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导师一声“爸爸”,该不该?
2018/4/4 壹读

    

     不想当学徒的壹读君 | 吴锐

     又一位寒门学子(研究生)不堪导师的压力离开了这个世界。几天前,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跳楼自杀。据媒体报道,陶崇园的导师王攀信奉传统师徒制式的师生关系,自己带的研究生要像古代入室弟子一样,为自己洗衣服、为自己买饭、早上要负责打电话叫自己起床……甚至要叫自己爸爸!

    

     由于近年来多次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无法承受导师这种“师父”般的压力而选择轻生,导师不再只是老师,而是老板、领导、甚至……爸爸?有人说,如师如父,为老师干点活、效忠不是应当的吗?今天壹读君要告诉你:你翻的那是老黄历!

     师“父”,传统师徒制权威的体现

     司机“师傅”、“这是我的师父”——在现代,“师傅”和“师父”语义不同。但在这两个词产生之初,其实是一样的意思。

    

     战国时期,师傅专指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比如《榖梁传》昭公十九年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

     秦汉以后,师傅就升格为专指帝王之师的专用称谓,所谓帝者之师,称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统称师傅。比如《史记·吴王濞传》:“吴太子师傅皆楚人。”从西汉到南宋,“师傅”一词总是和“宫廷”、“东宫”、“储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从南宋开始,“师傅”一词又重新进入寻常百姓家,从这以后所有教书先生都可以被称为“师傅”。

     唐代以后,“师傅”一词进化出一个分支,它就是“师父”。师父这个词的含义要比师傅广博了很多,除了包含传统教育中的老师以外,还专指具有特殊技能或工、商、戏剧等行业中的老师。至元、明时期,师父一词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含义,即对和尚、道士的尊称。

    

     从师傅一词衍生出师父,除了有谐音的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生之,师教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文化观念的注入,要让老师升格为父亲!那么为什么唐代以后各行各业中的师徒关系会演变成一种近似血缘的关系呢?下面我们来一探其中的缘由。

     “吃这碗饭的”:奴隶式学徒背后的经济学

     刚才提到,师父一词出现于唐代以后,唐宋时期正是我国手工业发展非常繁荣的时期,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非常多。比如在北宋汴京、南宋临安,行会多达数十家,入行者成百上千人。

     发展到元明两代,手工业者被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从法律地位上说,要一世为匠,手艺和义务世代承袭,不许私自分户,不得脱籍改行。所以按照当时的制度,手工业者技艺一般都是在内部代代相传。

     另一方面从主观意愿来说,匠人是不愿意收徒的。在古代没有网络和各种书籍,你要想学一门手艺,就必须有人教。但对于一个手工业者来说,不论是制鞋还是酿酒,还是练功夫去镖局当差,这都是一门安身立命的本领,这都是有知识产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很多手工业家庭不但只传艺于自己家人,而且是“传男不传女”,生怕谋生手段被没有血缘的外姓人学去。

    

     古代的行业协会也鼓励匠人们把手艺传给儿子,比如清光绪年间陶艺工会就规定:父亲已入行,儿子要入行的,交入行费9元白银;无父无兄在行的,要有师父接受其入行,每年交入行费50元白银,6年学徒就要交300元白银(真是剥削啊)。

     那么一个匠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愿意收徒呢?一种可能是他没儿子,另一种可能是他需要扩大生产,自己家里人手不够。但这终究都是迫不得已,所以手工业者收徒时,对弟子的人品非常看重,务必要确保对方对自己绝对忠诚,不会学艺有成就立刻分家和自己竞争。甚至古代有些行业协会,如苏州金箔行,规定“每姓只能授徒一人”,就是怕徒弟多了,将来和师父抢饭碗。

     基于以上原因,传统伦理中“父为子纲”的封建宗法观念就以“师为徒纲”的形式出现在了师徒关系中,就有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弟子要“尊师命,守师训”,“师徒如父子”等等说法,弟子要对师父绝对遵从。“师傅”一词也就在民间完成了向“师父”一词的转变。

    

     由于师父决定着弟子能否进入这个行业,另外师徒之间信息不对称,师父掌握着决定弟子未来能否生存的“知识产权”,所以弟子,特别是入室弟子,对师父往往呈现出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有些师父也就借着这种关系对弟子苛责压榨。

     明代有一位著名建筑师名叫冯巧,从万历到崇祯,所有宫殿他都参与设计。他直到老年,仍孤身一人。学徒董九“往执役门下,数载不得其传”,但他仍然几十年服侍其左右,“不懈益恭”,终于感动了冯巧,“一日,九独侍巧,顾曰:子可教矣!于是尽传其奥”。

     唉!这冯巧再抻两年可能就一命呜呼了,如果那样,董九几十年的辛苦就算白费了。

    

     影片《霸王别姬》

     更有甚者,比如电影《霸王别姬》反映了民国时期梨园行业生存状态,主角程蝶衣和师父的关系是既像父子,又像师父的一件财产,他拜完师要签卖身契,他师父甚至会收钱把他交给一个老变态过夜。好可怕!

     学院制下的“师徒关系”:尊重与平等

     中国传统师徒制瓦解于本世纪初,由学院制取而代之。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大学组织法》,正式确定了我国学院制大学教育的模式。我国传统师徒制最终被西方学院制取代,成为历史。在现代化教育模式下,技能被规范成不同的学科进入学校,再通过老师传授给学生。老师靠教学谋生,而非自己从事生产制造,教师的收入来源于政府财政,师生关系趋向平等。

    

     现在,我国的师徒制只存在于相声、武术等少数领域,而且就算是这些领域,人身依附关系的师徒也越来越少。但是近来很多高校仍然出现了教师利用自己对研究生能否毕业的决定权,在师生关系中创造师徒制式的人身依附关系,甚至造成学生自杀,真是可悲。

     最后壹读君希望那些满脑子复古思想的老师,还是专心传道授业解惑吧,还是专心搞研究吧,特别要少看武侠小说啊!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中国人出轨率全球第一?也许我们对婚姻有误解

    

     点击图片阅读 |只有傻子才不春游

    

     点击图片阅读 |月薪过万算讨饭?那要月薪多少才算活的很好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赞呗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