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怎么就成了装X的地方? | 壹读百科
2016/10/14 壹读

    

    

     咖啡馆是有故事的。

     可能是杰瑞米为伊丽莎白保存钥匙的那个蓝莓之夜。

    

     电影《蓝莓之夜》

     也可能是Fleabag不断闪回的与好友共同经历的记忆。

    

     英剧《伦敦生活》

     也可能是朵儿通过以物换物寻找生活价值的选择。

    

     电影《第36个故事》

     也可能是好友共同见证Phoebe创作smelly cat的时刻。

    

     美剧《Friends》

     歪果仁伊丽莎白观察到,在中国的咖啡馆,人们常常离开的时候还剩下半杯咖啡,似乎人们想要的是咖啡馆的体验而不是咖啡本身。

     在咖啡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壹读君打算从地球上有第一间咖啡馆开始讲起。

     咳咳,首先不要以为咖啡馆是资本主义西方世界的产物。咖啡最早起源是在埃塞俄比亚,后传到也门。全世界最早的咖啡屋(Qahveh Khaneh)是两名叙利亚人在十五世纪末在麦加开设,此后在阿拉伯世界迅速流行起来,各种咖啡馆遍布街头。

    

     Qahveh Khaneh

     直到17世纪,通过威尼斯商人和荷兰商人的推波助澜,咖啡才正式引进西方世界。欧洲第一批咖啡馆于17世纪40年代在威尼斯开业。1652年伦敦第一家咖啡馆开业,设在康希尔(Cornhill)的圣米歇尔山谷(St.Michael’s Alley)。纽约的第一家咖啡馆是1696年开设的国王之臂咖啡馆(King’s Arms)。

     在阿拉伯世界流行的咖啡馆,其实和宗教有关。因为禁绝酒精饮料,没有酒馆或者其它类似的场所,咖啡馆就填补了阿拉伯人城镇生活的空缺。但慢慢地,随着咖啡的饮用变得世俗化,咖啡馆就变成了人们重要的社交场所,人们喜欢聚集在这里看书下棋,谈论诗歌和文学,谈论种种文化议题。

     而在西方世界,咖啡馆则有了更不一样的发展。咖啡迅速成为科学家、知识分子、商人和普通白领钟爱的饮品,咖啡馆也成了信息交流的中心,在那里人们可以读到并讨论最新出版的小册子、单张新闻纸、公报和新闻信札。

     从1667年流行的一首韵体诗可作为咖啡馆是消息来源地的例证。

     “全世界从国王到老鼠,任谁做了什么事,不分日夜都能在咖啡馆里听到消息。”(来自咖啡馆的消息 news from the coffee-house)

     咖啡馆的体验还不止这些。大城市的不同咖啡馆根据所在地的主要活动还有不同的讨论题目。在伦敦,圣詹姆斯教堂和威斯敏斯特周边的咖啡馆是政治家经常光临的地方,圣保罗大教堂附近咖啡馆的顾客则以教士和神学家为主。

    

     在英国的咖啡馆

     在咖啡馆讨论文学也是很多知识分子的爱。在伦敦,文学界人士在科文特加登的威尔咖啡馆聚集,诗人约翰 · 德莱顿和他圈子里的同行就这里对最新的诗作和剧作进行审评,嗯,整整30年的时间都如此。在巴黎,诗人们则聚集在普罗科佩咖啡馆和巴那斯咖啡馆,知识界人士则去布雷咖啡馆。

     科学家们也不甘落后,还有一个小插曲。1684年1月的一个晚上,胡克、哈雷和雷恩在咖啡馆闲聊时谈到了万有引力的理论。几个月后,哈雷造访了住在剑桥的牛顿,他向牛顿转述了在咖啡馆与雷恩和胡克的谈话,并向牛顿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哈雷的问题推了牛顿一把,促使他把多年的研究结果正式组织起来,写出了科学史上一部最伟大的著作《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但是胡克却想说服大家他早已经有了这个想法,是他最初给了牛顿这项发明的提示。

     咖啡馆的讨论和创新精神不仅限于科学问题,而且延伸到商业和金融领域。在伦敦交易所路的乔纳森咖啡馆,顾客根据墙上张贴的股票和大宗商品价格表从事买卖。伦敦证券交易所也是在这里诞生的,始于1761年一群顾客建立的一个正式的股票经纪俱乐部。

    

     乔纳森咖啡馆

     噢对了,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 · 斯密的《国富论》就是在大英咖啡馆里写成的。他在这里把写好的各个章节分发给在咖啡馆相聚的苏格兰学者阅读,听取他们的意见。

     这一切都得益于咖啡馆的空间环境。咖啡馆的气氛鼓励人们来到这里相聚,交谈,甚至是陌生人之间,没有阶级和社会地位的区分,只有观点的不同。人们可以交换信息,畅所欲言。

     咖啡馆甚至可能还是革命的温床。十八世纪中叶后,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巴黎咖啡馆流传着“上流社会代表的是特权,而咖啡馆代表的是平等”的口号。1746年开始,以狄德罗为首的知识分子就聚集在普罗科佩咖啡馆商议并着手撰写《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词典》 (Encyclope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e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etiers, par une societe de gens de letters)。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内克等作者群定期到这里聚会讨论。他们的思想言论通过书报及小册子影响着法国人民的心灵。

    

     电影《悲惨世界》Musain Cafe

     1840 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常在巴黎的咖啡馆里聚会,为了被资本家剥削的无产阶级,拟定撰写《共产主义宣言》。

    

     天鹅咖啡馆:《共产主义宣言》诞生地

     就像哈贝马斯说的,在机制上,咖啡馆首先具备一种社会交往方式,人们不分地位阶级,聚集在咖啡馆,并讨论公共事务,达成对事务理念的共识与了解,酝酿公众观念,形成公民社会的基础。

     不过时代变了,咖啡馆的体验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咖啡馆在世界各地林立,但看起来再也不是那个味儿了。咖啡馆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新兴公共空间,人们更多是把它当成一个休憩的空间。星巴克很早就把这种体验表达了出来。作为“第三空间”的存在,星巴克希望成为人们家庭客厅的延伸,价廉物美的社交场所,是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第三个最佳去处。

     “第三空间”最早是美国社会学家Ray Oldenburg提出的。他认为像咖啡馆、酒吧这样的地方,是人们除了家庭和工作场所之外,自愿自发愉快地相聚到一起的一个中立的公共空间。在他的定义里,“第三空间”为草根政治提供了一个前提,创造公共交往的习惯,为个人和社区群体提供了精神支持,促进社会平等,为民主的运转构建了基础。看起来和以前的咖啡馆体验没什么区别,但不是商业文明的想法。像星巴克,costa这样的商业连锁品牌,更希望人们关注的是咖啡馆的交往和休憩属性。

     而在东方世界,咖啡馆就更像是现代化的产物。咖啡馆在日本的名字是“喫茶店”,这股西风是通过19世纪欧洲大陆思潮传到日本这个小岛。在中国(近现代),咖啡一开始是以雀巢、麦斯威尔等速溶咖啡的面貌出现,直到20世纪国外咖啡企业星巴克、costa进入中国市场之后,才慢慢有更多的咖啡馆出现,但早期更多是歪果仁和有钱人才能消费得起。

     咖啡馆这种装X消费的体验通过社交媒体和市场营销的发酵在21世纪变得愈发极致。咖啡馆变成了中产阶级风格清新的社交场所,是构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一个为了消费而消费的场所。伊丽莎白观察过三种在中国咖啡馆的人群,一种是喝着咖啡吃着甜品的名媛太太们,一种是聊生意的商人,还有一种是抱着笔记本电脑在看电影视频的年轻情侣们。壹读君觉得还可以加多一种类别,就是拿着手机在不断自拍的网红们。“嗯,今天阳光很好,喝一杯卡布奇诺暖暖心。”

    

     黑咖啡在中国咖啡馆的消费不高,相较之下,卡布奇诺,摩卡这些本身就很甜的咖啡是中国市场消费较多的品类。这倒不是因为中国人更好甜口,而是因为很多时候喝咖啡是因为身份需要,而不是因为真正喜欢咖啡。壹读君甚至听过一个笑话,黑咖啡就是中国凉茶,苦得很。

     何苦为难自己呢?

     资料来源:

     1. 《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英]汤姆 · 斯丹迪奇,中信出版集团

     2. 《台北咖啡館之研究──以文人活動為中心的探討(1949-1989)》,吴美枝,历史研究所

     3. 《Early Modern Ottoman Coffeehouse Cult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sumer Subject》, Em?negül Karababa and Gül?z Ger,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 37, No. 5 (February 2011), pp. 737-760

     4. 《China’s Coffee Culture》, Maura Elizabeth Cunningham, Forbes

     5. 《Has Starbucks Created a New Coffee Culture in China?》,Red Luxury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