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体质”是伪科学,但人体这个部位的酸化可不能忽视
2018/9/20 21:54:00 壹读

     即使现在连村都通网了,壹读君还经常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这样的养生保健帖子。简单总结一下,帖子里内容套路一般是这样:容易疲劳、脸上长痘、头疼脑热等等一系列疾病,全都是“体质偏酸”惹的祸。要想“体质平衡”,那就得多吃碱性食物,来平衡“酸性体质”。

     其实,“酸性体质”是被一些商家鼓吹起来的营销概念,专门拿这个“理论”来吸引不懂严谨科学知识的人,买来保命求心安。例如,有的商家说自己卖的食品是碱性的,“吃碱性食物抗癌”,“吃碱性食物有助于生男孩”。这些都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说法。

     壹读君敲黑板划重点了:事实上,人体有强大的体液平衡功能,正常人的体液呈弱碱性,只要不是肺、肾等器官有严重疾病,人体的酸碱度就能够维持在一个很稳定的范围内。医学上没有什么“酸性体质”或者“碱性体质”之说。

     但是,人体有一个部位的酸碱度,的确被科学证实与健康密切相关,那就是我们的口腔。

     “口腔”的问题科普起来比较酸爽,壹读君之前想好好讲解一下口腔的“秘密”,收集资料时发现,资料要么是烂牙、电钻图片,要么是普通人看不懂的原理,深深无力地不知道怎么给大家上好口腔健康这堂课。

     而恰逢920爱牙日,口腔科普界的网红大V趣爱牙拉上科普界爆款频出的果壳,再加上中华口腔医学会的权威学术加持,巧妙地找到一个小点就搞定口腔健康课程的“必考点”。

     万万没想到还可以将“海洋”和“口腔”进行类比来讲解口腔健康知识。就像海洋里面住着珊瑚、贝类等多种生物,构成一个完成的生态平衡。我们的口腔也是由牙齿、舌头和唾液等组成的口腔微环境。

    

     海洋因吸入人类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而酸化,珊瑚、贝类的生长因此变得缓慢。我们的口腔里的“贝类”——牙齿的健康同样会受到口腔微环境酸化的影响。海洋酸化是二氧化碳增多;那口腔酸化,难道是我们吃了很多酸东西?

     不单单是吃酸东西,凡是吃完喝完,食物残渣都可能被口腔里的细菌享用,从而产生酸性物质,牙齿上的牙釉质在酸性的微环境里会逐渐脱落,久而久之,就变成蛀牙。

    

     刚才也划过重点,口腔微环境是一个平衡的环境,解决方法可以让住在口腔微环境里的“居民”帮忙解决,那就是视频中的主角“齿间潮”——唾液。潮起的唾液,起到了中和口腔酸性的关键作用。唾液里还含有牙齿再矿化所需的磷和钙,对早期脱矿的牙齿有促进再矿化的修复作用。

     而咀嚼无糖口香糖,正是可以刺激唾液分泌,唤起“齿间潮”,帮助扭转口腔微环境失衡。而且无糖口香糖本身不含糖,没有致龋性。所以,在一天中不方便刷牙和漱口时,嚼一嚼无糖口香糖,是一个简单方便的保护口腔微环境的好方法。

    

     《齿间观潮记》口腔微环境科考手账本创意地通过海洋来讲述口腔健康原理,让口腔健康知识更容易理解,壹读君强烈推荐家长用这个方式来教育孩子注意口腔微环境健康。因为同在爱牙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儿童换牙期的患龋问题频发,和家长口腔科普教育不到位息息相关。

    

     正值第30个全国爱牙日,中华口腔医学会通过全国线上调研,发布了《换牙期儿童口腔保健年度报告》。

     结果显示,6-8岁儿童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问题认知不足:仅有32%的家长正确认识龋齿的形成原理,即牙齿在酸性环境下被腐蚀。大多数家长对于龋齿的认识存在误区,有39%的家长认为是蛀虫咬烂了牙齿,甚至有17%的家长认为龋齿是孩子乳牙脱落前的必经阶段。

     调研也发现,家长对换牙期儿童口腔护理的监督与具体措施有待提升:38%的家长做到经常监督孩子刷牙,仅有23%的孩子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仅45%的孩子能够做到吃完喝完后及时清洁口腔。

     为了避免孩子患龋齿,除了日常要多监督孩子做好护齿,还需和孩子一起真正地理解口腔微环境的重要性和原理,让孩子主动地守 “住”在口腔里的“海洋”。而这本科普手账是一个不错的好老师。有2个方法可以带回家噢。

    

     现在上箭牌天猫旗舰店买满79元,即可获得价值100元的科考手账本!。

     秉承“关爱你的牙齿,让每一次微笑和吐槽都更有力”的精神,趣爱牙可以说是口腔科普界的泥石流了。除了做起本子来清新脱俗,写起文章来那也是一把好手,不仅科普的口腔健康知识干货满满,头头是道,说起话来八卦和表情包也是能笑skr人的啊!

    

     现在关注微信公众号账号@趣爱牙,评论点赞前二十名就能免费领取《齿间观潮记》口腔微环境科考手账本,还有附带大礼包!冲鸭!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