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被送到太空,我们该如何生活?| 壹读百科
2017/5/18 壹读

    

    

    

     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看完《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后,在楼下的小花园里激烈地讨论宇宙中的生活会是怎样的,我们把假山当成宇宙飞船,有模有样地对着石头戳戳点点,仿佛自己是对宇宙飞船下达指令。那么,对于宇航员来说,太空中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做梦都在太空中翻跟头的特约壹读君|沙鸣

     编辑|南雪

     没了时间感,拿什么拯救我的睡眠?

     一想到宇航员的生活,大多数人脑海中立马想到一个漂浮的太空人的形象,也就说“失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太空生活与地面生活最大的不同。然而,除了失重,更重要的一个改变是对时间的把握:在地球上,日升日落以24小时为周期,然而等宇航员上了天,一天的时间只有约90分钟。换句话说,如果喜欢看日落的小王子在我们的太空站上,那么一天的时间里他可以看16次日落。

     虽然同B612星球的44次日落相比是少了点,但对于宇航员来说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着实是不小的挑战,日光无法成为判断时间的标准,对时间的掌握基本依赖于钟表。

     为了保证人体生物钟不发生紊乱,在太空生活的宇航员还是保持八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在空间站内除了睡眠时间外都保持人工照明,在舱外工作时则根据需要每90分钟就要戴上或摘下头盔上的遮光罩以防眼睛被强光刺伤。

    

     衣服不多,但都是高级定制

     对宇航员来说,他们每个人至少有三种不同类型的衣服,分别是舱外航天服、舱内工作服和应急救生服。

     所谓舱外航天服,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宇航员形象照片里那身衣服:厚重的全白外装,头戴一个有着面罩的头盔,背着一个厚厚的书包。那身全白外套,会用十层甚至以上起不同作用的结构构成;那个头盔上的面罩,可以通过遮光罩保护宇航员的眼睛;后面那个书包一样的东西,则是太空机动装置的一部分,用来贮存作为推进介质的高压无污染氮气,在使用时可以通过“书包”上的小孔向外喷射氮气,来推动宇航员在太空中行走。

     相比于舱外,舱内的环境要理想的多,所以舱内工作服要轻松方便的多,既有短裤短袖,还会根据需要提供马甲和长袖。舱内工作服的裤子有个非常有趣的特点,每条裤子上都会有尼龙答带扣(它的作用先卖个关子,好好读文章下面有解释~)

     至于应急救生服,则分为飞行救生服和生存救生服。飞行救生服也叫舱内航天服、航天救生服,载人航天器航天过程中,如果航天器座舱发生故障而丧失压力时,它就可以给航天员提供正常的气压,帮助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并能提供一定的温度保障和通信保障,(上世纪苏联与美国早期载人航天工程,和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中的宇航员杨利伟在执行神舟五号飞行时穿的就是航天舱内服)。生存救生服则是为了保证救生员在非正常方式返回地面、未能着陆于预定场所时为航天员提供的衣服,颜色一般选择醒目的橙色。至于为啥是橙色呢?据说鲨鱼讨厌这个颜色,如果宇航员返回时落入海中可以降低成为鲨鱼的美味概率……

    

     身穿舱外航天服的宇航员进行舱外工作,背着的“书包”即为机动装置

    

     身穿舱内工作服的宇航员在使用个人电脑进行工作

    

     身穿橙色生存救生服的两名NASA宇航员

     上了天,我们也要发扬“爱吃会吃”的传统

     饮食曾一度是航天工程领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早期载人航天事业发展阶段,出于对宇航员身体健康的考虑,很多营养专家认为在失重情况下事物不易下咽,容易在堆积在咽喉,所以食品被制成牙膏状,以挤压的方式食用;后来飞行试验发现失重条件下事物进入口腔后也不影响吞咽,所以对太空食物进行了改善。

     一方面增加了花样,像当前一共有五大类太空食品:复水食品(主要以汤和早餐食品为主。复水食品是事先经过脱水处理,进食前必须再向食物中注入一定量的水)、热稳定食品(如保存在罐子里或封装在柔性袋内的肉食和鱼)、中等湿度食品(如桃干、梨干等果脯)、辐照食品(如肉类和面包食品)和天然食品(如坚果等小点心);另一方面也保证在太空中使用餐具进餐、以及用食品托盘对食品加热成为可能。

     那用什么餐具吃饭呢?

     早期的餐具以刀、叉和匙为主,但后来发现在太空中刀叉用处不大,于是就只保留了匙;再后来随着华裔的宇航员进驻太空,筷子也作为饮食餐具带入了国际空间站,并且在饮食上也有着超出预期的效果,足以可见老祖宗超前的眼光,数千年前就为我们在太空中吃火锅做好了准备。

     不过,按照现在的情况,在太空中“吃着火锅,唱着歌”的设想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得以实现,因为在失重条件下液体的控制还是比较困难,现在宇航员饮水、喝饮料或者是上文提到的复水食品,必须在吸管和柔性袋的帮助下才能进食。

     前面我们曾提到宇航员裤子上的尼龙搭扣的作用,这里就可以揭开谜底了。他们主要是用来固定食品托盘,有时也会被布置在墙壁上,反正是不能让宇航员的餐具飞了。

    

     被固定在尼龙搭扣上的各类太空食物

    

     不知道那个固定在事物托盘上的罐头是不是咱们的黄豆酱

    

     正在聚餐的宇航员

    

     太空食品及刀叉汤匙

     不会节约用水的航天员不是好航天员

     水资源的使用也是太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因为水资源的珍贵,宇航员在太空站生活阶段并不需要天天洗衣服,只需要把脏旧衣服放在一起,等回地面上后再进行处理,想来很多不愿做家务的宇航员一定对此很开心。

     虽然不用洗衣服,但宇航员还是会在太空中洗澡,还记得《火星救援》里的“呆萌”么,一方面因为营养不良,另一方面因为没水洗澡,所以在离开火星的时候皮肤已经出现了红疹等症状,所以一回到队友身边,立马就被队友吐槽,说他最想做的事情应该是洗澡也不为过吧。

     那么,太空中的水资源要如何使用呢?

     对于飞行时间短、载人少的短期载人航天器,会使用消耗式供水,即从燃料电池的氢氧反应来获取纯净水,供宇航员消耗使用,我们所熟知的联盟号飞船、阿波罗号飞船以及我们“种花家”(中华家的)神舟飞船都是用这种方式;

     对于长期载人航天器来说,考虑到卫生用水等因素,水资源的需求量变得非常大(7位宇航员一年需水约13000千克),所以会采用再生式供水——把废水(卫生用水、人和动物的尿液、汗液和呼吸形成的冷凝水)经处理后再生为饮用水。现有技术对冷凝废水、卫生废水及尿液废水的水回收率分别达到了100%、95%、90%左右,大大地减轻了地面供应量,不过,考虑到宇航员的心理承受因素,从尿液中提取的水目前仅用于卫生用水或产生氧气的用水,未应用于饮用……

    

     宇航员在太空洗澡一般是用湿毛巾擦拭身体

     在太空中如何优雅地睡眠?

     空间站中每90分钟就有一次日升和日落,虽然梦幻,但有证据表明,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时间超过三个月后,体内生物钟就有可能开始发生紊乱,并出现失眠等症状;

     另一方面,由于太空失重环境,所以宇航员睡袋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为宇航员模拟床的感觉。

     早期载人飞船的座椅较小,宇航员只能半躺在里面,比如在大多数人印象中,神舟五号里的杨利伟;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宇航员的活动空间变得越来越大。现在,在国际太空站中可居住容积达1202立方米,相当于两架波音747客机的容积之和。国际空间站也为宇航员在核心舱中提供了睡眠间,宇航员只需进入睡眠间,通过调整进入睡袋后即可入睡,等到起床的时间后既可由航天器的闹钟叫醒,也可以由地面控制中心向上发出叫醒音乐来叫醒宇航员。

    

    

     由于太空站的环境没有重力,所以宇航员的睡姿并不局限于躺卧,也可以直立甚至倒立睡眠

     既然上了天,还不抓紧飞一把?

     对于宇航员来说,与其说是在空间站中“行走”,倒不如说是在“爬行”。

     在失重条件下,宇航员无法像在地面上一般通过腿脚的力量向前行进,而只能用手通过对墙壁等固定的东西施力,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来使自己前进;至于在舱外,更多的是使用舱外航天服的太空机动装置来提供驱动力,完成太空中的行进。

    

    

     宇航员的衣食住行四个主要的方面已经为各位壹读饭介绍完毕,不过宇航员的生活还不仅限于此,比如他们也需要定期为太空站打扫卫生,需要在空间站中用特殊的技巧锻炼身体,还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太空实验任务,如果各位壹读饭还有什么想要了解的知识点,可以在留言区向我们提问,我们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参考资料:

     [1] 《我是宇航员》 [日]若田光一 著

     [2] 《人类太空飞行》 [美]约瑟夫·A·安吉洛 著

     [3] 《人在太空 航天员太空生活工作纪实》 邸乃庸 编著

     [4] 《中国空间站生命科学研究展望》 商澎等 著

     ------壹读君有话说------

     #壹堆饭#们,还记得我们上周五发起的征稿活动吗?这篇文章的壹读君就是壹堆饭中的一员客串的。哈哈,没想到,大家这么有才又有趣!感谢沙鸣的供稿!也期待更多的壹堆饭成为我们投稿大军的一员!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