,输入当前已知的天气现象,并输入影响大气变化的因素,使用超级计算机来运算,从而得到某一地区未来的气压、温度、风向、风俗及降水量等。

     难理解吗?壹读君来为你拆解一下。预报天气需要四步走。

     第一步,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大气运动。嗯,科学家们通过运用物理学中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基本定律来分析大气的运动变化,至于这定律是什么,说了你也不懂,此处省略三万字。你只需要知道的是,他们设计了一套和初中我们学的XY方程式一个道理的一组关于大气的方程式。

     第二步,输入当前已知的天气现象。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数据支持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是来自自动观测站的数据。在全国气象地面观测系统中,包括国际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观测站,总数加起来大概有2400个左右。除此之外,还有高空气象观测站、气象卫星、雷达等设备来获取最新数据,它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进行探测,全方位多层次地获取大气变化数据。

     第三步,将数据导入模型,运用巨型计算机运算。所谓巨型计算机,就是那些用于航天航空等高精尖行业运算的高能设备。

     第四步,预报员的订正。目前,没有任何一套数学模型能够真实地还原模拟大气的演变;而在实际的运算中,一些信息依然难以充分表达和被运算,不能很好地表现大气运动的物理过程细节,所以需要经过预报员结合实际观测情况进行最后人为订正,一句话,就是预报员看天说话。

     天气预报真的被污名化了吗?

     听起来好像还是挺科学的,可是为什么人们还是总是觉得天气预报在胡说八道呢?这真的不能怪天气先生。客观来说,目前我们对大气运动中的规律尚未认知和理解完全,设计的任何一套数据模型和方程式都尚未达到最精准的程度,所以得到的数据只能是一个近似参考值。

     而已知的观测数据,受限于不同地方资源的限制,比如青藏高原的监测数据就很少,数据量不一定足够大和精准,不是也还有“东边日出西边雨”的说法吗?观测得到的数据就存在着样本量的问题和误差。再者,预报员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不同的预报员水平也参差不齐。人工订正的能力,预报的方法和理论知识也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得到提升。

     然而,这些客观条件的局限也没有变幻莫测的大气的任性脾气来得让人生气了,就像海底针一样的女人心,说变就变。瞬息万变的大气现象,说变脸就变脸,预报员就是苦逼的追大气的少年。

    

     尽管如此,为了国计民生,天气预报还是在每次自然灾害发生之前尽可能地做到提前预警预告,希望尽可能地减少灾害造成的破坏程度。就像前几天肆虐珠三角的第4号强台风“妮妲”,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红色预警(台风最高级别预警),广州深圳等地相关部门进入防风I级应急响应,要求停工(业)、停产、停课,开放各类公共设施作为临时避风安置点。

     虽然台风真正过境的时候,并未如预计般地给广州深圳等地带来预警中的破坏,但是按照最坏情况来准备,保障人民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负责态度。现阶段来看,应急过度总好过预警不足所有可能造成的严重伤害。

     对待天气预报,壹读君就一句话,像对待女朋友一样,多点耐心,多点理解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资料来源:

     1、《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名称》,中国气象局

     2、《农耕文明与二十四节气》,气象知识

     3、《科学看待天气预报准确率》,中国气象报,

     4、《国家级台站分布图》,中国气象局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国气象局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请在页面下方给壹读君点个赞。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